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海环流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臧家业 《科学通报》2001,46(Z1):7-15
基于近期几次大型调查所获资料, 结合有关的历史观测结果, 重点分析了冷半年黄海环流的基本状况. 与以往类似研究相比, 首先以更为丰富的实测资料进一步论述了黄海暖流的起源和路径, 并明确指出:黄海暖流并非是对马暖流的直接分支, 而是从济州岛邻近水域由对马暖流水和东海陆架水形成的混合水区中衍生出来的. 黄海暖流的路径有一定的季节和年际变异. 然后, 阐明了近期发现的济州暖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黄海暖流的关系. 分析表明, 两支暖流基本同源. 济州暖流主流路径大致位于济州岛西北侧近岸80 m以深水域. 最后, 还以较新的观测资料展示了西朝鲜半岛沿岸流的分布特征. 观测显示, 这支沿岸流大致沿朝鲜半岛西侧40~50 m等深线附近水域南下, 流速则从北向南递增.  相似文献   

2.
宏波  王东晓 《科学通报》2006,51(B11):9-14
采用高分辨率三维海洋环流模式对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环流场进行动力诊断分析,探讨南海暖流所在海区环流场的动量收支和南海暖流逆风流动的动量来源.研究表明,穿越陆架的压力梯度和跨陆架输运的地转适应是产生东北向逆风流的主要原因;沿陆架方向的压力梯度与海面应力、海底应力和科氏力相平衡,且量级比穿越陆架方向上动量方程各项的量级小.该海区动量收支方式的分析对今后南海北部海洋环境预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碧海蛰花     
海蛰,又叫水母,属腔肠动物。因为海蛰无眼又无嘴,更无骨骼,所以它又是一种低级生物。 海蛰生命周期短、再生能力强,通常生长在淡咸水交汇处、泥沙底质的江口海域。其水平分布主要受风、流支配。春、夏季随着东南季风和暖流增强而浮游北上,秋、冬季随着东北季风的出现和暖流退缩而南下。它的繁殖过程为:由受精卵先孵  相似文献   

4.
海大多是大洋的边缘部分,都与大陆或其他陆地毗连.然而,北大西洋中部的马尾藻海(也叫萨加索,葡萄牙语"葡萄果"的意思)却是一个"洋中之海",它的西边与北美大陆隔着宽阔的海域,其他三面都是广阔的洋面.所以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海岸的海,因此也没有明确的海区划分界线.马尾藻海的位置大致介于北纬20°~35°、西经30°~75°之间,面积约有几百万平方千米,由墨西哥暖流、北赤道暖流和加那利寒流围绕而成.  相似文献   

5.
利用长链烯酮不饱和比值(U37K′)重建了黄海暖流途经的南黄海中部泥质区ZY2 孔6.2 cal ka BP 以来的海水表层温度(SST). SST 变化范围为14.1~16.5℃, 平均15.6℃, 分为3 个阶 段: 6.2~5.9 cal ka BP 较高, 5.9~2.3 cal ka BP 较低且波动大, 2.3 cal ka BP 以来较高且较稳定. SST 的记录与黑潮强弱的变化相似, 对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有良好响应, 但各阶段的响应幅度 差异显著: 黑潮影响强盛期SST 对全球变冷事件响应弱, 黑潮影响衰弱期响应强. 响应幅度 差异与黄海暖流作为黑潮陆架支流和冬季风诱导的补偿流的调节机制有关, 黄海暖流带来的 暖水将缓冲气候变冷所引起的SST 降低, 黑潮和东亚冬季风二者均起重要作用. SST 的波动具有1482 a 的周期, 该周期在黑潮波动中以及格陵兰冰芯、北大西洋和阿拉伯海沉积物中同样存在, 显示了南黄海中部SST 变化与黑潮的对应性及中国东部陆架海洋环境对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张梅 《科学之友》2009,(2):54-55
文章指出我国目前的失业是一种畸形的结构性失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使结构性失业达到了周期性失业的程度。事物的发展自有其规律,现象的存在自有其理由,认清其规律和原因,对于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有史以来,一年中有些季节候鸟黑压压地遮天蔽日,而在有些季节却又无影无踪,这种现象一直令人迷惑不解,也常常令人为之惊呆。两千多年来候鸟周期性迁移这一令人感兴趣的奥秘,激起了人们种种想象,引起了许多传奇和种种理论。实际上鸟类移栖意味着,方向方面周期性往反交替这一习惯的变化,而这种习惯的周期性发生和变化,有助于确保鸟类各个季节生长和繁殖的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全球平均温度在21世纪将怎样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维宏  陆波  祝从文 《科学通报》2010,55(16):1532-1537
采用HadCRUT3全球平均温度距平序列和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及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距平序列,探讨了全球温度变化中的长期趋势和多时间尺度周期性波动.研究发现,过去159年(1850~2008年)的增暖速率是每100年0.44℃,其间叠加了1910年前后和1950~1970年前后的两次冷期,以及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和1998年以来的3次10年际暖期.器测的全球温度变化中存在准21a和准65a的周期性波动并受百年尺度波动的影响.最近的10年际暖期是这3个周期性波动正位相叠加的结果,形成了器测温度以来的首次叠加现象.3个周期性波动叠加的最大增温是0.26℃,时间发生在2004年.准21a和准65a的周期性波动反映了太阳辐射和海洋变化的影响.根据这一长期趋势和3个周期性波动,能够预测21世纪30年代会出现一个冷期,而在21世纪60年代出现一个暖期.21世纪的最大增暖幅度在0.6℃附近,远小于IPCC报告的预估.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05,(7):77-77
科学家发现:我们体内存在着神奇的“时钟”——生物钟,它可以使我们在清晨从睡梦中醒来。不仅如此,每个人自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生物钟一直控制着我们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呈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这种现象也称作生物节律。  相似文献   

