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了Fe-P非晶镀层,并研究了Fe-P非晶镀层在加热过程中镀层结构与硬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镀层在300℃左右开始晶化,在330℃左右Fe-P合金开始转变为α-Fe(P)固溶体,到370℃左右铁磷化合物FexP(X=1,2,3)从α-Fe(P)固溶体中脱溶析出,由于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的作用导致镀层硬度增大,并在370℃达到最大值,当热处理温度继续增高至460℃后,镀层中弥散相粒子逐渐长大,即发生Ostwald熟化现象,从而导致镀层硬度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2.
用化学沉积方法得到非晶态镍-钴-磷镀层,并研究了非晶Ni_(51.2)Co_(39.7)P_(9.1)和Ni_(72) Co_(17.8)P_(10.2)镀层的晶化过程。结果表明,两种镀层不仅结晶相存在差异,而且具有不同的晶化机制;用作表面硬化的功能性镀层,非晶镍-钴-磷镀层与非晶镍-磷镀层相比较,具有较高的红硬性(热稳定硬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电化学方法研制Fe—P非晶合金的电沉积镀层。研究了各种电沉积条件对合金中磷含量的影响。测定了非晶合金的腐蚀性和极化曲线。实验结果指出,在开始阶段合金是活化腐蚀,合金中的磷加快了腐蚀过程,最后磷在表面的富集,使合金进入钝化状态。 对非晶合金电沉积镀层的晶化温度和硬度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4.
电沉积镍-磷-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镀层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镍-磷复合镀层和镍-磷-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镀层,对镀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复合镀层硬度、摩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电沉积Ni-P合金镀层相比,镍-磷-纳米金刚石复合镀层具有较高的酎磨性和较低的摩擦系数,硬化峰值出现在673K左右.另外,对纳米复合镀层性能改善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钨对Ni-W-P合金镀层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化学沉积Ni-W-P合金镀层的结构、热稳定性、硬度、耐蚀性和抗冲刷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W-P合金镀层的结晶状态主要由磷含量决定,但钨却使镀层形成非晶态结构所需的磷含量降低,同时钨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合金镀层的热稳定性、硬度、耐蚀性和抗冲刷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酸性化学镀镍-磷合金镀液,通过改变还原剂浓度,制备一系列不同磷含量Ni—P合金镀层,研究磷含量对镀层性能的影响。表明镀层耐蚀性、硬度等性能与磷含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能谱、显微硬度等方法,对含磷10.2%的镍磷化学镀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镀层具有非晶态结构.同时存在极少量微晶,镀层结构在一定层厚范围内受基底影响;经300℃以上晶化处理以后,能在光镜下观察到磷化物.包括稳定的和亚稳的;晶化过程中这些相变化以及晶化程度是造成硬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促进剂对低温化学镀Ni-P合金镀液镀速的影响,选得促进剂B孤用量为30g.L^-1时,对低温化学镀镍速度有明显提高;测定了温度pH值择镀速和镀层含磷量和硬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pH值一定时,温底升高,则镀速加快,镀层磷含量增加,硬度增大,当温度一定时,则pH值上升,镀速加快,镀层含磷量减少,镀层硬度增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复合电镀技术,制备了非晶态Ni-P合金基TiC复合镀层.测定了非晶态Ni-P合金镀层和(Ni-P)-TiC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结构、硬度以及耐磨性.研究了TiC微粒对镀层的弥散强化作用.结果表明,与非晶态Ni-P合金镀层相比,(Ni-P)-TiC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均超过了非晶态Ni-P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直流与脉冲两种电源条件下三价铬溶液电刷镀工艺性能.应用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测定了镀层的截面组织、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镀层的内应力以及镀层的硬度,并在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镀层的结合与强化机理.研究表明:镀层强化归因于镀层内晶粒极其细小造成的强化以及镀层内应力造成的强化;镀层与基体的结合方式有:机械连接、接近原子尺寸的连接和扩散连接.这些结合方式存在于基体与镀层结合面的不同部位并促成镀层与基体结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