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嬗变,主要包括部落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部落共同体是一种血缘共同体或地缘共同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共同体是货币共同体或资本共同体,受到货币的限制。总之,这两种共同体,要么受到自然条件的羁绊,要么受到货币的束缚,实际上摆脱不了为经济服务的目的。真正的共同体融合了古代联合体对共同的社会福利的关心和资本主义商业社会清醒的和务实的认知,它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既注重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注重福祉的人类共享。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根本目标,体育教师在共同体中持续学习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是体育教师一种新的专业发展模式。为了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学校应建立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支持系统,建立共同体共同愿景,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内部交流,营造体育教师合作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体育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建议建立以区域体育教师为主的在线学习共同体,制订体育教师在线专业学习发展计划,凝练共同体专业指导团队,营造在线学习共同体教师合作文化氛围,加强各种时尚运动项目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孙茹 《世界知识》2015,(2):34-36
<正>当前,"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外交炙手可热的新词之一,也让一度沉寂的地区共同体讨论重新火了起来。从更大的时空背景看,"共同体"构建在亚太地区并非新生事物。地区共同体的构建历程告诉我们,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任重道远。"共同体"构想: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曾长期与欧洲一体化的实践联系在一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同体概念在亚太地区逐渐流行,"太平洋经  相似文献   

5.
中国周边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时代如何解决好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学科,其终极目标就是要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和战略思维,其发展路径是从周边命运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周边地区是中国倡导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地区。命运共同体倡议始于中国周边地区。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概念,而且签署两国联合声明,开启了建设中俄命运共同体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馆员学习共同体是提升图书馆整体实力,促进图书馆员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学习共同体不仅能提高馆员工作积极性和科研能力,而且能提升组织凝聚力,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馆员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成员的筛选和组织是共同体形成的基础,主持人的选拔和培养及共同体的运行评价是保障其质量的关键,支持系统是共同体正常运作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7.
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能够科学地把握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追求真正共同体的实践指南。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角度,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以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下的“校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区域共同体是自然共同体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有机统一体。从区域到区域共同体是地理学对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人类的一个最深切的人文关怀。本文讨论了走向区域共同体的三个基本假定。  相似文献   

9.
大禹叙事传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先夏部族的流动与整合为夏文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由此造就了尊夏、共祖的华夏文化认同观,成为大禹叙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缘起与基石。大禹叙事以治水、立国为核心符号,其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时空维度,是我们理解大禹叙事“天下为公、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大禹叙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有四重路径:个体—社会共育家国一体情怀的价值共同体;黄河—长江流域共叙治水英雄的记忆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建大禹治水谱系的景观共同体;海峡两岸共享大禹精神传统的仪式共同体。全面发掘大禹叙事这类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资源”,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径”,既是凝心聚力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考察,也对彰显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坚持理论、历史和现实三维场域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场域来看,它植根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西方诸学者共同体思想的借鉴;从历史场域来看,既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演进,又要看到它作为一个当代特定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具有的新时代语境;从现实场域来看,新时代所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不容忽视,应着重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创新科技》2020,(4):32-38
"一带一路"科技型企业创新共同体建设对破解沿线国家科技型企业发展瓶颈具有突破性作用。本文对科技型企业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型企业创新共同体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分析,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创新能力差异等实际情况,提出了打造以共同引进技术为主的综合应用型技术创新共同体、以双方创新优势互补为主的开发型联合创新共同体、以共同输出技术为主的产能合作型创新共同体、以特色资源共享为主的资源互补型创新共同体四种模式,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型企业创新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决策共同体的概念,并论述了决策共同体与决策标准的关系.论述了决策共同体产生的原因,决策共同体的定义、特点,探讨了建立科学决策标准体系的方法和原则,最后对决策标准的类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是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文章阐释了共同体思想的来源与发展,从基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成要素,论述了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特征,并提出动力机制模型,指出其具有合作育人、利益共享和促进职业教育生态和谐的价值取向,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体育院校英语教师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因其规模不大、支持不足,无法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功能。互联网和教育的融合为体育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网络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安排好共同体中专业发展资源的运用、共同体活动的开展和物质条件的支持等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网络共同体的优势,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推动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学理论研究中,理论家组成的共同体作为集体性的研究主体而存在。对“知识共同体”理论进行追本溯源的考察,挖掘其内在机制,分析作为集体主体的共同体与个体研究者的关系,并由此探索知识共同体在文学理论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前面向大家介绍了国内外几个知名的科学共同体,提供给大家一个对科学共同体的感性认识。要想深入了解科学共同体,必然要先了解科学共同体的运行模式。科技社团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机制,从本期起,我们将以科技社团为例,分几期向大家简单介绍科学共同体是如何运行的,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说及其中意蕴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8.
得益于各民族长时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一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与情感纽带下的中国文学共同体已然形成。文学共同体的建构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格局中的基础和媒介之一,以多民族文学的开阔视野实现了民族间的对话与沟通。文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主轴,从共同体意识的不同层面将次仁罗布笔下小人物命运根植于大的时代和背景中进行解构,揭开其西藏书写所蕴含的文学共同体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夏冬杰 《科技信息》2012,(14):19-19
远程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在分析远程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远程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即自组织性、互助性、适应性和发展性,分析了远程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科学共同体作为"小科学"背景下科技主体的主要结构形式,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大科学"时代的科技主体是由专业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共同组成的"大共同体",这一"大共同体"应当是由经济伦理、责任伦理和生态理性伦理所共同构成的责任主体。从而使科技道德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其内部制度保障的激励体系、道德规范的伦理责任与外部共同的价值目标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