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电潜泵井井筒温度分布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确地预测电潜泵井井筒温度分布对电潜泵井优化设计和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进行油井生产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对常规井筒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的基础上,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传热学原理,考虑由井筒向地层传热及电机、电缆散热,推导出了电潜泵井生产流体沿井筒的温度分布计算模型,并对某一井深为1800m的电潜泵生产井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油井产量恒定时,电机、电缆散热可使产出流体温度升高,这是影响电潜泵井井筒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准确地预测电潜泵井井筒温度分布对电潜泵井优化设计和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进行油井生产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对常规井筒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的基础上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传热学原理 ,考虑由井筒向地层传热及电机、电缆散热 ,推导出了电潜泵井生产流体沿井筒的温度分布计算模型 ,并对某一井深为 180 0m的电潜泵生产井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油井产量恒定时 ,电机、电缆散热可使产出流体温度升高 ,这是影响电潜泵井井筒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海上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注采调整难度加大,如何有效动用低深稠等边际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国外智能井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了二十余年,而中国智能井驱油技术从引进跟跑已步入了跨越发展的最佳阶段。针对中国海上油田增储上产的客观需要与智能井升级的发展现状,开展了国内外智能井技术理论及矿场应用的综述研究,并依据陆相沉积的开发特点和生产难点,分析了当前中国海上智能井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智能井技术发展的目标方向与潜在途径。研究表明,海上智能井技术与数字油田联合升级的潜力巨大,国内关键的技术突破已为系统性升级奠定了扎实基础。智能井技术的低成本发展,对推动海上油田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渤海K油田电潜泵泵卡影响生产且物理解卡不彻底的问题。分析了渤海K油田电潜泵结垢是泵卡主因,垢样主要由胶质、沥青质和碳酸钙镁、铁垢以及钡锶垢组成;采用低浓度的盐酸体系,具有多级电离、缓速性的多氢酸体系和以螯合剂为主的解堵体系的化学解卡技术思路,对电潜泵堵塞物中的无机垢进行酸洗、浸泡;形成了由钙镁垢体系、盐酸体系和多氢酸体系组成的多功能性化学段塞,并开展了垢样溶蚀性评价和部件腐蚀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学解卡技术配套体系对现场垢样溶蚀率高,同时对电缆、胶筒等电潜泵部件没有腐蚀风险。该技术在渤海K油田应用16井次,解卡成功率100%,启泵累产油7×104 m3,增产效果显著,为渤海油田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经济的电潜泵化学解卡技术。 相似文献
7.
油井油、气、水三相各相产品的计量参数是油气开采的重要数据。其主要作用是:优化油井生产和油田地质动态调整;确定修井作业最佳周期等。 相似文献
8.
海上油田采用多油藏联合开发模式,原油输运共用一套生产-集输系统。由于不同油藏生产潜力不同,常存在高输运液量油藏产油少、低输运液量油藏产油多的矛盾,因此提出基于经验曲线的两阶段一体化优化方法。第一阶段,综合考虑生产设施及平台液量处理能力,建立优化模型,通过构建经验曲线代理油藏数值模拟器加速优化速度,将油田群总液量优化分配给各区块;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优化得到的最优区块液量作为附加约束,建立优化模型,指导实现地下生产制度优化。两阶段均结合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终形成集地面集输液量优化分配与地下生产制度优化于一体的优化方法,指导海上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9.
渤海某稠油油田原油粘度高,储层物性好,油藏非均质性较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大和非均质性较强,水驱开发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更好地开发稠油油藏,为油田提高采收率决策提供依据,针对油田的特点,利用室内实验方法,对影响二氧化碳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评价,优化了二氧化碳驱注入参数。结果表明,水—二氧化碳段塞交替驱能够显著改善驱油效果,段塞大小是影响驱油效果的敏感参数,注入速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各种方法计算的递减率值,虽然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产量的递减,但含义有所不同,不能当作相同指标来引用和对比。根据递减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不同递减率表达式基本含义的认识,研究了不同递减规律下递减率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推导出了年产量递减率、年产能递减率、月递减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上述关系式及其递减规律,能够快速而简捷地进行递减率指标预测,从而确定年度分月产量运行安排或开发生产规划安排,能有效地指导油田开发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渤海湾相继发现40多亿t地质储量的原油,但这些原油多为稠油和重油,难以开发,在陆上油田开发经验不能用于海上,又无国际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基于海上稠油开发历程及现状,深入分析了海上稠油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针对性地集成、创新了适合于海上稠油开采的先进技术,逐步建立完善了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思路和技术体系。该技术有效降低了油田开发成本,并成功地开发了被国际石油公司称为“21世纪挑战”的海上最大稠油油田。成功研发了开发海上边际油田的“三一模式”和“蜜蜂模式”,应用于渤海边际油田开发实践,并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海上油田开发的优快钻完井技术。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渤海油田产量进一步增长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经过长期技术探索与矿场实践,大胆提出了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新模式,即模糊一、二、三次采油界限,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技术集成,使油田在投产初期迅速达到高峰产量并高速开采,始终保持旺盛生产能力;采取多枝导流、控制适度出砂、早期注水、注水即注聚、注水注聚相结合等技术;通过以聚合物驱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多枝导流技术、电潜螺杆泵举升技术和地面除砂工艺等技术体系,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出更多的原油,达到最大采收率。基于高效开发新模式思想,成功开发了迄今为止世界海上最稠的渤海南堡35-2油田,并已在多个油田进行应用。这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不仅为我国海上油田开发探索出一条新路,也为世界海上油田,特别是稠油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微细高比电阻粉尘的收集效率,提出能同时产生正、负两种极性放电的双极芒刺电除尘器。为分析双极芒刺电除尘器的性能,基于高斯模式和叠加原理建立双极芒刺电除尘器的电场分布理论式。通过与单极芒刺电除尘器和线-板式电除尘器电场的对比分析表明,双极芒刺电除尘器电极间具有更高的电场强度。 相似文献
13.
