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课程的整体教育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它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叶澜教授说得好,教育,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回归"生命",理应是教育的本义,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更应是小学语文命题改革追寻的原点.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说过:“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小学教育是为儿童生命的发展奠基的。因此,笔者认为和谐的语文课堂应追求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的平衡、统一,打造的是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近乎理想的教育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陶行知谈到培养目标时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认为“真人”就是人格高尚的人。“先成人,后成才;既成人,又成才”,是教育的宗旨,而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这一重任。语文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关系,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栽培创造的事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是与人的生命、生活及其他学科接触最密切的学科,服务生活是语文课的根本意义所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是实现语文教学意义的必然要求,我们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树立“大语文”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提倡在一个主动灵活的环境中培养人的个性和智力。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前沿阵地 ,要想在“素质教育”中取得成就 ,须在语文教育中狠下功夫。“发展个性和特长”是语文教育大纲中增订的目标要求 ,应该说这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7.
说话,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说话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人们交际的效果。师范生是将来的教师,必须学会“说”,而且“说”得好,才能适应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可以说,会不会说和能否说得好,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新颁中师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说话能力”,列为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已是百花齐放,“一纲多本”的教材教法也是各领风骚。但寻根究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提高语文知识水平,把学生从原来的老师教一点学一点的“学会型”,变为学会学习方法的“会学型”。1985年,我们开始运用颜振遥老师设计和编著的“语文自学辅导”教材教法。通过了十年的认识和实践,我们体会到,语文自学辅导教材教法是培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技工教育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技校语文教师破除以“智能教育”为中心的旧传统,树立以“全面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为中心的新观念。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完全可以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特有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技术人才。一、充分利用课文内在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首先是“五爱”教育素材。技校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10.
中学审美教育研究专题语文教学与美育张万平传统的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固而不可取;而近几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语文教学只重视智能训练,轻视审美情感的教育,其结果是有碍于发挥人的潜能,不利于发展人的个性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故亦不可取。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触最密切的学科。语文能力是在语文生活和语文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把语文学习仅局限在课本、课堂之中,那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我们的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系统语文教育,却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既没有自学的兴趣、也没有读书的方向,更没有读书的方法和审美意识。虽然有些学生成绩优秀,顺利考上大学,但我们看到,在大学里,绝大部分学生是修习文科之外的专业,有可能,他们一生的人文功课,就是中学时代那几本教科书。此后,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和兴趣去看那些非专业的不实用的“闲书”,从此与文学和文化名著绝缘…  相似文献   

12.
“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如何学会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认知策略的有关学习理论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具有广泛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元认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它能使学生独立、自主、高效地学习,即“学会如何学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将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教会学生学习”“为迁移而教”为教育主题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应从唤醒元认知意识、增加元认知知识、丰富元认知体验、进行元认知技能训练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危险时期”。在中学阶段既要注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又要注重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视角,唤醒生命意识,珍视人的生命存在,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并实现对生命价值深层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学会自觉地观察,大胆地想象。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既是语言教育,又是人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重任。面对当代道德教育容易陷入单一的“知识化”、“形式化”的困境,在语文教学的历史文化道德教育情境中,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文学的情趣,塑造人文品格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和核心理念,挤兑了“语文素养”的核心地位。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素养”的论争。“语文素养”的论争主要涉及到“语文素养”提出的意义、“语文素养”的内涵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模式等方面。论争的焦点是“语文素养”的科学内涵。论争的根源是过去关于语文教育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说”还是“人文说”讨论的继续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世纪末的中国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如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如果说,1978年恢复高考是解决了在中国“要不要教育”的问题,那么,目前我们则面临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教育才是更好”的选择。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无疑是更好的教育。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无法为社会提供各条战线的有用人才,是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而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审美为目标;以注重培养受教育…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情感教育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教师也要注重充分挖掘教学实践中的美育素材,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