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自然探索》2007,(1):7-7
科学家最近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暗能量很可能在宇宙有史以来的2/3时间里都存在。暗能量是一种与重力相反的神秘斥力.正是它导致宇宙膨胀。尽管爱因斯坦早在许多年前就推测到了暗能量的存在,但是直到1998年它才被发现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2.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法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古代埃及人所建造的金字塔,与最新所发现的原子中核子的基本构造形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几乎可以说两者同出一种模式。科学家们最近证实,一些原子中核子的形状,可能是一种金字塔式的角锥体,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球体。科学家们有理由惊呼:古代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可能是有意无意地模仿了原子中核子的角锥体形状这种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大量无可辩驳的论证已经证明,自然界万物的形状没有一种形状的结构比球体形状更紧密的了。这就是为什么自然界从泡沫到小水珠到我们居住的地球,球体…  相似文献   

3.
5.为揭示脑内神经网络开启机遇之门 大脑是人体和动物最精密的器官,人类对于它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如何清晰地显示大脑复杂的细胞构成,让更多人对大脑的结构有根本的认知,同时让科学家能更清晰地观测到脑细胞的变化过程,是有待于各国科学家攻克的难题。现在,人类凭借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已能深入探知大脑内的神经网络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最近,进行水下考察的科学家在南极海底发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巨型虫(图1)。从外形上看,它简直不像动物,而像一种植物——郁金香,同时还有点像臭名昭著的罂粟,但它却是一种真正的被囊动物。科学家说,这种被囊动物是南极洲海底的早期定居者之一,以浮游生物为食,最长可长到1米。它抽吸海水,然后经过体内的一个网状结构滤出食物。至于它的“花茎”,则通过它自己的“泵压”来支撑。  相似文献   

5.
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1999年世界十大科学成果依次是:1.美同科学家发现,取向人胚胎或骨髓的手缈胞可用于培育不同的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这有望成为移植器官的新来源。2.科学家完成了对3种微生物基因序列的测定,并测出了三分之一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其中包括完全破译了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3.科学家将费米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从而使原子呈现出波而不是单个粒子的性质。4.科学家绘制出了第一张核糖体结构图c5.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些新的太阳系外行星,使得人类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总数达到约30颗,并有科学家声称首次探测…  相似文献   

6.
数学索隐     
数学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早已存在着等待我们去发现的,还是人类在进步中把它制造出来的?柏拉图认为,数学概念确实在某种离奇而完美的现实中存在,这种完美的现实紧挨着宇宙的边缘。一个圆不只是一种观念,它是一种理想。我们这些不无缺陷的生物可以追求那种理想,但永远得不到它,倒不只是因为铅笔尖太粗。但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说.数学只存在手旁观者的头脑平.它在与人类思维无关的地方并不存在,如同语言、音乐足球规则一样。它是人类想象的虚构物。自然的型式那么上面两种意见谁对?不错,在柏拉图主义者的观点中,有那种非常的诱惑…  相似文献   

7.
中原 《科学之友》2007,(1):18-20
月亮是地球的一个卫星,它的来历和结构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1970年,苏联有两个科学家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叫做“宇宙飞船月球”的理论。他们认为实际上月亮不是自然产生的一个卫星,而是某一种智慧的生命,也许把这个星球经过改造,可以把它变成一个人造卫星。这种说法太惊人了,科学家到底在月球上发现了什么,会让他们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就让我们跟着科学家的脚步一起来探讨有关月亮的未解之谜吧。  相似文献   

8.
坚守还是改变 在未来的3万年甚至10万年里,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样子会和现在一样吗?假若你相信某些未来学家的话,他们会告诉你,我们将最终变成机器人。当然,这是一种生物机器人,和纯粹的机器人不一样。这些科学家说,未来的人类有可能成为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的结合体.它可以是具有人类大脑功能的机器。亦可以是具有电子大脑的肉身。事实上。在今天,这样的结构已经出现了某种雏形,例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电子芯片.它可以替换人类大脑里负责控制短时记忆和空间知觉的海马体。在人类的大脑中,海马体经常会因老年痴呆症和中风受到损伤,而这种芯片就相当于一个人造的海马体。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大脑机能。  相似文献   

9.
你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飞行器有多大吗?它的翼展宽度只有10厘米,体重只有3克。这就是荷兰科学家最新研制的机械蜻蜓.它是一种微型摄影飞机,可以携载微型摄像仪,将实时观测到的视频录像传输到指挥中心。有关专家表示.机械蜻蜓可以用于灾区、战场侦察和反恐侦察。  相似文献   

