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80年代初从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患者中分离出Ⅰ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Ⅰ)后不久,美国卡莱纳拉曼(Kalyanaraman)等于1982年又从毛细胞白血病患者(Mo)脾脏细胞即毛细胞白血病的T细胞变异株中分离出Ⅱ型  相似文献   

2.
现在认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可能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爱滋病)的病原体.其他LAV样病毒[Ⅲ型人类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及爱滋病相关逆转录病毒(ARV)]都已经分离出,推测它们是逆转录病毒HTLV 族的成员.HTLV 族包括HTLV-Ⅰ、HTLV-Ⅱ及牛白血病病毒(BLV).爱滋病病毒是否真正属于这个族,值得认真考虑.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CD8+ T细胞(CTL)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在控制HBV感染和病毒清除中至关重要, 已鉴定的T细胞表位绝大多数都来自A, D基因型的乙肝病毒, 而在我国流行的B, C型病毒表位研究较少. 本研究合成重叠九肽肽库, 通过细胞结合试验和体外重折叠实验系统筛选和鉴定B型和C型HBV核心蛋白表位, 发现一个在60位氨基酸由L变异成V(L60V)而产生的新表位HBcAg60-68. 表位肽能在HLA-A2/Kb转基因小鼠体内激发特异性CTL细胞免疫反应. 检测HLA-A2阳性乙肝患者表位特异性CTL证明该九肽序列为体内自然加工的表位, 这为研究HBV感染中特异性CTL免疫应答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任广宏 《科学通报》1966,11(7):319-319
琼脂弥散沉淀试验曾用于流行性感昌病毒、痘类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以下简称灰质炎病毒)、腺病毒和某些肠道病毒的研究。本文报告我们对灰质炎病毒的沉淀抗原的制备、试验的技术方法及強毒株和減毒株的抗原性进行研究的结果。材料和方法一、病毒株所用病毒株包括Ⅰ型(Mahoney)、Ⅱ型(MEF_2)和Ⅲ型(Saukett)灰质炎病毒原型株及Ⅰ型(L.Sc.2ab)、Ⅱ型  相似文献   

5.
1984年的一些重要发现,使我们了解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爱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一种后病毒即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Ⅲ型(简称HTLV—Ⅲ)也称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爱滋病相关后病毒也可能是同一物。发展了一种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它能检测出HTLV-Ⅲ抗体,从而提示人们是否接触过这种病毒。临床研究人员已证实能在体外抑制病毒的复制的各种治疗剂。虽然这些研究的最  相似文献   

6.
615小鼠白血病细胞自身抑制活性性质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克复 《科学通报》1989,34(13):1016-1016
近年来白血病细胞系产生自身生长刺激因子(Autocrine)的报道屡有所见,但是,对于自身抑制因子的报道仍属少见。仅证实部分白血病细胞系能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并有其相应受体。我们由L 7811小鼠白血病腹水发现了对自身白血病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因子。后来发现另一株615小鼠的可移植性白血病L615的白血病细胞也能产生类似的因子。进一步研究证明其他615小鼠衍生的T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有此因子,正常615小鼠及其亲本昆明种小鼠也有微弱的此类因子的活性,非615小鼠衍生的白血病则无此活性。故  相似文献   

7.
爱滋病是新发现的疾病,还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由于爱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患者全身免疫力下降,因此罹患肿瘤的机率很高。《爱滋病与肿瘤》一文就此病与卡普济肉瘤、伯吉特淋巴瘤、类淋巴瘤及成免疫细胞肉瘤的关系作了综述,还就爱滋病的病原学特别是与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对爱滋病与肿瘤,或与肿瘤有关的病毒的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为构建登革2型病毒中国分离株(DEN2-43)的反向遗传系统, 根据已测定的DEN2-43全基因组序列, 利用长链RT-PCR及融合PCR扩增此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分子, 并将其克隆至低拷贝载体pWSK29中构建该病毒株的全长cDNA克隆. 将此克隆体外转录后, 经电穿孔导入宿主细胞获得恢复病毒. 结果表明, 获得的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具有感染性, 所获得的恢复病毒具有与原型病毒类似的生物学性质及乳鼠神经毒力, 且可稳定传代. 该反向遗传系统的构建为深入探讨登革病毒的致病机理及新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约为3-4/10万人,急性患者占70%以上,且13岁以下的儿童更是白血病高发人群。各型白血病在50岁以后人群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在近年国内恶性肿瘤死亡率抽样调查中,白血病死亡率占第6位,儿童则占第1位。目前认为白血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结果。白血病的易患因素白血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有研究资料表明,它的发病与病毒感染、遗传、物理及化学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病毒感染人类白血病只有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肯定是由病毒引起的,除ATL外其他类…  相似文献   

