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研制了一种低氟改性氟树脂涂料,并用XPS(X射线光电子仪)检测了树脂成膜后含氟成分的分布情况,测量了涂膜与纯水的接触角,以及涂膜的耐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氟树脂成膜时产生了较大趋向作用,含氟基团向空气/聚合物界面伸展,对聚合物内部分子形成很好的保护作用;低氟改性氟树脂涂料具有优异的表面性能和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2.
氨基氟硅油改性聚氨酯合成及表面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氟辛基磺酰氟与端氨基硅油反应合成氨基氟硅油,将活性氨基封端的氨基氟硅油与聚醚二醇组成混合软段与异氰酸酯反应,合成了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采用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MOCA)固化剂固化,得到了氨基氟硅油改性聚氨酯.用光电子能谱(XPS)、表面接触角、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材料的表面疏水、疏油性,耐水性及耐化学腐蚀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ω(PFATPS)=10%时,两相相容性很好,改性聚氨酯具有低表面能,表面水接触角提高了38°,表面油接触角提高了29°,耐水性及耐化学腐蚀性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溶剂中分别合成了一种氟硅有机防污剂和一种氟硼有机抗磨剂,并对他们的结构进行了红外表征,理论上探讨了防水防污机理和抗磨机理. 相似文献
4.
LDPE-丙烯酸体系光接枝表面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低密度聚乙烯 (LDPE)表面光接枝前后对水静态接触角的变化,探讨了两步法光接枝丙烯酸表面改性的基本规律,并讨论了光照条件、光敏剂含量、单体种类等因素对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接枝量的上升,LDPE表面对水的接触角逐渐下降,达一定值后则变化不大;滤掉远紫外光后表面改性效果大大减弱;适当的光敏剂含量和单体浓度对表面改性比较有利,过高过低都不好;较丙烯酸而言,丙烯酰胺的表面改性效果稍好,而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则较差;相对于两步法而言,一步法在适当的光敏剂浓度下,从正面光照也能获得很好的表面改性效果,而从背面光照的效果则普遍不好。 相似文献
5.
氟改性有机硅丙烯酸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以 D4 、D3F、D4 CH2 =CH2 为原料制备含氟有机硅 ,及以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和 D4 、D3F、D4 CH2 =CH2 为原料 ,用溶液聚合方法制备氟改性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 ,并用红外光谱分析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还探讨了含氟有机硅聚合过程中温度和真空度的影响及溶液聚合制备过程中温度、合成工艺、配方的影响 . 相似文献
6.
崔益顺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Z1)
采用有机改性处理二氧化钛,首先对表面改性剂进行了筛选,然后对改性剂浓度、改性剂用量、改性时间、改性温度等工艺条件进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改性方案。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钛的有机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益顺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3):124-126
采用有机改性处理二氧化钛,首先对表面改性剂进行了筛选,然后对改性剂浓度、改性剂用量、改性时间、改性温度等工艺条件进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改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崔益顺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采用有机改性处理二氧化钛,首先对表面改性剂进行了筛选,然后对改性剂浓度、改性剂用量、改性时间、改性温度等工艺条件进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改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氟乳液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方法与胶膜性能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提高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 ,采用共混和原位乳液聚合两种方法制备了氟乳液改性的聚丙烯酸酯乳液。探讨了引发剂加入方式 ,乳化剂种类 ,氟乳液含量对反应体系的稳定性 ,单体转化率以及胶膜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测定并对比了改性后两种胶膜的吸水率和涂膜硬度。结果表明 :共混改性乳液当氟乳液质量分数较大时 ,胶膜的耐水性和硬度有明显的提高 ,而用原位乳液聚合法改性在氟乳液加入量很少的情况下胶膜的性能就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微波辐射改性对废旧胶粉表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辐射法改性胶粉,用苯乙烯对其进行溶胀,并通过平衡溶胀率、接触角、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等研究微波改性对胶粉的交联度、表面润湿性、化学结构、表面形貌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法打断了胶粉中部分S-S和C-S键,使得胶粉交联度降低,易于被苯乙烯溶胀;另外,微波辐射使得胶粉表面发生氧化,极性基团增多,因此使胶粉表面亲水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有机硅改性苯丙乳液流变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铭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2):28-31
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有机硅改性苯丙乳液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改性乳液为假塑性流体;随着固含量和单体中丙烯酸比例的增加,乳液的表观粘度增大;有机硅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对改性乳液的表观粘度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改性氨基聚硅氧烷膜与膜形貌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量仪对乙酸酐改性氨基聚硅氧烷的成膜性及膜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氨基聚硅氧烷在单晶硅基底上均能成膜,但不同氨基聚硅氧烷所形成的膜形貌是不同的,膜的表面形貌实际上与基团的排列方式有关,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在单晶硅基底上形成均匀、平整、光滑的疏水膜;而乙酸酐改性的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则形成凹凸不平、粗糙的具有弱亲水性的非均匀膜。 相似文献
13.
