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刘静;唐昌柯;师志峰;王林峰;徐子旦;邵毅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0(10):2417-2424
为了研究局部剥落故障对滚子与故障周边区域之间的接触特性以及轴承振动响应特征的影响规律,基于圆柱滚子与轴承滚道局部剥落故障之间接触关系,建立滚子与滚道接触等效有限元模型和考虑故障过渡区的圆柱滚子轴承动力学模型,研究故障宽度对滚子与滚道之间接触变形、应力、宽度和刚度以及轴承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局部剥落故障宽度的增大,接触宽度减小,接触应力与接触变形量增大;考虑局部剥落故障过渡区的轴承振动加速度大于不考虑局部剥落故障过渡区的轴承振动加速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立柱型螺栓结合部(以后简称结合部)为研究对象,在建立起其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应用非线性生优化与实验动态测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识别螺栓结合部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的方法,最后对识别结果和动态测试结果作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以及与之相应的程序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新的柔性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方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修正分形几何学理论和赫兹法向接触力学方程为基础,推导出了柔性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与阻尼方程。假设峰元顶端的曲率半径为变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求导函数而非偏导函数的求解方法,建立了单峰元与平面接触的法向接触刚度方程。数值模拟表明:峰元承担的法向弹性载荷与其顶端的变形量之间符合非线性幂函数凹弧关系;降低表面粗糙度或增加法向接触载荷都将增大实际接触面积;当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在较小范围内时,实际接触面积随着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增大,而当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在较大范围内时,实际接触面积随着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变小;降低表面粗糙度或增加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与法向接触载荷皆将增加法向接触刚度;法向接触阻尼随着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小于临界值时,法向接触阻尼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当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超过转折点时,法向接触阻尼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法向接触载荷增大时,法向接触阻尼略微减小。 相似文献
5.
高速机床主轴轴承常采用脂润滑角接触球轴承,其在高速运转下过高的温度升高会严重影响轴承工作精度,导致精度丧失和使用寿命降低。该文建立了包含热膨胀影响因素的角接触球轴承载荷平衡方程,针对脂润滑条件,生热计算应用基于局部热源的局部法,热分析采用多节点热网络法,理论计算得到了热网络中各节点温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热膨胀对轴承动态特性及温升的影响,并以试验验证了理论模型计算结果。结果表明:采用考虑热膨胀影响的分析模型计算得到的轴承外圈温度与试验测试温度值吻合较好,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该文所提出的模型预测脂润滑高速轴承温升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几十年来大型的跨海桥梁工程结构不断涌现,服役期内跨海大桥可能同时承受风、波浪、海流、海冰、潮汐和地震等其中的几种联合作用,有关此方面的理论、数值和试验研究还比较缺乏.主要对近年来跨海桥梁结构在承受波浪、海流、地震单独或联合作用下的理论、数值、试验研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桥梁结构考虑波浪、海流作用的水下振动台试验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邵聪鹏;许浩杰;李双敏;安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51(1):119-128
目前关于空气箔片轴承研究中的平箔采用梁模型简化,忽略了平箔变形在轴向上具有的耦合关系导致计算精度受限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薄板弯曲理论、考虑平箔综合弹性变形空气箔片轴承力学模型,实现了对箔片变形与受力的精确计算。结合Reynolds方程,构建了能够对空气箔片轴承力学性能与润滑性能进行计算的流固耦合算法。给定载荷0.6 N、以600 r/min为梯度进行试验,对比了偏心率和摩擦力矩的试验值与理论值,验证了所建立计算模型的可靠性。结合算例参数探讨了转速、载荷对轴承性能参数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平箔和波箔厚度、波拱高度、波拱半弦长等轴承结构参数对空气箔片轴承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水润滑轴承系统三维热弹流性能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凡明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2):121-126
使用自编流固耦合轴承有限元程序,利用影响系数法和非线性优化法,对水润滑轴承系统的轴承-水介质-轴系统的热弹流性能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同时,有限元程序的有效性也被证实.仿真结果表明:一定工况下的水润滑轴承存在明显的弹性变形和一定程度的热变形;小膜厚比下轴承会出现明显的温升.因此,水润滑轴承的设计中,其变形和温升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接触问题,对活塞—连杆—曲轴系接触问题使用接触单元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并用ANSYS对活塞—连杆—曲轴系接触模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应用边界单元法(BEM),对平面应变情况下滑动轴承无摩擦接触时的接触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与常规Hertz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用边界单元法可以提高接触参数的计算精度,并妥善解决了Hertz公式计算值偏低的问题。另外在分析了轴承系统尺寸、材料参数及载荷变化因素而进行相应计算的基础上,给出了滑动轴承接触参数计算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6,(5)