10.
615小鼠白血病细胞相关自身抑制活性变化与表型漂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维新 《科学通报》1989,34(23):1840-1840
我们证实了615小鼠白血病细胞相关自身抑制活性(LAI-615)的存在,并对影响其体内水平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在研究LAI-615的体内意义时,发现LAI-615的变化与白血病细胞的表型漂移有关。 现已清楚,不论在体内或体外,白血病细胞的表型都是很不稳定的,称为表型漂移(phenotype drift)。615小鼠来源的白血病模型L_(7811)、L_(615)、L_(7212)等均属T淋巴细胞型,它们的发病率、病程和病理解剖表型都相对稳定,细胞形态变化也较慢。但是若以非特异  相似文献   

11.
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24型变异株(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的病原体,故称为AHC病毒。这两种病毒在临床上引起同一种疾病,人们猜测这两种病毒间必有某种关系。但免疫学研究表明这两种病  相似文献   

12.
CV-1细胞内表达的抗HPV16E7-ribozyme的活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扬中  孔玉英  汪恒  祁国荣  陆长德 《科学通报》1996,41(11):1028-1031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HPV16)E6和E7基因表达在人类生殖道肿瘤,特别是宫颈癌的发生及其恶性表型的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针对HPV16 E7 mRNA设计的ribozyme经体外实验证明能特异地切割E7 RNA片断,本文利用T7-痘苗病毒表达体系研究了ribozyme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结果表明,利用痘苗病毒表达系统在CV-1细胞中表达了具有体外切割活性的抗HPV16 E7-ribozyme。同时观察到ribozyme能使细胞内HPV16 E7 RNA的表达水平降低。提示ribozyme在细胞内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有可能利用ribozyme逆转HPV16阳性的宫颈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13.
郭仁 《科学通报》1985,30(23):1826-1826
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毒株间存在着一定抗原差异。过去沿用的一些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毒株特征鉴别试验只能大致把每个型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区别为三类,即类Sabin株(SL),中间株(Ⅰ)和非类Sabin株(NSL)。这种粗略的分类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病毒学家一直试图得到单特异性的抗血清来进行更精细的抗原分析。单克隆抗体的产生使这一愿望的实现成为可能。如能应用单克隆抗体对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分析,进一步识别毒株间细微而重要的抗原差异,建立新的亚型划分,对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和疫苗安全性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以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的戈洛(Gallo)等人,从一例蕈样真菌病病人(C.R.)和一例皮肤型T细胞白血病(Sezary综合征)病人(M.B.)的淋巴结和外周血液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在体外建立了HUT102、CTCL-3和CTCL-2等细胞株,经形态学和免疫学等方法证明为成熟的T  相似文献   

15.
抗癌药物筛选中几种肿瘤模型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胥彬 《科学通报》1975,20(5):242-242
在筛选抗癌新药时,实验肿瘤模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各国应用的筛选系统不太一样,有的强调小鼠白血病L1210,有的重视艾氏癌皮下型,有的采用腹水型。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一些动物筛选模型如艾氏癌(EC)腹水型(EAC)及皮下型(ESC)、肉瘤180(S-180)、肉瘤37(S-37)、子宫颈癌14  相似文献   

