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集合覆盖的VTS雷达站选址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雷达站选址双目标优化模型,第一目标函数为雷达站的建设成本以及雷达站与船舶交通管理(VTS)中心线路的铺设成本最小,第二目标函数为多重覆盖的水域单元权重之和最大;并针对模型设计遗传算法求解. 算例结果显示,最终选址方案能够实现对水域的全面覆盖和重点加强,VTS中心的位置和雷达站盲区的存在都会对雷达站的选址方案造成影响. 将程序运行10次,计算结果具有稳定性,表明模型算法是收敛、稳定及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VTS中心布局及雷达站选址-配置问题,建立双层规划优化模型:上层规划模型解决雷达站的选址及雷达配置问题,下层规划模型解决VTS中心布局问题.针对模型设计双层遗传算法求解.算例结果显示,双层遗传算法能够找到问题的满意解.将程序运行100次,计算结果具有稳定性.将VTS中心布局及雷达站选址-配置集成考虑,可以有效避免雷达站的重复建设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整个区域的完全覆盖.  相似文献   

3.
结合农资供应链的特点确定农资供应链工厂的数量、位置、规模和分配,构建双层规划模型。该模型以顾客覆盖最大化为基础、选址总利润最大为目标,引入时间和距离的敏感度变量以反映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对运输距离和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优化农资供应链工厂对分销商的覆盖率问题.上层从决策者出发,以工厂利润最大为目标;下层从顾客角度出发,考虑市场竞争,以对分销商的最大覆盖率为目标.将模型应用于具体农资企业,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特高压工程和雷达站的建设,特高压线路对对空情报雷达站的干扰问题也日益突出.针对特高压线路造成雷达探测距离损失难以求解的问题,提出以特高压输电铁塔雷达散射截面(RCS,radar cross section)作为中间变量,从而求解雷达探测距离损失的思想.在进行特高压铁塔极电大尺寸电磁散射计算时,为解决仅运用物理光学法(PO,physical optics)求解复杂目标结构电磁散射问题时存在的精度问题,对传统PO法进行改进,提出利用增量长度绕射系数法(ILDC,incremental length diffraction coefficients)对铁塔边缘绕射进行修正,研究与PO法的相耦合条件,进而求解复杂铁塔结构的电磁散射场.在此基础上,建立5基特高压输电铁塔模型对特高压线路进行模拟,研究了雷达探测损耗随两级系统之间间距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特高压线路与雷达站间距在2 200m以上时,损耗可达到标准规定的0.9dB以内,即符合对空情报雷达站周围工程建设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标准,我国现有输电线路与对空雷达站间的防护规范所涉及到的电压等级为500kV及以下,缺乏针对特高压等级线路的防护间距设计与施工依据.为此,从雷达探测功率损耗角度出发,通过建立特高压线路与雷达站防护间距的数学求解模型,对铁塔塔型、一定线路长度下的铁塔基数以及雷达入射波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求解了在这3种变量因子影响下的雷达探测功率损耗随两级系统间的距离变化时的规律.结果表明,影响雷达探测功率损耗的主要因子是一定线路长度下的铁塔基数和雷达入射波角度.根据研究结果,建议雷达站与特高压输电线路防护间距设定在1.9~2.1km范围内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设施选址具有时效性、公平性和抗"失效"性等特点,据此提出了多级覆盖的选址策略,即一个需求点由多个应急设施按照不同的优先级提供服务。之后,以总体救援时间最短为目标,应用0-1整数规划法构建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设施多级覆盖选址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可以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设施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战略装车点选址问题的特殊性,在考虑政策性指导原则的基础上,以客户需求和货源基础为出发点,将代表客户利益的运送成本、决策方建设成本和可变成本及表征可挖潜能力的货源覆盖量货币折算值共同纳入目标体系,构建了战略装车点多点选址混合0-1变量非线性规划模型.基于铁路运输组织,考虑物流节点选址问题一般约束的同时兼顾战略装车点覆盖货源量、车流整列配发及线路通过能力约束对目标优化的影响.通过对模型特性的分析,提出一种启发式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结合数值算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验证便携式近程高频地波雷达的海流观测性能,利用海流计现场观测数据作为参照,分别评估从两个雷达站合成得到的矢量流精度和两个雷达站各自独立测量得到的径向流精度.根据矢量流评估结果,得到流速的均方根误差为10.37 cm/s,流向的均方根误差为15.12°;根据两个雷达站的径向流评估结果,得到其中一个雷达站测得的径向流均方根误差为10.83 cm/s,另一个雷达站的径向流均方根误差则为13.50 cm/s.对两个雷达接收到的海洋回波信号的信噪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雷达站的径向流精度差别由回波信噪比引起.  相似文献   

