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曼殊(1884—1918)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位颇有影响的文艺家。他原名戬,字子谷,学名玄瑛,曼殊是他削发为僧后自取的法号。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的译著曾以专集、合集、全集等形式,一版再版。学术界曾一度出现过“研究曼殊和尚比研究《左传》、《公羊传》更饶有兴味”的“曼殊热”的现象。八十年代以来,苏曼殊诗歌笺注和小说专集,又有数家出版社竞相印行。研究他的思想与作品的论著,也屡见发表。此外,在日本、英国、美国、苏联等国,不但译介他的作品,而且还为他叙谱立传。总之,苏曼殊是一位蜚声中外,很引人重视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论苏曼殊爱情小说中的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艳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1):22-24
苏曼殊的爱情小说中频繁出现具有浓厚佛性意味的“海”“舟”意象,佛性成为小说人物对待爱情、处理现实问题时坚持的原则。小说浸润着苏曼殊对佛性独到的理解,也为佛性创造了另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3.
关于苏曼殊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苏曼殊小说陈平原一对于作家来说,去世以后10到30年,是个可怕的年代。很多人从此永远消失,不再被记忆和阅读。苏曼殊也曾面临这样的危险,不过很快化险为夷。苏氏逝世于1918年5月,其时五四文学革命正方兴未艾。文学革命的主将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鲁...  相似文献   

4.
不能将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比附,这是经典作家一再告诫我们的,“因为彼此的环境先不同”(鲁迅:《致萧军(1935.8.24)》)。但我们从一些经典作家的著述中又明显看得出,他们并不绝对排斥将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和研究。只是这种比较和研究必须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以苏曼殊和拜伦这两位“异代不同时”的作家而论,他们之间是如何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注重西方诗歌的译介 ,对拜伦非常推崇。他与域外文化有着极为广泛的接触 ,并善于汲纳外来文化中先进的思想。他对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诗歌深得近代日本文化之精髓,与西方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中国近代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诗中忧郁的情调是日人哀物性格、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思想与近代中国主情诗歌的融合;静美的品格表达了大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并打下了西方文艺思潮涤荡下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烙印;平淡的话语传递了清新的情思,将日本文学言文合一的倾向引入了中国诗歌领域。其忧郁、静美、清新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序曲。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奇才,他在诗歌、小说、散文、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的创作,都有极高的造诣,在风格上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然而苏曼殊的一生坎坷不平,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四处奔走。病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清末中外学比较的先驱之一,他对中西诗歌的艺术风格、东西方学的异同以及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等作了具有开创性的探索。他主要运用平行研究方法分析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的学现象,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表现出开阔的化视野。  相似文献   

9.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姜东赋同志《论苏曼殊》一文,其中两次提到苏曼殊论述《金瓶梅》的文章。引文均出自清末杂志《新小说》中。该杂志为梁启超创办,是专门性的小说杂志,一九○二年发刊于日本横滨。一九○三年特辟《小说丛话》专栏,刊载有关小说研究的理论文章,其中署名曼殊的文章共刊登了三次:第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家。其早期的翻译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审美气息,而其后期的翻译则倾向于文学审美。笔者通过对苏曼殊文学翻译从政治审美到文学审美审美变化的分析,体现了苏曼殊的翻译观念的变化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柳亚子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我想总不好把曼殊的名字抹去吧,要是一部完善的著作的话,”①我想,是的,作为一位盛年不禄的早慧奇才,苏曼殊在文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自从他殒逝迄今,国内没有给他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对他作深入的研究,尽管在二十年代曾出现“曼殊热”(鲁迅语),更何况,关于他的寥若晨星的研究文章,多从实证视角作微观的考察,而在诸如哲学,  相似文献   

12.
将苏曼殊放置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大背景下,从心理与文化思想等层面解析苏曼殊的社会人格。苏曼殊佛禅的价值取向是双重的,既是为了逃避苦难的人生,又是追求一种禅境;在他身上,有士大夫英雄梦的精神传承,也有士大夫理想的现代变异;苏曼殊的社会人格是分裂的,他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是社会的游离分子,任何既定的称谓都不能准确地界定他。  相似文献   

13.
柳亚子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我想总不好把曼殊的名字抹去吧,要是一部完善的著作的话。”①我想,是的。作为一位盛年不禄的早慧奇才,苏曼殊在文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自从他殒逝迄今,国内没有给他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对他作深入的研究,尽管在二十年代曾出现“曼殊热”(鲁迅语)。更何况,关于他的寥若晨星的研究文章,多从实证视角作微观的考察,而在诸如哲学、文化学等亦可一试的角度却使之交臂。本文则试图对他作一宏观的描述和审视,勾勒出他相对完整的轮廓。在我们看来,苏曼殊的个体生命蕴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这集中体现在,他身上交织着两条生命脉络——理知层面的其同时代人所不曾具有的生命债权意识觉醒和心理层面的对生命价值真实的从未中断的祈求与呼唤.在我们的审美景观中,苏曼殊既有于浑沌中崭露的自命不凡的清高与傲岸,又有在晦暗前表露的无法理清的哀怨与烦闷;既有珍视生命价值的永不忏悔的真诚与忠实,又有回眸虚无世态而痛心疾首的祈索意义的沉重和孤独。但他最迷人的诱惑并不在于他厕身世间的抗议及受挫后流露的伤感意绪,而在于他那抗议行为折射于人本身的对生命价值真实的迫寻。这就构筑了苏曼殊生命存在的相对独立的自足结构。下面我们就围绕上述观点予以阐释。请先看苏曼殊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苏曼殊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集革命气质、浪漫情调与禅子法性于一体。他在革命的道路上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凭着对革命的向往和热情,坚持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相似文献   

15.
蜕变、逆转中的现代曙光--论苏曼殊小说的现代性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小说在民初文坛别开生面,独标一格。它自觉融合了西方的现代观念,以对“人”的关注、悲剧意识的显现以及艺术形式现代转型突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观念和艺术技巧,隐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品格,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创作及翻译作品对比看苏曼殊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中国著名的文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创作及翻译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苏曼殊创作和翻译的小说及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创作与翻译特点上的异同,及形成某些翻译特点的原因,可从中领会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翻译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苏曼殊皈依佛门是由于“壮士”的理想无法实现和“美人”的情意不能解脱之后的一种自我救赎。这种皈依是苏曼殊的一种外部行为,并非一种内在的真诚信仰,因此苏曼殊注定无法救赎自我。  相似文献   

18.
苏曼殊与拜伦之间文学传承关系,表明了本土文化在受他者文化影响时,接受与过滤并存。苏曼殊的诗歌在精神气韵上仿效拜伦的作品,却在形式表达上取法于中国古体诗。他的诗歌是外来思想影响与本土文学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归根到底,这是由苏曼殊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学家的矛盾与痛苦,有着复杂的历史特性,许多时候是与国家、时代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苏曼殊也是如此。在其小说中,他一方面抨击传统的封建观念,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他又在某些方面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用封建传统观念来衡量人和事,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20.
以《绛纱记》为例,重新解读了近代极具传奇性的人物苏曼殊。从生存困境来源于“情”的缺乏与焦渴;爱情、友情并行于《绛纱记》,且插入素材说明主要素材;《绛纱记》结构空间充分地展示了苏曼殊对“情”的追求;《绛纱记》的悲惨结局也缘于一个“情”字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苏曼殊以“情”为核心的人生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