大分子表面改性剂改性聚丙烯表面性能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大分子表面改性剂无规聚丙烯-甲基丙烯酸接枝共聚物(APP-g-MAA)和聚丙烯蜡-甲基丙烯酸接枝共聚物(PPw-g-MAA)与聚丙烯(PP)进行共混,能极大地提高聚丙烯的表面润湿性能.高表面能接触表面、极性介质和加热处理有利于改性剂扩散富集到PP表面,使PP表面的极性基团朝基体取向从而降低PP共混物表面接触角;而低表面能接触面、非极性介质和延长放置时间使改性剂部分的极性向内朝本体PP取向,从而降低PP共混物表面润湿性能. 相似文献
14.
毛细管升高法测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及其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毛细管升高法测水的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方法进行了修正,给出了修正后的测量公式,并以粗细不同的毛细管为实验举例,验证了修正后的测量公式的优越性,消除了实验教学中的疑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表面引发技术, 自组装合成新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表面引发剂, 并引发4-乙烯基吡啶(4-VP)聚合. 制备了功能性的聚4-乙烯基吡啶(PVP)膜, 同时在表面配合过渡金属Cu2+和Ag+, 用NaHB4还原后得到表面含有金属纳米粒子的复合膜, 并利用XPS, FT-IR, AFM和接触角测试了其结构与性能. 结果表明, 聚合物金属配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已经被还原, 其纳米粒子尺寸直径约为170 nm. 相似文献
16.
表面修饰MoS2纳米微粒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液相分散法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二烷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为修饰剂成功制备了MoS2纳米微粒.用透射电镜(TEM)对MoS2纳米微粒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oS2纳米微粒平均粒径约为100 nm.利用四球试验机表征了MoS2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MoS2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17.
将液体吸收剂分散于多孔材料颗粒内部形成固相支撑的吸收液膜,并用于低浓度乙烯的回收.这样不但保留了液相中离子的吸收特性,而且使液体形成了微米级的液膜,提高了吸收效率.研究了固相表面电荷性质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对硅藻土采用酸浸和焙烧法进行了提纯处理,并用SEM和EDS等测试手段对其表征;通过酸碱滴定法测定了3种硅藻土样品的零...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黏胶纤维的吸水性,以硝酸铈铵(CAN)硝酸溶液为引发剂、丙烯酸(AA)为亲水单体、去离子水为溶剂,采用自由基聚合法进行黏胶纤维的接枝共聚反应。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接枝黏胶纤维的结构进行研究,同时探讨了接枝共聚反应条件对改性黏胶纤维接枝率和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黏胶纤维表面成功接枝上聚丙烯酸,且当硝酸铈铵、硝酸、丙烯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1.0%、2.0%,反应温度为60℃时,改性黏胶纤维的接枝率和吸水倍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种原子蒸气消失过程的模型,并对原子蒸气消失受管表面性质的影响,被管表面吸附或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导致原子消失偏离普通气体扩散规律进行了讨论。实验表明,管表面性质影响峰吸光度值,不影响峰面积。当分析物与管表面碳能形成化合物时,峰面积将受管表面性质的影响。石墨管表面修饰可抑制上述化合物的形成,有利于分析灵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