10.
张衡 《科学通报》1991,36(10):760-760
关于太阳射电辐射中快速涨落的机制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对存在于其中的准周期脉动的研究也刚刚开始。Kosugi等人指出,在耀斑脉冲相中,电子和离子同时被一连串的准周期脉冲所加速。同时,能量释放过程也可能是某种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脉动可能作为某种MHD或等离子体过程的结果。例如,两个电流环聚合的不稳定性,可能是电子和离子的快速准周期加速的机制。周期脉动也被解释为激波通过磁通管时触发的MHD驻波的周期性变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东侧冰消期以来的沉积层序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南黄海东侧陆架上两个钻孔岩芯的学积层序和年代序列,并结合该区的浅地层剖面解释,分析了冰消期以来南黄海的海侵进程和环境演化。两孔的地层记录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时黄海海平面在-123m以下,14000a时海平面位于-85m,黄海暖流形成于冰消期海侵的早期。  相似文献   

12.
周期性的彗星雨是造成太阳系中陨石坑的主要原因的理论在最近的两个研究中受到质疑。休斯敦月亮和行星研究所的Vigil L.Sharpton说,对地球上陨石坑的仔细检查,并不支持周期性彗星撞击的理论。而且根据亚利桑那大学的Robert G.Strom,至少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物体造成了太阳系中的陨石坑。  相似文献   

13.
冰岛北部陆架3000年以来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及古气候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辉  任健  Jón Eiríksson  冉莉华 《科学通报》2006,51(22):2657-2664
冰岛北部陆架MD992271孔沉积硅藻中喜暖硅藻数量持续减少以及喜冷藻类数量不断增加, 反映了该区近3000年来气候变冷的趋势, 而硅藻组合中这两类硅藻数量呈周期性的此消彼长, 指示在趋冷的背景下, 气候的冷暖交替过程. 转换函数计算结果表明, 该孔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大致可分3个阶段, 在1400 cal. aBP以前, 温度基本高于平均值; 在1400~700 cal. aBP之间, 温度在平均值上下起伏, 而在700 cal. aBP后, 温度均处于平均值之下. 在这3000多年间, 还存在着4次明显的降温事件, 降温事件的中心分别位于约2600, 1900, 1300和600 cal. aBP. 上述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和冰岛北部陆架HM107-03和MD992275孔资料相对比, 明显具有一致性, 同时也可与GISP2冰芯氧同位素及北大西洋深海沉积记录对比, 说明冰岛北部陆架晚全新世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变化, 受区域性气候变化的控制. 直接导致上述海水温度变化, 是影响该区暖流和寒流作用此消彼长的结果, 而冰岛周边海域3000年来海流分布的基本格局未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单元轨道线性组合近似理论——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元杰 《科学通报》1986,31(1):24-24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具有重复单元的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大多采用Born-K(?)rmen周期性边界条件进行近似。但是实际存在的分子体系并不满足周期性边界条件。已有许多化学家采用非周期边界条件处理共轭分子体系,得到了许多很有意义的成果,然而所采用的  相似文献   

15.
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球曾经历了三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时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纪与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续了几千万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则持续了200万年。关于冰河期的成因,学界至今仍无一定论,部分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地球自转时,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阳光照射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雌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东  祝诚 《科学通报》2002,47(24):1841-184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同源二聚体糖蛋白,是血管内皮细胞高度特异的有丝裂原,能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并抑制细胞凋亡等,VEGF参与排卵、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胚胎植入胚胎发育等多种雌性生殖过程,对先兆子痫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生殖疾病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对雌性生殖过程中血管发生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综述了VEGF在雌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并展望其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发现海水有周期性的涨落现象,每天大约涨落两次。海水这种有规律的周期运动。就是海洋潮汐现象。古人把海水白天的上涨叫作“潮”,晚上的上涨叫做“汐”,合称为“潮汐”。海洋中发生的潮汐现象被称为海洋潮汐。这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各处引力的不同造成海水有规律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相似文献   

18.
鱼从天降 拉丁美洲国家秘鲁,其经济一向靠安第斯山的矿业支撑。虽然它拥有2200公里的太平洋海岸线,但大陆架海域却比较狭窄,平均宽仅50公里。这一段也没有强大的寒暖流交汇区,像东亚海岸外的亲潮和黑潮。因而浮游生物有限,渔业产量不高,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仅8-10万吨,不仅不能同产量600万吨的海洋渔业大国相比,连比200万  相似文献   

19.
林金坤 《科学通报》1987,32(22):1685-1685
球面稳定同伦群π_*(S°)_P的第一周期性元素就是在Novikov谱序列中具有滤子1的元素。众所周知,它们和imJ的部分量群的生成元一一对应。但是,关于π_*(S°)_P的第二周期性元素,近年来只有一部分已经确定,如Oka在文献[1—4]中得出的β_(tp)~n_(tj)∈π_*(S°)_P,当P≥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怎样开发?我国近海没有很强的寒流和暖流的交汇,也没有强烈的上升流,这两点不利于大渔场的形成,这就导致鱼的种类多,但每一种的数量不多,很容易捕捞过度。70年代中期起,我们的近海捕捞已经过量。后来向远海和远洋发展。目前全球的远洋捕捞产量已经开始下降。这就提出一个战略问题:中国开发海洋生物依靠什么?主要依靠捕捞还是依靠养殖,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