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特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小说创作不算很多,只包括一部长篇、一部短篇集和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共100来万字。可是他的小说家地位却很高。《厌恶》被誉为当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与《局外人》一起,是受到最多评论,读者最多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像萨特评论福楼拜那样,处于“当今一切文学问题的十字路口之中”。存在主义文学风靡世界,萨特的小说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萨特在评论福克纳的小说时说:“随着时间推移,优秀的小说完全像自然现象一样,人们忘了它们有一个作者,人们就像对石头或树木一样接受它们,因为它们在那里…  相似文献   

2.
Joseph Conrad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他的海洋小说和丛林小说颇为人关注,但人们对他的社会小说却感到陌生。《间谍》是Conrad重要的政治小说,被认为是作者艺术创作最完美成熟的作品之一,然而学者们对其故事内容和主题评论存在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坚持认为无政府主义是小说的中心,另一种则相信道德关怀才是小说的主旨。笔者赞同后者的观点,认为小说的主题是道德沦丧。本文就此问题对《间谍》进行解读,剖析作者巧妙利用无政府主义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展示出人性和道德的社会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奠基之作,大凡历代研究诗学者必览之,《诗品》内容虽不多,但提供的信息却十分丰富。其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即钟嵘的文学观也可分成士族文学观和庶族文学观,从西方接受理论上来说,钟嵘对庶族诗人的评论,便可看出他对庶族文人的接受。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创作于1932年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以下简称《弱女子》)在他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的最恶劣的一篇。”后来,他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又对创作《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因此,理论界对《弱女子》的评论和研究,大多取  相似文献   

5.
毕四海,一九八一年一月毕业于我校中文系,以其七九年发表于《山东文学》的小说《第一声妈妈》而步入文坛。十余载春风秋雨,四海已成为全国知名青年作家。他于一九八六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八七年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十余载笔耕,四海计出版长篇小说《皮狐子路》、《风流少东》等三部;出版《毕四海中短篇小说选》两卷;出版纪实散文集《一天云锦》一部;发表电视连续剧《梦断乌拉山》十二集,电影文学剧本一部,报告文学《鸳鸯大逃亡》等:总计约二百五十万字。四海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文学创作奖,辽宁省政府优秀图书奖,山东文学优秀小说奖等;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全国著名评论家、作家汪曾祺、张韧、何镇邦、董德兴、何志云、李发模、任孚先、宋遂良、陈宝云、刘剑锋、李新宇、李先锋、付冰甲、丁尔纲、冰人、有令峻等人都曾著文评论过四海其人其文。现在,我刊又为校友毕四海专辟一栏,编发全国著名评论家章仲锷(《中国作家》副主编)、李师东(《青年文学》编辑)等人评论四海作品的文章,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6.
景艳娥 《科技信息》2011,(8):143-143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79--1962)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评论家所评论、研究最多的一位作家。《喧哗与骚动》被公认为是福克纳最杰出的成就,也是现代美国文学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小说描写了康普生家族最后一代人的故事。昆丁是该小说的主要人物,本文将切入他悲剧的人生轨迹,解读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在郑州的一次小小说会议上,我曾向孙方友先生承诺,有机会一定深入研究他的作品。现在是2015年春寒料峭的时候,在细细品读四大卷本《陈州笔记》的过程中,我时时沉浸在孙先生所设定的特有的陈州氛围之中,为其中的人物、故事及情调所打动。孙方友先生《陈州笔记》里的756篇小说,据说历经三十多年的创作时间,其实也是他磨砺探求文学的三十多年,因此这些小说成为孙先生文学创作上的重要标志和集大成者。在思考孙先生文学  相似文献   

8.
张天翼的寓言是他整个文学生活和光辉著作的一个部分。他的寓言计有二十八篇,都是1948年10月到1949年初他在香港养病时,发表在香港的进步刊物《小说月刊》、《大众文艺》和《文艺生活》上的。因此,国内很少有人看到过。直到1980年以后,《小溪流》和《寓言》杂志重新发表了他的部分寓言,还有我编的三本中国现代寓言选集也选入了他的几篇  相似文献   