10.
来自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休斯研究实验室(HRL)的一组科学家研发了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它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9毫克,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密度的百分之一。因为该材料独一无二的微格蜂窝结构,从而重新定义了轻质材料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近日,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了一种像人类一样眼朝前看、并且是爬行而非游动的平脸琵琶鱼,种种特征表明,这种拳头大小的鱼很可能代表着鱼类中的一个全新家族,之所以说它是琵琶鱼,是因为它的腿状胸鳍跟常见的琵琶鱼几乎一样不过.  相似文献   

12.
几乎没有质量而且难以置信,稀少的 子中微子“鄙视”它周围的环境,很少与较之更普通的物质发生反应。这些特性使它很难被检测到。现在,一个国际物理学家小组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 子中微子,科学家已经间接地证明这种粒子的存在。 中微子的发现源于科学家无法平衡亚原子粒子的方程式。30年代,泡利预言了一种质量极小而且与环境只有微弱反应的粒子带走了放射性衰变中损失的能量。几十年后,中微子的存在得到了证实。科学家认为有3种中微子,每一种都以与之反应的基本粒子命名:电子中微子与电子反应,μ子中微子与μ子反应,子…  相似文献   

13.
<正>泰国洞穴中有一种可说是独一无二的盲鱼,它既能行走又能攀爬。科学家最近发现,它在瀑布上行走和攀爬的方式与四足动物几乎一样,而与现存且已知的其他鱼都不同。这一发现有助于揭示始于大约4.2亿年前的"从鱼到人"的进化。当时,一些鱼的鳍开始转化为肢腿。科学家说,这种盲鱼的解剖结构很独特。它拥有科学家之前认为只有四足动物才  相似文献   

14.
《科学通报》2006,51(23):2737-2737
大分子自组装属超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科学的交叉学科,是当今化学和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也是孕育先进材料的摇篮.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高分子之间,或高分子.小分子间,或高分子.纳米粒子间通过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进行自组装而实现不同尺度上的规则结构.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此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本书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的重要成果,特别着重于我国科学家的富有特色的新成就,包括嵌段共聚物在本体和溶液中的自组装,此类自组装体的化学演化,高分子自组装的“非嵌段共聚物”路线,自组装结构的固定化,以及含有纳米粒子、表面活性剂等体系的自组装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酵母菌遗传结构的发现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首次发现了酵母菌──一种复杂微生物的遗传结构,他们绘制的遗传图能显示出酵母菌的所有基因。酵母菌是世界上一种普通的真菌,只有一个细胞。以前,科学家仅对病毒和细菌等简单微生物遗传结构进行过识别。酵母菌细胞和人的细胞在...  相似文献   

16.
磁悬浮列车许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梦想能利用磁性发明一种漂浮的交通工具。其实,这种理论早在1912年就被提出来了,但不幸的是,那时的科学家们既没有先进的设备,也不拥有像今天这样丰富的磁力学知识。1911年,物理学家海克·卡马林-奥莫尼斯在用4K的水银做实验时,发现了超导性。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就醉心于用某种强大的电磁场推动交通工具,使后者具有超常的速度。但是原理虽然有了.却不能实现,因为超导体只能被储存在极低的几乎是绝对零度(或—273.15℃)的温度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87年。就在这一年,两位科学家职得了突破性…  相似文献   

17.
吴家睿 《科学》2004,56(4):27-28
古希腊人相信,自然是按照理性设计的。理性的精髓是数学,因此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是以数学方式设计和运行的。到了17世纪初叶,著名德国科学家开普勒将毕达哥拉斯的观念用于对星球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支配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  相似文献   

18.
鬣蜥是一种巨大的爬行动物,如果我们第一次看见它.往往会把它们想象成缩小版的恐龙。通过电视和动物园,我们有幸欣赏到绿色的、黄色的和灰色的鬣蜥。而意大利和厄瓜多尔的科学家却在一个小岛上发现了一个新品种的鬣蜥.它的体表颜色是粉红色的,它们生活在火山附近,因为身体颜色和地表颜色比较接近而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知识就是力量》2005,(6):79-79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水泥.它比普通水泥轻40%而耐裂性能则超过500倍,其使用成本比不太耐用和容易变成粉末的普通水泥更低廉。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窗     
科学之窗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暗物质的暗物质是人们看不见的物质。虽然看不见,但科学家认为它确实存在,而且其质量占宇宙所有质量的大约90%.这是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自然定律而确认的。由于暗物质不产生光线,由正常的技术手段搞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上个月,两个太空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