针对大多数含间隙铰接副的磨损计算都非常复杂,精度和效率不能兼得,且很少能够与含间隙铰接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动态结合起来考虑表面接触刚度对磨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含间隙铰接副磨损分析方法。基于无质量杆-弹簧阻尼模型建立考虑接触刚度影响的含间隙铰接副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利用非对称Winkler弹性基础模型计算接触压力分布,釆用Archard磨损理论计算接触表面磨损量,对接触表面轮廓实时更新得出含间隙铰接副的动态磨损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表面接触刚度较小时含间隙铰接副的动态磨损严重,且随系统转速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不同接触刚度下含间隙铰接副的动态磨损趋势。该方法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较高且充分考虑了表面接触刚度对含间隙铰接副动态磨损的影响,对含间隙铰接副系统的设计和动力学分析及磨损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扰动频率对动压气体轴承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偏导数法求解动压气体润滑Reynolds方程,给出了动压气体轴承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普遍适用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了动压气体轴承的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并重点研究了扰动频率对这些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动压气体轴承的动态刚度系数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动态阻尼系数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大而减小.从理论上解释了动压气体轴承的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与扰动频率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准确计入微凸体接触面积分布对结合面特性的影响,提出了考虑分布域扩展因子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以分形理论为基础,采用Majumda-Bhushan修正模型,引入微接触大小分布域扩展因子,分析了结合面法向总载荷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利用阻尼耗能机理,提出了将结合面法向接触特性等效为弹簧和黏性阻尼器的动力学系统,推导出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进而建立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模型,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仿真结果表明:结合面归一化法向接触阻尼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应变指数的增大而减小;归一化法向接触载荷和归一化分形粗糙度参数对结合面归一化法向接触阻尼的影响趋势均与分形维数所处范围有关。线轨滑台上进行的试验表明:试验模态参数与理论模态分析结果一致,所提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结合面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研究箔片轴承的动特性和稳定性,得出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的评价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几种有关箔片轴承库仑阻尼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根据阻尼和刚度分离评估的思想,考虑箔片之间和箔片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能量耗散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箔片轴承阻尼评估方法,最后对双层同向自由平箔结构箔片轴承的结构阻尼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数值比较.结果表明:就结构参数而言,在小偏心率时,结构阻尼对稳定性和动态参数的影响较大;在大偏心率时,其影响则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电磁悬浮轴承的力学模型,对具有不平衡的转子的振动进行了控制分析,由于电磁悬浮轴承具有可控刚度和阻尼特性,因此可利用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概念选择控制系统参数,简化设计过程,对一实例进行了具体分析,证实这种方法可行,分析结果还表明,若控制参数选择合理,将获得令人满意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开展滑动轴承研究型实验的一点经验,对研究型实验台的开发、研究内容的界定等做出了初步的规划,提出了研究型实验的特点是:知识取得通过直接经验,问题表象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测试结果的分析有灰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聚四氟乙烯(PTFE)滑动支座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PTFE滑动支座在水平位移激励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和地震激励作用下的位移响应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支座具有很好的滞回性能,但由于该支座没有复位装置,滑移后有残留位移,在应用时需根据实际情况预留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通过往复加载下支座的滞回性能分析和地震激励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分析,为实际工程提供了结构支座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粗糙机械结合面的接触刚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为准确进行计入粗糙接触界面影响的组合结构动力分析,基于弹塑性理论对具有粗糙表面的长方微元体进行有限元接触分析,给出了根据受力和变形关系计算粗糙表面接触刚度的方法,得到了不同载荷作用下的法向和切向界面接触刚度.计算结果表明:表面形貌造成的接触应力分布不均匀和局部塑性变形导致法向界面接触刚度随着压力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并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而降低;切向界面接触刚度随着法向载荷和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切向载荷的增加而减小.当切向载荷增加到一定值时,接触界面将由微观滑移转化为宏观滑动,摩擦界面连接失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