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基督教东传是白话文学运动的重要源头,基于传教的现实需要,19世纪早期,传教士们将《圣经》译为中文,并创办报刊杂志,撰写传道小说。由此,白话文《圣经》的翻译与传播以及传道小说的撰写可以视为后来白话文学运动的先声。这一系列的话语实践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诞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巴黎外方传教会神父Charles Rey(中文名"赖嘉禄")所编Dictionnaire chinois-franais:dialecte hac-ka;précédéde quelques notions et exercices sur les tons(《客法词典》,港台学者也译为《客法大辞典》),记录了20世纪初叶的粤东嘉应客家方言。根据教会文献、口传资料考证,还原了赖嘉禄神父在粤东客家地区的传教情况,及其所撰《客法词典》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3.
1899-1928年,法国遣使会司铎冯烈鸿神父在温州布道传教,兴办医疗和教育事业,促进了当地的现代化发展。他撰写了《传教生涯》一书,拓展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康狄 《世界知识》2013,(2):62-63
斯特林·西格雷夫和佩吉·西格雷夫是美国著名夫妻作家。斯特林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后来又成为《时代周刊》、《生活周刊》、《大西洋月刊》和《远东经济评论》的调查记者。  相似文献   

5.
“精神家园”的呼唤与追寻──长篇小说《尘世的夏娃》读后周平远记忆中的张琢真君,还是十几年前她在上饶师专中文系念书时的情景。后来听说她去做了记者。后来,读了她的一些散文。再后来,又读了她寄来的这部小说,并知道她如今在北京做起了自由撰稿人。《尘世的夏娃》...  相似文献   

6.
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艾嘉略,于1860年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期间,充任翻译和顾问。他亲自记述了英法联军自香港湾发兵,从天津攻入北京,焚掠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的全过程。战后,他又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自北京返回四川。西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并非仅仅是军事、经济和政治利益,也包括宗教利益。  相似文献   

7.
四大清真寺     
公元610年,阿拉伯半岛麦加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据明代何乔武《闽书》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年),穆罕默德遣门徒大贤四人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揭开了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的序幕。历唐、两宋、元各朝,在我国沿海络续建造了一批清真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的凤凰寺,泉州的清净寺,扬州的仙鹤寺,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四大名寺既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史迹。  相似文献   

8.
理雅各英译《孟子》是儒学经典《孟子》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里雅各英译《孟子》,不仅是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的结果,而且也迎合了其传教的使命。译本的成功体现了译者在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下,做出了最佳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9.
《子夜》“主题先行”问题与吴荪甫形象之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题先行"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贬低《子夜》的重要原由,所依据又大都是茅盾自己后来对于《子夜》主题的阐释。但茅盾在写作《子夜》时,是否真的清晰而明确地预设了这一主题?这一主题与《子夜》的文本实际又是怎样的关系?将两者作对照,会发现并不很吻合,尤其在吴荪甫形象塑造上。茅盾在写作《子夜》时,很可能并未清晰确立他后来所述之"主题",他的写作意图只是如《子夜》初版《后记》中所言"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解读文学作品,更应该从文本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作者自述出发。  相似文献   

10.
"主题先行"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贬低《子夜》的重要原由,所依据又大都是茅盾自己后来对于《子夜》主题的阐释。但茅盾在写作《子夜》时,是否真的清晰而明确地预设了这一主题?这一主题与《子夜》的文本实际又是怎样的关系?将两者作对照,会发现并不很吻合,尤其在吴荪甫形象塑造上。茅盾在写作《子夜》时,很可能并未清晰确立他后来所述之"主题",他的写作意图只是如《子夜》初版《后记》中所言"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解读文学作品,更应该从文本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作者自述出发。  相似文献   

11.
明朝末年,西方耶稣会士学习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早期形态。《利马窦中园札记》中记载了传教士的汉语学习状况。本文穷尽性地搜集了本书中的有关记载。传教士学习汉语的动机是为了传教的需要,所以主动性很强。汉语教师严重缺乏。教会专门建立了学校,其学习汉语的方法主要是靠阅读古代典籍,但是,他们也自己动手编辑了汉语词汇、音韵资料,这也推动了汉语研究。传教士们选择学习官话而不是方言,书面语而不是口语。传教士们学习汉语的效果都很好,他们的汉语已经达到了可以著述立说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传说基督教在东汉就已传入我国,但有据可考的则在唐代。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圣经的汉译也开始了,但明清以前的汉译圣经几乎都已失传。明清以降,来华传教士激增,圣经之汉译亦甚于从前,有各种“深文理”、“浅文理”和“官话”汉译圣经,也有许多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从而使圣经得以在我国传播。  相似文献   

13.
论文作者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原理和方法,如“套语”、“自我”与“他者”等,通过文本材料的考辩与分析,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考察作为形象的制造者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如何认识和看待佛教的以及他与中国佛教关系,探讨“蜕化为国有”的中国佛教与作为“他者”的基督教在流传中国的过程中的异同规律。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它传入中国数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以及基督教专有名词的汉译方法及其运用,论证了基督教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所产生的历史和现时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青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曾经表示要成为基督教徒,但很快改变自己的想法,不仅坚定少年时代形成的无神论观点,而且对有神论作了系统批判。不过,他始终对基督教保持一种研究的态度,一直欣赏基督教经典启发性的知识,胡适能够接纳基督教的思想,与他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子的宽容思想影响有关,而他改变对基督教的看法,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实用主义的引导,归结为两点: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论和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6.
利玛窦构建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具有很深的数学功底;他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以致用,为他到中国传播西方的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以数学赢取民心支持,在中国不仅传播了欧氏几何,而且还传播了大量非欧几何等数学知识;他一方面激活了正在走向衰落的中国传统数学,开创了中西数学文化融合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也激励了一大批中国数学家的成长、成才,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萌芽发展.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的利玛窦在明朝末年作为耶稣会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韶州是他在大陆传教的第二站。1589年8月他从肇庆来到韶州,通过结交官府和士大夫,得以在西河光孝寺旁租地建屋,设堂传教。他在地方文士瞿太素帮助下,蓄发儒服,学术传教,能够比较顺刺地四处传播宗教。利玛窦在韶州立足六年,教务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引发了多起争端(教案)。1595年他又以韶州为跳板进入江西,并得以进一步向南昌、南京和北京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降,中西文化的交流,往往以基督教的传播为因由,《天学初函》保存了这一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一批文献。分析这批文献,可以发现明末士人与来华传教士引进完整西学体系的努力;同时,通过《天学初函》的流传,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学体系在与中国固有的知识体系的角力中逐渐销蚀、肢解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高积善,在近代吉林地区传教几十年。此间,他也像在当时西方列强侵华日益加深背景下入华的其他传教士一样,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为了排除阻力,传播基督教,采取了创办施医院、开办医助培训班等办法辅助传教。这些活动在帮助他成功地把基督教传入吉林地区的同时,也把西方医学知识和技术输入此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西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执信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最早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介绍给中国人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不但客观介绍、主观认同马克思主义,他还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中国社会,解答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所有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