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分析了工科院校发展必须面向产业现代化的原因;然后讨论了工科院校应采取"科研、学科和专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面向产业现代化;最后探讨了"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改革措施。该文为我国工科院校面向产业现代化如何改革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创新性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区域性产业转型升级,给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部分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提出高职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创业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以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为指导,实行校企合作的"导师+专家"型教学模式,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性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维度与国家及部委属重点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单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两大特点,本文坚持"一基一本"的培养原则,构建了突出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两特点、三面向、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通过剖析当前制约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探讨其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保持气象行业特色,面向国家、行业的重大创新需求,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局校协同机制,通过实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等举措,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气象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针对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与优化升级,社会对学士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出融学士培养、高技能培训和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学士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四个能力"为抓手,以六大教学模块为平台,借助"学分银行"弹性学分制,实现人才培养体系各单元之间的互动与连通,为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对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型创新区域,推动地方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青岛科技大学确立了"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区域发展和行业建设"的服务面向定位,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自发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推动学校快速、和谐发展的同时,成为了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7.
从就业视角看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诸多矛盾和悖论。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不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宽松;其产生原因在于教师发展的历史性脉络、学校应用性转型发展、科举制度文化和高考扩招等诸多因素。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有三:专业打通与校媒合作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做实"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特色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略,构建学生中心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是专业人才培养实效追求。  相似文献   

8.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安徽省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芜湖市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配套印发了相关政策及实施细则,各县区、市直部门积极行动,两年共签约团队84个,其中7个团队由两院院士领衔,集聚了一大批"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努力突破关键技术,围绕  相似文献   

9.
李波波  周佳乐 《华东科技》2023,(10):134-136
<正>高等职业教育先进装备制造类现场工程师培养是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完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升级的重要举措。本文面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界定了现场工程师的特征,分析了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意义及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面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根据建材行业科技进步的要求,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主线,展开面向行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建材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视角,对目前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实现行业需求与工程人才培养良性对接展开思考,最后总结洛阳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的特色和创新做法,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模式仅仅适用学术型的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绝不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模式改革必须面向就业,面向实际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就比较适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开发思路是,先进行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在此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某种典型的工作任务开发、设计相应的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确定教学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规格,然后开发学习情境。在教学实施方面,只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适合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为推动合肥市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合肥市在"十三五"期间,应充分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加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为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应将工匠精神中蕴含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创新态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营造育人氛围,打造学校以文化人新业态;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聚焦内涵建设,形成面向职场人才培养新常态;坚守需求导向,孕育服务区域发展新形态,将"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机耦合,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大智移云"背景下集团企业相应实施了以财务共享为基础的集中核算,智能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应用于会计必然要求学生掌握新的能力,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集团化运营企业人才需求存在结构性差异,人才培养面临转型升级。2019年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推出了系列证书,开始了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改革的探索,会计专业首批智能财税"1+X证书"试点推出一年以来,部分学生已取得相应证书,教育部今年年初又推出了财务数字化应用等七个针对会计专业的资格证书,对首批考核试点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梳理,有助于与评价组织共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快速推进"1+X证书"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面向新经济培养新工科人才是广大地方高校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以大工程观为指导,设计符合湖南理工学院实际情况的"4(4+1)"型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造专业群,聚焦知识关联力和工程能力构建课程群,有效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经实践检验,该模式推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本文分析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础+应用+创新"三级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构建面向"机械工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问产业需求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练、赛、创"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赛学结合,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研教合一,以科研促教学"教学模式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套完整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多学科交叉复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17.
官伟波  缪秋菊 《科技资讯》2007,(36):139-139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本文结合我院在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学生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对高职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当前,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已成为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但处于转型升级时期的多数民营企业陷入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培养机制与职业发展需求不适应、发展需求与就业能力不匹配等困境,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规划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该文从就业观念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做""创"相结合等角度,探索更适合转型升级时期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地方高校生存发展之道。地方高校目前还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地方高校应针对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施分层分类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综合课程教学体系,构筑面向岗位素质要求的渐进式实践教育平台,进而突破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人才瓶颈,同时为地方高校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依托校地合作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重要探索。作为地方性高校的攀枝花学院秉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突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为地方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持。该文就此前提下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果(以毕业设计的形式体现)与地方政府合力开发的设计项目合作计划的需求性、可行性、实施过程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并由此拓展校地合作共建理念下的面向地方应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