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是1930车在湘赣边、赣西、赣南党的组织和革命斗争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建立的。在赣西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经过“九打吉安”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使根据地迅速发展到三十余县,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红色区域。1931年下半年.根据地的河西和河东部分成为湘赣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永新和瑞金县城分别是湘赣省的省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陡名为瑞京。  相似文献   

2.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在引证1929年4月5日前委给中央的回信时写道:“赣南的希望更大,吉安、永新、兴国等县的红军第二第四团有日益发展之势”。(第102页)笔者认为此处的永新应是永丰,理由如下:从地理位置来看,永新纯属赣西,与赣南根本不搭界,永丰和吉安本来属赣中,但在当年称赣西,它们靠近赣南,由于这两个县的区划都是长条形的,吉安的东固与兴国交界,永丰的龙冈与兴国、宁都接壤,所以有时把它们看成赣南;从红二、四团活动的范围来看,红二团是1928年夏在兴国成立的,活动的中心是吉安、永丰、兴国三县交界的东固地区,红四团是1928年冬也在兴国成立,活  相似文献   

3.
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是1930年在湘赣边、赣西、赣南党的组织和革命斗争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建立的。在赣西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经过“九打吉安”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使根据地迅速发展到三十余县,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红色区域。1931年下半年,根据地的河西和河东部分成为湘赣和中央革条根据地的中心,永新和瑞金县城分别是湘赣省的省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改名为瑞京。  相似文献   

4.
吉安位于赣江中游,沿江而下是南昌,溯江而上是赣州。在三十年代初,吉安市面的繁盛超过赣南重镇赣州,成为赣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吉安城形似月牙,东临赣江,三面环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5.
曾巩(1019—1083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他虽以文学建树名于后世,但在当时却是“以史学见称士类”[1],具有较高的史学修养,清章学诚把他与刘知几、郑樵并称为“良史才”。关于曾巩的历史编纂活动和史学思想,已有学者研...  相似文献   

6.
东固会师的原因主要是为安置伤兵计,为我有党有群众的休息地计,为救援井冈山计,东固的地理条件和毛泽东对东固山早有所闻,也是重要原因。东固会师的意义在于直接促进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为毛泽东提出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吉安成立;促进了红六军、红二十军的诞生,东固成为红六军、红二十军的发祥地;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是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形成的基地;促进了我军的经济文化建设,成就辉煌;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接力站;使东固经验影响到湘赣等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7.
刘莘园评述     
刘莘园,字树苑,名瑞裳,号率园,别号白云山樵。贵州省仁怀县鲁班镇桃佳寨人。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农历10月24日生,弟兄六人、军园居五。宰园五岁发蒙、十五岁县试中秀才。十七岁指四兄茂材(字树英、名端南)人贵阳陆军小学,与席正铭、阎崇阶发起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历史研究会”,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1910年初升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继续参与组织革命团体“竟存社”,“皇汉光复公”,并由席正铭赴上海通过于右任、宋教仁将成员两百余人集体加入同盟会,参与领导陆军三中学生响应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被聘为交通部次长,…  相似文献   

8.
“庆元党禁”与“开禧北伐”是发生在南来宁宗时期的两次重大事件,皆同当时的宰相韩佐胄及著名主战派人物陆淤、叶适、辛弃疾的名字密切相关。但因韩佐胄被(宋史)列入(好臣传),而陆游、辛弃疾、叶适则是人们公认的爱国主义文学家和思想家,所以在历史著作和文学史中讲述这两次事件时往往令人困惑。整个南宋时期,主战派和议和派的辩论与斗争一直是朝野的主要矛盾。从投降派头目赵构、秦桧红诬陷杀害爱国将领岳飞、流放直言主战的爱国志士胡桂开始,直至南宋灭亡,两派之间的争论和斗争始终没有停息。韩佐胄参与的“庆元党禁”与“开枪…  相似文献   

9.
对江西主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西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区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品位高。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江西独具特色的“一轴带两环”旅游景区格局。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将江西的旅游产业带动起来,深入分析其原因,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不顺是关键问题。江西现有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有“分而治之”、“市(县)直管”、“管理局管理”、“乡镇管理”四种模式。从协调发展,开发保护,经营管理三个角度分析,采用市(县)管理模式,组建旅游集团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自1930年10月起,在赣西南掀起了肃“AB团”的运动,对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那么,作为总前委书记的毛泽东为何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即:湘赣边界特委杀害宛希先;西路行委诛杀袁文才、王佐;兴国县委“白皮红心”的对敌策略;赣西南党对土地分配的歧见;江西省行委与总前委的全面抗衡;赣西南特委自身失误造成的错觉。  相似文献   

