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直槽及半环形水槽组成的加长型环形水槽被用来研究水流的三维水力特性。水流由位于水面的运动固体盖拖曳而产生运动。采用ADV测速仪对水流动力学特性进行物理观测,并采用美国Fluent公司的标准化CFD计算软件对水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弯段有明显的二次流,水槽外侧流速大于内侧,且由于对流作用,弯段下游的直段水槽内水流也呈类似分布,但随着流程的增加,流速沿横向分布趋于均匀,与单一环形水槽相比,加长型环形水槽由于直段内水流结构相对简单,可以更好地用于泥沙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3.
1 前言。灌河口地处江苏北部,口外水域开阔.作为河口的主要水动力要素,波浪和潮汐与河口泥沙运动、河床演变、口门砂咀及边滩等地貌特征的形成和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获取灌河口波浪场资料并分析其特征对开展河口沉积动力研究、分析河口河床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治理口门砂咀也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虎门悬浮泥沙浓度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4年虎门口ADP的反向散射声强数据,和同步采样经实验室过滤得出悬沙浓度的数据,建立了半经验公式,得到虎门高分辨率的悬沙浓度剖面的时间序列;计算的悬沙浓度与水样法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是7.4%,与目前通用的悬沙浓度测量仪器的误差相当,为提高ADP仪器使用效率,更好地研究沉积动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该文阐述了旋转环形水槽系统结构,分为上层旋转装置、中部环形水槽、底部支撑及测控系统4个部分。环形水槽是在剪力环和环形槽的剪切力和惯性力下形成水流,它相当于过水断面水流状态相同的无限长的水槽,通过改变二者的相对转速到达最佳转速比,极大程度削弱横向环流的产生。环形水槽常用于模拟一般河流的水流结构,来研究细颗粒泥沙的起动、沉降等问题,它是水利研究人员用以研究泥沙运动特性的先进辅助设备,有着非常好的推广前景。该文利用环形水槽对最佳转速比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环形水槽相关实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8.
长江口航道淤积的主要成因是河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粘性细颗粒泥沙,在河口盐、淡水交汇处遇强电解质海水,产生絮凝形成絮团而加速沉降形成的。用长江口粘性泥沙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絮凝的主要因素为含盐度、颗粒大小、含沙量、泥沙矿物成分、有机质含量等、这些因素和絮团形成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水槽中利用周期(1.0 ̄1.9s)、波高(8.6 ̄11.7cm)不同的规则波及波群塑造了沙纹。试验指出:1、沙纹的垂向形态指数及对称性指数符合标准浪成沙纹的相应值;2、沙纹的波长、波高、陡度与波浪水质点近底床水平运动方向的轨迹直径、波浪流的无量纲切应力、沉积物的活动性参数呈函数关系;3、沙纹的对称性与波浪的底部质量输移速率和水质点近底床的水平方向运动速率的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阅读和研究大量有关文献,对长江口潮滩悬移泥沙的输移规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目前,长江口潮滩、潮沟、以及两者之间的悬浮泥沙输移基本规律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于动力过程的探讨仍然局限在少数几个因子,而悬浮泥沙对重金属、氮、磷等营养元素吸附的研究则刚刚开始.由于在潮滩上获取实测资料的难度较大,使潮沟构成的微地貌系统动力结构和悬浮泥沙运动的研究不足,因此,需要在浅层测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规律。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北槽口外细颗粒悬沙沉降速度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提供了一种计算长江口外细颗粒悬沙沉降速度的方法,利用流速仪和声学悬浮泥沙观测系统,获得了长江口北槽口外大潮水流、悬沙浓度垂线分布资料,采用落憩时刻的悬沙浓度7条垂线分布资料,通过Rouse公式拟合,计算了与悬沙浓度垂线分布曲线相对应的细颗粒悬沙沉降速度,计算结果相对集中于3.0-4.0mm/s。 相似文献
12.
13.
灌河口外水文动力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谢金赞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5)
本文利用1980年8月、12月和1981年5月三次现场观测资料,分析了灌河口外海区的风、浪、潮汐、余流和泥沙等特征,为研究航道演变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散状变形颗粒层内的流动阻力,得到了包含颗粒间相互碰撞及干涉水流结构而产生附加阻力的颗粒层流动阻力与单颗粒绕流阻力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泥沙群体的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15.
16.
河口底边界层细颗粒泥沙运动往往受边界层内多种尺度的动力过程影响而变得十分复杂。由此,基于座底支架上的ADV与OBS,于2010年枯季在珠江磨刀门水道分别进行大、中、小潮的底边界层观测,对磨刀门水道底边界层湍流动力特征与小尺度泥沙交换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悬沙有效沉速、床面切应力与底床侵蚀率的变化范围随着潮差的增大而增大;底床侵蚀率与平均流速变化规律相似,当流速小于0.3 m/s时,侵蚀率基本保持在0.002 kg/m2左右,流速超过此临界值时,床面泥沙发生再悬浮。悬沙和床沙交换过程随着潮差增大而增强,且落潮时段强于涨潮时段。 相似文献
17.
基于ADCP的观测原理,推导出ADCP声学信息与水体中悬沙浓度的关系,从而提出用走航式ADCP在河口海岸区域进行悬沙输运量观测的方法。通过分析长江口的观测数据表明,在高悬沙浓度的河口区,用ADCP后向散射强度与采水样得到的悬沙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18.
河口地区沉积物的溯河搬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江、南流江、钱塘江河口地区的现场观测表明,涨潮流是使沉积物溯河搬运的主要动力,而有孔虫和铁皂石则分别代表溯河搬运的“轻”、重矿物。这种海相微体化石和海相自生矿物不仅见于河口地区,而且出现在全新世沉积层中。沉积物溯河搬运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海进河床充填层序的形成和解释了全新世太湖地区的某些海侵沉积问题。 相似文献
19.
灌河口河口演变的遥感图象解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灌河口航空及航天图象解译结果.用航空图象分析了河口两侧岸滩的变迁过程,航天图片分析了口外泥沙的运移特征.航空图象解译结果表明,河口两侧岸线和滩线在逐年蚀退.航天卫星图象解译结果表明,河口东侧自废黄河口向西的泥沙输送趋势十分明显;河口西侧也有自西向东的泥沙流迹象,故认为灌河口泥沙输送方向是由河口东西两侧向河口运移.文中还给出了不同岸段的蚀退速率,提供了卫星和航空图片及其解译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