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惠芬是一位守望乡土的女性作家,具有浓厚的民间情怀与执著的民间立场,在其小说创作中充满着强烈的民间色彩。一是在对风俗民情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文化意味;二是用民间眼光透视出人性的复杂与奥妙;三是在两性关系中展示出强盛的原始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乡土小说作品不仅展示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渴望,也写出了他们在城市谋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痛苦,体现了作家对进城农民的悲悯情怀和道德批判意识,直接影响了当下的农民工书写。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叙述视角划分并剖析了曹乃谦的两个文学世界。认为他在"无我"的世界里以悲悯情怀记录了雁北乡土的芸芸众生,在"有我"的世界里讲述了他周遭的真情实意。这两个文学世界是异质的,但后者的成就大不如前者,曹乃谦的创作缺少跳脱能力和转换思维。  相似文献   

4.
田焱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19-122
闵凡利笔下的善州是一个充满善意的礼仪之邦,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青春活泼的民间精神,更有着无处不在的大善与大爱。而在对善州世界的书写中,他体现出了作家对民间立场的坚守和对民间文化价值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乡土美学的兴起并非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三大美学形态时问上的延续和继承,而是中国现代性背景下的美学体系的重建,是在三种美学形态交织下的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乡土、知识分子立场的诗性乡土和农民立场的现实乡土,这三个维度,是乡土夫学历史意义上的审夫选择。  相似文献   

6.
优秀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和守护者,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通过对“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资料的文本分析,发现其专业特质主要表现为:源于乡土情怀的扎根坚守,始于仁爱之心的教育教养共融,来于实践累积的向农式教学。因此,为实现更多乡村教师走向优秀,提出唤醒乡村教师乡土情感以提升乡土情怀、师范教育增设地方性知识、培训关注乡村性等建议,以促进乡村教师走得更远,教得更好。  相似文献   

7.
河南作家阎连科从写作伊始,就执著地将目光凝注在乡土,凝注在乡土这片苦难深重的大地上,他对那些苦难中挣扎的乡民的悲悯姿态和由此渗透出的悲剧意识,都体现了一位优秀的乡土小说家的素养。  相似文献   

8.
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于1992年出版,这是中国小说史上关于乡土小说的第一部著作.他以世界性的视野对中国乡土小说的定义进行了阈定,指出了乡土小说只有在现代文明和城市的对照下才能显现出来,提出了乡土小说的现代审美特征“三画四彩”.丁帆是一位具有批判眼光的知识分子,因此他常站在批判、解构的立场上来对待他的批评对象,然而他又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学者,因此,对乡土小说的评价自然处处也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苏青是四十年代红极上海的“市民文学“作家,池莉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与苏青不同,但她们都执着于平民情怀,执着于“市民文学“的创作,两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共同成为了中国现当代市民文学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她俩的价值立场和创作风格的比较,说明苏青和池莉都是继老舍辈市民文学作家以后的两代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10.
顾玮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3):107-111
葛水平怀着对底层的悲悯之心,把言说和表现的权利交给笔下的人物,展示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存伦理和命运悲剧,同时,并不回避造成底层生存困境的社会体制的沉疴痼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重建了底层生活的美学意义。作家立足于民间文化立场,从日常化的生活经验出发,用饱满生动的生活细节,来演绎饮食男女的苦乐悲欢,其大俗大雅的民间叙事使作品充满了民间文化特有的诗意想象。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是新时期文坛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通过对迟子建作品的解析可以看出,其清新创作风格正是通过质朴的人性描写、朴素的风俗景物描绘及纯朴的儿童叙述视角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边城》主旨的探讨,论者很少从《题记》的角度进入,谈及沈从文的创作观,特别是生命观时,论者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从题记和文本内容探讨作品的主旨:爱和死亡;其二是阐述沈从文的创作观,主要围绕创作观的核心问题:为何要创作的问题。沈从文的创作是为了生命。生命以三种形态展开:健康的生命,自由的生命,审美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佼佼者,自进入文坛以来,20多年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实绩斐然。她也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家,始终用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以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态度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以迟子建的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为切入点,可以探寻她对忧伤的体现和超越以及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深层的创作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14.
萧红、迟子建两位女作家的创作都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意识,但她们的作品在相似之中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萧红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审视批判,迟子建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眷恋缅怀;萧红突出表现的是乡村自然风俗的荒凉冷漠;迟子建刻意描绘的是边地自然风情的宁静淳朴.萧红的创作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性,迟子建的创作却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张兆和和沈从文的爱情故事是民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面对沈从文的苦苦追求,张兆和最终应允。相守则红袖伴读,伴出令人击节的经典《边城》;相别则鸿雁传书,传成温馨悦人的《湘待散记》。抗日战火,避难云南乡卡相焘以沫;解放前夕,沈从文自杀未遂,张兆和最终唤醒沈从文。文革中不离不弃,夕阳中偕老余生。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不仅是优秀的小说作家,而且是民族文化的探索者,其对民族文化的探索主要表现在用文学改造中国社会现实、重构民族文化上。张扬人性,抨击儒家文化对人性的禁锢及西方殖民文化、现代文明对人性的侵蚀,是其民族文化探索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创作中喜欢用"三"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道家的宇宙模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从尚"三"特征出发,探讨沈从文创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家文化从而进一步挖掘沈从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乡土文化中的人性美——《边城》艺术特色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都市生活中乡土文化相遇相撞,更真实地从“爱”和“悲”两个方面来揭示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坚守着自己"乡下人"的身份,从乡村中国的视角和价值判断来建构自己的文学及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紧密关联的三个方面:带有"五四"启蒙传统的对民族品性的思考与重塑;"乡下人"视角下"城"与"乡"对立所导致的对世俗的躲避和对自然人性的讴歌;基于对"人"更高意义上的关怀,他还对现代文明的弊病做了深刻的思考,庄严地呼唤和谐"神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在文学上不断探索,他把音乐和文学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作品<月下小景>和<边城>.他的实验,不仅具有开拓性,而且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