11.
《诗经》“二南”所反映的先秦求婚礼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中许多诗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婚恋礼俗内容,从中可见当时青年男女在结婚前有男子向女子求婚的礼俗。从“二南”中的有关诗篇来看,这种求婚礼俗还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男子在仲春二月以猎取的动物为礼物向女子求婚;二是男子用捆束柴薪幽会姑娘。表示要亲自迎娶她;三是贵族男子求偶重视德、貌;四是女子求偶重视勇敢、诚信。  相似文献   

12.
半月谈     
美帝国主义从南朝鲜滚出去!亚非各国人民热烈地响应今年2月第三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的号召,从6月25日到7月27日举行“争取美帝国主义侵略军撤出南朝鲜共同斗争月”。十三年前,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发动了野蛮的侵略战争。英雄的朝鲜人民在朝鲜劳动党和金日成元帅的领导下,进行了保卫祖国  相似文献   

13.
吉安宋称吉州,是江西文化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无论是其代表人物还是其科举进士、宗教文化、文学成就、史学业绩等都位居江西的前列。吉安的重仕、重学社会风俗与宋代的整个崇儒风气是造就其文化发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爨宝子碑立于东晋时期,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时期,二者均属于“南碑”。因为南碑数量较少,爨龙颜碑不能单独形成一种书体(爨体),而且当时北魏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影响较大,所以也就把该碑归为魏碑体。  相似文献   

15.
张国焘,江西吉水县人。他在一九二一年投机革命,混入中国共产党,屡犯错误。在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他是反对“国共合作”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但以后又成了陈独秀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左右手。在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他是右倾机会主义的代表,进行宗派活动,受到了批判。在他承认错误,表示愿意积极工作之后,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工作。但是,他口是心非,先是推行“左”倾盲动主义,使革命遭到挫折,随后又转为退却逃跑,擅自命令红军第四方面军退出根据地,进入川陕地区。一九三五年三月,他又自动退出川陕边区,向四川西康边境逃跑。六月十六日,红四  相似文献   

16.
本刊一九七三年第三期发表了唐孝威同志的《基本粒子演化假说和河外星系红移解释》(以下简称《假说》)一文后,许多读者来信来稿,发表了各种不同意见。《科学通报》也先后发表了何祚庥、薛丕友等同志的文章,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为了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引起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本刊在一九七四年第三、四期中选登了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明史学界对南明历史上原农民起义军余部同南明皇室共同抗清的这段历史研究颇多,但基本上把原农民军余部称作“大西军余部”、“大顺军余部”,将他们同南明朝廷的关系称作“联合”,这种认识值得商榷。事实上,原大西军、大顺军余部同南明朝廷的关系依然是传统专制皇权下的君臣关系,并不存在“联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早年受学于江西,中年任职于江西,戢南赣“盗”,平宸濠乱,开创了人生事功的辉煌业绩,亦经历了仕途中最艰难的阶段,从而完成了“致良知”的体认。他在江西行治政、作诗文、论学术,其弟子遍布江西,学说流传于江西,与江西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赣西南崇义与大余的蕨类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声修  程景福 《江西科学》1997,15(2):107-113
报道了赣西南崇义和大余两县的蕨类植物共37科,81属,166种和3变种及其生态分布概况,其中条裂三叉蕨和光蹄盖蕨为江西新分布,并对其与九连山、井冈山、庐山和三清山的蕨类植物属,种相似率作了比较分析,发现其属,种相似率都非常相近,且随地域相距逐渐增加,而其相似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明清易代之际,李自成余部转移到三峡地区,联合当地武装力量,组建了著名的“西山十三家”,又称“夔东十三家”。他们继承了李白成时代大顺军的优良传统,坚守民族气节,与清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以自己的生命去实践民族大义;同时,他们保境安民,修养生息,对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顺治二年(1645)到康熙三年(1664),“西山十三家”十数年如一日,战斗于三峡,生息于三峡,辉煌于三峡,颠覆于三峡,表现出浓烈的“三峡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