9.
为改变行政区域划设模式,实现大规模低空飞行服务站选址优化,通过分析完整的低空飞行服务流程,采用聚类方法描述低空飞行服务需求,确定了低空飞行服务站选址的基本准则和约束限制,建立了以服务成本最小化、服务响应时间最短、服务覆盖面积最大和重复覆盖最低的静态优化选址模型;采用"理想点"切入方式,设计了多目标遗传选址算法,搜索最优选址解集.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模型和算法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多目标规划更贴近低空飞行服务实际生产的要求,遗传算法更好协调了四个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体最优,且降低了求解的时间复杂度.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存在能耗较高、节点大量冗余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协同进化粒子群算法的WSN节能优化覆盖算法.以WSN的网络覆盖率、剩余能量和冗余程度为优化目标,建立粒子群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的交叉变异算子,加强算法寻优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新的算法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同时维护了良好的网络覆盖率,有效延长了网络生命周期,达到了节能优化覆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雷达隐身原理的基础上,列举实例分析了利用外形设计技术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的方法,并就几种新型雷达吸波材料对雷达隐身技术的实现进行了综述。指出必须综合运用各种隐身方法,再辅以一些有效的电子干扰措施,使雷达隐身技术向着宽频带、全方位、全天候、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WT-CFAR雷达杂波处理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子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理论,构造了一种恒虚警雷达染处理器。并对子波分解尺度的选取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杂波环境下的雷达信号进行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高分辨率雷达近距离下的海杂波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具有统计特性的随机变量,海杂波的特性可以用幅度分布特性和谱特性来描述。文章以韦伯分布、具有高斯谱的海杂波为例,介绍一种海杂波的模拟模型;之后进行海杂波信号仿真并验证了仿真结果。仿真得到的海杂波数据可以直接用于雷达目标模拟器中的输入信号。  相似文献   

14.
雷达信号发生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满足雷达/ARPA的教学和培训的需要,通过分析通用真实雷达系统,总结出雷达信号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进一步地分析出其主要性能指标,提出一种以TMS320C32芯片为核心的方案,通过初步调试,基于TMS320C32的雷达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各种雷达信号达到所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雷达布站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提出适用于警戒系统的一种雷达优化布站方法,以求在给定的自然环境和应用背景下获得满意的警戒空域、重点探测空域和一定的四抗(抗干扰、抗低空入侵、抗反辐射导弹和抗隐身目标)能力。根据所要探测目标的雷达散射面积(RCS)特性和各雷达的空间探测特性,在分析了组网系统探测性能的空间分布和作战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雷达优化布站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求解算法。通过四个简单的例子反映出针对无向目标和有向目标雷达布站结果的异同,强调了模型参数对布站的影响,表达了优化布站方法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6.
17.
提出一种海杂波背景下雷达回波数据处理的设计方案:即不改变原始数据动态特性基础上对其进行预处理,再检验数据的混沌性,最后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作为预测器,对目标有无进行判断。通过实验表明,该方案可以提高海杂波背景下雷达的探测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复合型雷达吸波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种由羰基铁粉和导电聚苯胺(PAn)复合而成的新型宽频带雷达吸波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其微观组成是羰基铁粉表面包覆聚苯胺;复合吸收剂0.9mm单层吸波涂层在6~18GHz范围内吸收量达5dB.通过设计还可以进一步拓宽频带和增强吸收.这种材料重量较轻、耐腐蚀、频带宽,有望开发成为实用吸波材料.  相似文献   

19.
具有鲁棒特性的车载雷达有效目标确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解决由于车载雷达测量环境复杂而导致的有效目标选取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车载雷达有效目标的确定方法.在分析测量环境的基础上,该方法使用同车道最近目标的准则进行目标初选,使用Kalman滤波方法进行目标的有效性检验,并使用有效目标生命周期来进行目标决策.试验证明: 该方法能够适应多种典型工况,有效排除虚假目标、干扰目标及车辆颠簸和摆动的影响,能正确地挑选并稳定地跟踪有效目标,具有一定鲁棒性.  相似文献   

20.
MIMO雷达检测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充分利用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MIMO)雷达的空间分集技术,同时使其便于设计和实现,论文基于目标的分布源模型,在Neyman-Pearson准则下研究当MIMO雷达分集路径不完全独立时的检测方法和性能,并且利用主分量分析的思想简化了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特征值分解,从M个正交信号中提取出独立观测分量并将其加权合并。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雷达相比,只要存在2个以上的独立观测分量,MIMO雷达可以更有效地对抗目标RCS(radar cross section)闪烁。同时,当发射阵元间距减小为理想条件的1/4时,MIMO雷达仍然可以利用空间分集提高其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