9.
本书作者赖丹副教授是一九四九年在香港文艺界“五四”纪念会上,有过一面之缘的青年朋友。说来已是相识整整四十年之久的老友了,直到三年前绀弩久病逝世后,我们才有幸在北京见第二次面,可以说来往不多,但却神交久矣!又可以说,赖丹教授通过作品,过去对我的认识与理解比我对他的认识与理解是多一些,且也深一些。虽说作者当时在香港《华商报》副刊已经发表散文及杂记了,而我真正阅读教授的文字,实际还是从八十年代之初那篇《从“山区收购站”看作家与生活》的评论开始,在这之后关于聂绀弩小说的评论:《写  相似文献   

10.
兼具作家与评论家风范的刘忠诚被誉为文学奇士。他在戏剧、小说创作和文艺评论度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突出成果,并产生过轰动效应。他的作品深埋思想的炸弹,他的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他的突出建树、艺术特质和“创风格、创流派、创体系”的创新意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煽情小说是英国1860年代颇具争议的一类"问题"小说。它们在当时深得大众读者欢心,却备受评论谴责,之后长达百年被评论和学界忽视。近年来,这类"无足轻重"的小说被重新发现,再一次被严肃认真地对待,而且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研究维多利亚文学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现象、特点和影响对煽情小说这一文类进行引介,以期引起国内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荡寇志》是清中后期保守士人面对西潮涌入、传统文化失落的集体性情感反应的产物,小说作者俞万春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己任,担负起了文化卫道的使命。但残酷的现实却撕碎了他加强君权、帝制,肃清内乱来重振国威的卫道美梦,小说《荡寇志》便展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变革思潮下的社会历史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莫义明是从大瑶山走上文学殿堂的。他起先是搜集整理民间歌谣,继之写诗,而今写小说。《八角姻缘》是他的第一个小说集,描写大瑶山农村改革的斗争生活。它象瑶山老林中的香草,那么矮小,那么不显眼,然而却散发出一股清幽的芳香,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爱伦.坡是19世纪初的一位文学怪才,其小说、诗歌和文学批评理论都已成为全世界珍贵的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哥特式小说至今风行于世,他因而被誉为"美国恐怖小说之父"。在中国,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300多年来经久不衰。两位文学巨匠举世瞩目,都表现出对超现实的鬼怪题材的偏嗜。  相似文献   

15.
综观李洱小说及其评论,"知识分子"是一个关键词.李洱对知识分子的关注,既体现为一种创作主体身份,也体现为众多的文学形象,更体现为呈现视角和认知.从前期小说到《花腔》,再到《应物兄》,在对知识分子的生活铺陈中,李洱小说呈现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构成了一种互文性,其中绵延不断的精神追问是李洱对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反讽式拷问和力图...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茅盾的小说创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与他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学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在从事创作之前,曾对中外文学传统作过“穷本溯源”的研究,他认为“如此才能取精用宏,吸取他人的精萃化为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创造划时代的新文学。”(《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二》,《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二期)茅盾正是在批判继承中外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  相似文献   

17.
邹小忆 《科技信息》2011,(4):167-167,168
君特·格拉斯著名中篇小说《猫与鼠》自问世以来即引发无数文学研究者的评论分析,本文欲在理解作品"猫"与"鼠"意象之余对小说主人公马尔克的悲剧命运做浅要分析,以不同视角对以往评论观点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8.
西方叙事理论把叙事作品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叙述和摹仿。所谓叙述是指作者公开以自己的名义叙述;摹仿则指作者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借用这种理论来看中国古代小说,则可看出,在宋元说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是典型的“叙述”体文学。作者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身分,不断以“看官听说”的形式介入作品,进行公斤的理性说教或对人物、情节阐释、评论、说明,故事中的一切都是经过作者之口转述,而非自动的展现。《三国》、《水浒》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叙述体小说的基本特征。《金瓶梅》虽然并未完全…  相似文献   

19.
裴多菲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诗人,仅仅活了26岁零7个月就在卫国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但他的诗歌却超越了时间和国界流传下来,并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关于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很多中外名家都进行过评论。法国诗人海涅曾赞扬“他的歌声比夜莺还甜蜜”。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小说月报》发表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百  相似文献   

20.
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中,哈代是运用文学典故的翘楚:《圣经》典故、希腊神话甚至是其它的作家作品都被他独具匠心地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所用。《还乡》是哈代的第六部小说,其所用典故来源广泛,表现内容深刻,令人叹为观止。通过对《还乡》中的原型结构和原型移位手法的解析,揭示了小说中所暗含的哈代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