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加长型环形水槽水流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直槽及半环形水槽组成的加长型环形水槽被用来研究水流的三维水力特性。水流由位于水面的运动固体盖拖曳而产生运动。采用ADV测速仪对水流动力学特性进行物理观测,并采用美国Fluent公司的标准化CFD计算软件对水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弯段有明显的二次流,水槽外侧流速大于内侧,且由于对流作用,弯段下游的直段水槽内水流也呈类似分布,但随着流程的增加,流速沿横向分布趋于均匀,与单一环形水槽相比,加长型环形水槽由于直段内水流结构相对简单,可以更好地用于泥沙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1 前言。灌河口地处江苏北部,口外水域开阔.作为河口的主要水动力要素,波浪和潮汐与河口泥沙运动、河床演变、口门砂咀及边滩等地貌特征的形成和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获取灌河口波浪场资料并分析其特征对开展河口沉积动力研究、分析河口河床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治理口门砂咀也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虎门悬浮泥沙浓度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4年虎门口ADP的反向散射声强数据,和同步采样经实验室过滤得出悬沙浓度的数据,建立了半经验公式,得到虎门高分辨率的悬沙浓度剖面的时间序列;计算的悬沙浓度与水样法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是7.4%,与目前通用的悬沙浓度测量仪器的误差相当,为提高ADP仪器使用效率,更好地研究沉积动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该文阐述了旋转环形水槽系统结构,分为上层旋转装置、中部环形水槽、底部支撑及测控系统4个部分。环形水槽是在剪力环和环形槽的剪切力和惯性力下形成水流,它相当于过水断面水流状态相同的无限长的水槽,通过改变二者的相对转速到达最佳转速比,极大程度削弱横向环流的产生。环形水槽常用于模拟一般河流的水流结构,来研究细颗粒泥沙的起动、沉降等问题,它是水利研究人员用以研究泥沙运动特性的先进辅助设备,有着非常好的推广前景。该文利用环形水槽对最佳转速比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环形水槽相关实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8.
在水槽中利用周期(1.0 ̄1.9s)、波高(8.6 ̄11.7cm)不同的规则波及波群塑造了沙纹。试验指出:1、沙纹的垂向形态指数及对称性指数符合标准浪成沙纹的相应值;2、沙纹的波长、波高、陡度与波浪水质点近底床水平运动方向的轨迹直径、波浪流的无量纲切应力、沉积物的活动性参数呈函数关系;3、沙纹的对称性与波浪的底部质量输移速率和水质点近底床的水平方向运动速率的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9.
用水槽试验研究水库洪水传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型水模高变率变态模型,对非恒定流用模型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汉江安康水库洪水资料来研究水库洪水传播特性,对洪水波在水库中的传播时间,入库洪水与回水末端入库洪水的关系,各频率设计洪水的最高库水位,下泄洪水过程,调蓄滞洪历时,洪型对水库防洪的影响等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可对比资料吻合良好,其成果对安康水库及类似水库的防洪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散状变形颗粒层内的流动阻力,得到了包含颗粒间相互碰撞及干涉水流结构而产生附加阻力的颗粒层流动阻力与单颗粒绕流阻力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泥沙群体的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13.
灌河口外水文动力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谢金赞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5)
本文利用1980年8月、12月和1981年5月三次现场观测资料,分析了灌河口外海区的风、浪、潮汐、余流和泥沙等特征,为研究航道演变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河口地区沉积物的溯河搬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江、南流江、钱塘江河口地区的现场观测表明,涨潮流是使沉积物溯河搬运的主要动力,而有孔虫和铁皂石则分别代表溯河搬运的“轻”、重矿物。这种海相微体化石和海相自生矿物不仅见于河口地区,而且出现在全新世沉积层中。沉积物溯河搬运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海进河床充填层序的形成和解释了全新世太湖地区的某些海侵沉积问题。 相似文献
15.
