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各有不同的特点。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句子里,主语决定了动宾关系的建立、主语的约束力决定了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是否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动宾关系含有动态变化意义的句子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动宾关系不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而且只是一种主观类属关系的句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主语或宾语,会丧失本身的一些语法特点,而取得名词的一些语法特点。“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把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叫做“名物化用法”。另外有些文章把这种临时“变性”叫做“事物化”或“名词化”——不管哪种叫法,总是承认动词或形容词一充当了主语或宾语,就取得了名词的语法特点。但是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们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而临时“变性”的结果。因此与其说名词,动词的名物化用法(或“事物化”、“名词化”的用法),还不如说句子的主、宾语位置能使非名词的词具有名词的性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该文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三种类型,论述了名词动用后所产生的一些语义关系,并且在整句的译文中可以看到名词动用后由于词性的变化所带来的相应的语义变化。研究古代汉语名词动用的语义关系,对探求汉语词义引申规律乃至探求词源,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副词没有明显的形态标志,且又可用作其它词类,一不小心,很容易混淆,这样就有一个副词与相关词类,即介词、形容词、代词、连词、名词和动词的划界问题。划界的标准是语法标准,即一个词具有哪些语法特征,它可以与什么词组合,经常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以此来辨别词性。  相似文献   

5.
梁徽 《科技信息》2014,(4):238-239,242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掌握词类活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规律和变通原则。然而,语法学界不少有识之士对词类活用提出了质疑,认为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许多词类活用的提法不妥。本文试从古代汉语的语实际出发,以"词的兼类、名词用作状语、使动,意动以及其它特殊动宾关系、破读词、古今字"为例,以动态的目光,从历史的角度对各种被误认为是词类活用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通过评析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有关名词动化的几个公式,全面分析了名词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与相邻词与词的局部关系,视为全部联系,看作唯一的语法关系,从而使学生误以为只要找到某种村专,就可以断定名词动化,给阅读实践带来困惑。  相似文献   

7.
根据意义和语法特点,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在二语附带词汇习得中,不同的词类具有不同的习得特点.实验发现,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附带性地学习二语词汇,而对于不同词类其学习结果也不一样,形容词最容易被学习者学会,动词最难,名词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两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些词活用后不易辨别其为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辨别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可以依据词性进行辨别;可以根据词在句中反映的内容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来辨别;可以根据叙述者或说话者的主观愿望或心理取向辨别;可以把词所在的句子放在更大的语境中辨别;也可以结合历史事件来辨别。  相似文献   

9.
关于“词类活用”,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内容,比如词类活用和兼类如何区别、应该在怎样的历史层面中谈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作状语等,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的特点之一,即是名词用如动词充当谓语,而名词用作动词的条件往往是综合性的。如何鉴别、判断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一是从句子结构上分析,看它处于什么地位;二是从词语的搭配上分析,看它与其他词语的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普遍且复杂的语法现象。本文针对词类活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以及整体论的观点,分析词类活用现象,提出语法场理论,认为词类活用语法场的形成是不同类别的个体词在特定的语法场中置换反应的结果。词类活用语法场主要有动化语法场和名物化语法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俄语是一种形态变化相当复杂的语言。它的主要词类,如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等都有不同情况的变化。词在句子中的形式要取决于它们所处的语法地位。因此,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种词语间的一致关系。其中,主谓一致关系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主谓语的一致是指性、数、格和人称上的一致。它们相互依从,协调一致,从而形成句子结构的核心。例如:  相似文献   

13.
武振玉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7):34-36,57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休"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申用法。  相似文献   

14.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体"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中用法.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语法学界倾向于把现代汉语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大类,但事实上,大类中的形容词包含了语法功能、语法意义、词的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几类词,因此对传统的形容词进行再分类很有必要.其中一部分仍为形容词,一部分独立为状态词,另一部分独立为区别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既有共性,又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6.
“能愿动词 (状 )动( 宾)( 补)”是《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动词短语的结构类型之一。如何理解这一短语的结构关系,关键在能愿动词。关于能愿动词的性质和句法功能,历来众说纷纭,迄今意见仍未能取得一致。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四种: 一、把能愿动词看作是主要动词,在句子里作谓语;能愿动词后头的动词或者形容词是它的宾语。简称宾语说。(《语法和语法教学》,1956年5月第一版,第131页。) 二、认为能愿动词是动词的一个附类,经常放在动同或者形容词的前边,并同它一起组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译汉过程中,有些句子因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需要转换成汉语的其他词类,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这是英译汉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藏语传统语法对词的类别划分不是很细化,藏语词典中除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外,对其他词类的描述也处理得较为模糊,更突出的是词和短语的界限不明,且时而还有句子出现在词典中。对于虚词不能停留在词类层面的标记,对其进行句法和语义范畴的标记在文本理解中尤显重要,这是由于虚词在结构性很强的藏语中扮演着句法架构和语义桥接的重要角色。文章从语义关系和藏语虚词功能、功能性虚词分类等方面探讨了藏语虚词的功能标记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以"字出现频率很高,有299次。这些"以"字的用法很丰富,就虚实来说,虚词用法居多,实词较少。就其词性来说,有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副词、助词等,各种词类内部按语法功能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分很多小类。虚词用法中还存在介词向连词过渡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临沂方言含有丰富的后缀,同一个后缀可以附着在不同词性的词根后表示词的意义或某种语法作用,这体现出临沂方言后缀成词的能产性.对临沂方言中的名词后缀、动词后缀、形容词后缀进行探究,可以很好地展现出临沂方言后缀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