注水开发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措施,长期注水对储层物性有较大影响。采用室内实验,测井参数解释及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渤海S油田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原油的黏度3种主要物性参数进行分析,总结出了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研究认为:经过长期水驱后,油田的平均孔隙半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整体都有所增加,但表现出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高渗透储层渗透率增加,大孔隙的数量逐渐增多;低渗透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减小。储层这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导致储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储层层间矛盾日益突出。油田原油性质表现出黏度增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上升等变差的趋势。通过采取分层酸化、分层调剖以及优化注水的措施,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油田实现稳产需要考虑产液量、注水量、注水时机、含水率、井网密度等因素。海上油田受生产空间等因素限制,当现有井网适应性变差时,应进行井网加密调整来增加可采储量。在室内人造平板模型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利用饱和度监测技术测量物理模型含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进而从饱和度分布、采收率等参数来研究井网加密时机以及加密效果。实验采用一注三采的反九点井网注采方式,对比了注聚后含水率在65%和75%、70%和80%、75%和85%时分别进行一次和二次加密,研究发现在含水率65%时进行一次加密,在含水率75%时进行二次加密的方案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程度最大,但不同井网加密时机条件下的最终采收率差别不大。在物理模拟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当井网不调整时,高渗带及中渗带是提高采收率贡献的主力条带,低渗带仍然存在大量未动用剩余油。井网调整后高渗带和低渗带是聚驱阶段提高采收率贡献的主力条带。不同的井网调整时机对于整体开发效果及最终采出程度的影响不大,但是井网调整时机越早,采油速度越高,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采出更多的原油,这与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16.
应用等效小参量法推导出Buck开关变换器CCM和DCM模式的稳态周期解的表达式,并对其稳态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准确、简洁和直观地得出稳态直流解和纹波分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将泡沫流体应用于海上油田,研制和开发了由制氮机组、泡沫发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的适应于海上油田的氮气泡沫注入系统。为了确定泡沫冲砂洗井的工艺参数,建立了泡沫流体在井筒内流动时的数学模型,采用恒定环空回压的迭代方法进行了求解,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软件。以氮气泡沫流体作为入井液,将开发的氮气泡沫注入系统应用于埕岛油田。应用结果表明,海水泡沫发生器具有结构简单、耐高压、耐腐蚀、能够连续制备泡沫等优点,可用于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施工作业;氮气泡沫流体能够有效降低漏失量,减少污染,提高油井作业效果和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选取三峡库区10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针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即结合实际应用,丰富教学模式;开展教师培训,充实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科学选取素材,因"才"选"材";从基础做起,改善教学效果,以期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井楼油田稠油热采进入开发后期,吞吐效果逐渐变差,主要表现在周期油汽比低,存水率上升,地层亏空,依据增效注汽原理和室内实验,在井楼油田六口油井上先后进行了增效注汽现场试验,试验表明:增效注汽可降低原油粘度,提高驱油效率,改善吸汽剖面的作用,为稠油热采的后期高效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分形理论, 用裂缝宽度分维和迂曲分维表征裂缝线密度和裂缝性储层等效渗透率。将储层水平井井筒周围流体流动状态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内部渗流区为垂直于水平井段的平面径向流和水平井两端的球面向心流, 外部渗流区为平面椭圆渗流区。基于质量和动量守恒方程, 建立二区耦合稳态渗流数学模型, 推导出裂缝性稠油油藏水平井产能公式。计算结果表明, 缝宽分维越大, 裂缝线密度越大, 基质-裂缝等效渗透率越大;迂曲分维越大, 等效渗透率越低;水平井长度的增加, 会提高裂缝性稠油储层水平井的产能;幂律指数大于0.75 时, 对产能的影响逐渐增大, 且随着幂律指数的增大, 产能逐渐增大;启动压力越大, 水平井产能越低, 且随着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加, 产能降低的幅度也在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