灌河口河口演变的遥感图象解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灌河口航空及航天图象解译结果.用航空图象分析了河口两侧岸滩的变迁过程,航天图片分析了口外泥沙的运移特征.航空图象解译结果表明,河口两侧岸线和滩线在逐年蚀退.航天卫星图象解译结果表明,河口东侧自废黄河口向西的泥沙输送趋势十分明显;河口西侧也有自西向东的泥沙流迹象,故认为灌河口泥沙输送方向是由河口东西两侧向河口运移.文中还给出了不同岸段的蚀退速率,提供了卫星和航空图片及其解译图. 相似文献
16.
河口闸下水动力与泥沙清淤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河口防潮闸下清淤工程方案,提出了以两相流方程描述底沙运动的理论模式,建立了泥质河口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并优化独流减河口闸下清淤工程方案.对独流减河口闸下大、中、小潮潮位、流速、含沙量过程和海床演变进行了验证,计算分析了现状地形条件下闸下泄流能力,对宽浅型和窄深型两类清淤方案的不同清淤规模的泄流能力进行了计算模拟.讨论了不同清淤规模条件下泄流能力、清淤量、回淤量与回淤率的关系,给出了各工程方案的清淤效率指标. 相似文献
17.
利用闽江口所设置5个定点连续观测站的流速、盐度、温度、浊度与悬沙资料以及同步观测的5个潮位观测站的潮位资料,分析闽江河口的水文特征和悬浮泥沙含量特征.研究表明,闽江口的水文特征有:涨潮历时短,退潮历时长,各潮位观测站的涨潮时刻由河口向感潮河段的上游依次推迟,落潮时刻由感潮河段的上游向河口依次推迟.温、盐分布情况受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径流对表层水体温度、盐度影响剧烈.在观测时间,观测区域内,温度变化范围在24.9-30.1℃,盐度变化范围在4.1-33.7.输沙量计算结果显示,在测量期间,壶江水道和熨斗水道落潮输沙量大于涨潮输沙量,河口输沙以河流输沙为主.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北支沉积动力环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长江口北支为喇叭形准强潮河口,其发育深受地形条件、水动力因素和泥沙来源的制约,并因此而形成了复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作者以北支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为依据,阐明长江口北支表层沉积物的分布规律,试用M.Pejrp的新三角图式划分长江口北支的沉积动力环境(相),以期揭示北支的沉积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长江口北支演变规律及北支的开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展示了一个计算泥沙输运过程的三维数值模型,此模型的特点在于较准确地计入凝絮及河床侵蚀对于泥沙沉淀过程的影响,关于凝絮及侵蚀的定量计算模型已为大量实验所验证,且是首次被结合运用于三维输运计算。文中对于海湾区域的泥沙输运进行了数值研究,第一闪通过定量计算评实了所谓最大浑浊区的存在,并研究了影响其形成及强度的几个因素,这些计算结果不仅评实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而且显示了其在泥沙输运研究方面的作用与潜力 相似文献
20.
土壤腐殖质会对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产生重要影响.根据Pallo法分组,对吴淞口近岸湿地沉积物中腐殖质所含的富里酸(fulvic acid,FA)、胡敏酸(humic acid,HA)和胡敏素(humin,HM)3种组分进行分离,并分析FA,HA和HM的色调系数(Δlog K)、红外光谱以及元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吴淞口近岸湿地沉积物中腐殖质的质量比为3.20 g/kg,FA和HM组分分别占腐殖质总质量的40%和55%.FA的Δlog K值较HA高,且其分子结构简单,演化程度和芳构化程度低.FA的主要官能团有—CH2,—CH3,—COOH和C==O等,HA的主要官能团有—CH2,—CH3,—COOH和芳基上的C==C等.吴淞口近岸湿地沉积物中的腐殖质的芳构化和腐殖化程度低,其所含各组分的芳构化程度为FA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