16.
张德礼 《科学通报》1989,34(13):1038-1038
作者用传代细胞系培养成功了MEV,并系统筛选出了水貂肠炎病毒的最适培养条件:敏感细胞系为F_(81)株猫肾细胞系,营养液主要成分为0.96%Eagle's MEM溶液,生长液中加入10%小牛血清(CS),MEV细胞培养液接种量为10~(-2),同步接毒,培养24h后换液,维持液中无血清绝不影响病毒的增殖率,细胞病变至残存活细胞数仅有10%左右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human 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h TIM)受体分子能够促进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内的很多囊膜病毒的入侵.h TIM介导的病毒入侵过程高度依赖于位于受体分子胞外区远膜端的免疫球蛋白V区(immunoglobulin variable(Ig V)-like)结构域与病毒囊膜中磷脂酰丝氨酸(phosphotidylserine,PS)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人类TIM家族共有3个成员:h TIM-1,h TIM-3和h TIM-4.虽然相应的小鼠TIM分子的结构已经解析,但h TIM分子的Ig V结构特征及其识别PS的分子基础仍然未知.同时,有研究表明,引起西非大规模埃博拉疫情爆发的2014-扎依尔-埃博拉病毒可能较其先前流行株具有更强的致病能力.但目前尚未有2014-扎依尔-埃博拉病毒利用h TIM分子入侵细胞及其与1976-扎依尔-埃博拉病毒的入侵能力比较的研究报道.本研究证明了整合有1976-和2014-扎依尔-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假病毒均可以利用h TIM-1和h TIM-4入侵细胞,并且表现出相近的入侵效率.进一步证明了h TIM分子不与埃博拉病毒GP蛋白直接相互作用,而是通过结合病毒囊膜中的PS分子而促进病毒感染.随后解析了3种h TIM分子Ig V结构域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以及h TIM-4与磷酸丝氨酸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令人意外的是,3种h TIM分子的PS结合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局部结构特征且在目前已解析结构的小鼠同源分子中均未被观察到.这些结构特征很可能提示h TIM分子具有不同于小鼠同源分子、且彼此间亦各不相同的PS识别模式.上述结构和功能数据丰富了我们对h TIM结合PS的分子基础的认识,从而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埃博拉和相关囊膜病毒利用h TIM受体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李龙  魏永伟  黄耀伟  于涟 《科学通报》2006,51(14):1732-1734
通过PCR方法, 删除传染性法氏囊病毒HZ2株ORF A1和 ORF A2非重叠区的33 bp (96~129 bp)的同时, 引入NheⅠ酶切位点(GcTaGc)作为分子标记, 构建含有A节段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载体pCI-Nhe3, 与HZ2株B节段真核表达载体pCI-mB在脂质体介导下共转染鸡胚成纤维(CEF)细胞. 用转染细胞的培养液上清不断地接种新鲜细胞, 模拟病毒“传代”. 结果表明, 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发生变化, 产生了类似野生IBDV感染细胞时出现的细胞病变效应(CPE). 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 在细胞超薄切片中有IBDV病毒粒子. 间接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 拯救的ANhe3株病毒的结构蛋白在CEF细胞得到了表达, 而非结构蛋白(VP5)则不能表达. 针对A节段的RT-PCR, 酶切鉴定及进一步的序列测定结果验证了相应核苷酸片段的缺失和分子标记的引入. ANhe3株病毒接种不能导致11日龄SPF鸡胚的死亡, 相对HZ2株致死率(20%)明显下降. 本研究利用基于cDNA转染和RNA聚合酶Ⅱ系统的IBDV反向遗传系统, 构建了IBDV VP5基因大片段缺失的毒株ANhe3株, 为IBDV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为进一步探索病毒复制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基因缺失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小鼠SRS腹水瘤是本校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于1971年建立的瘤株,在不同品系小鼠中均能100%移植发病,瘤细胞超薄切片的超微结构中观察到A 型和C 型病毒颗粒,并已证明具有致白血病活性.1984年采用有限稀释微板培养法,对SRS-82细胞进行连续克隆化,建成一个SAC 克隆系列.现报道该系列中SAC-ⅡB2和SAC-ⅡC3克隆细胞株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在克隆细胞分瓶传递后的观察中,发现  相似文献   

20.
RNA病毒在复制时有易出错的倾向, 因此SARS病毒在传染或传代过程中易发生突变而产生不同的毒株, 这种机制也利于病毒逃脱宿主的免疫系统而生存下来. 许多研究也表明, 不同的SARS病毒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些差异的研究无疑对SARS病毒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 对SARS病毒在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及核酸特性的分析, 是SARS疫苗研制不可或缺的环节.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 对2株用Vero细胞培养经过多次传代的SARS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该病毒在传代过程中具有高遗传稳定性, 其中检定参比株(Sino1株)2和11代全基因组序列比较有4个碱基的变化, 而候选疫苗株(Sino3株)3与10代的基因组全序列仅有1个碱基的差异. SARS病毒在Vero细胞上传代的遗传稳定性表明, 以此制备的灭活病毒疫苗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