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高速公路门架、2019年货运专项调查、汽车能耗查询平台等数据,综合考虑不同车型、不同路段饱和度下车辆能耗差异,构建基于改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高速公路网碳排放精细化测算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从车型上看,高速公路碳排放客车、货车碳排放量占比分别为45.29%、54.71%,其中主要碳排放源为Ⅰ类客车、Ⅰ类货车与Ⅵ类货车等;从路网分布看,碳排放高值路段主要在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城市的绕城高速,邻近综合交通枢纽(高铁、机场、港口),济青、京沪运输通道等呈现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从区域分布看,碳排放高值区主要在以济南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以青岛中心的城区为中心胶东经济圈集聚,并呈现出从经济圈中心向外逐层递减的态势。该研究可为区域交通碳排放相关政策监管、区域交通运输“碳达峰”时间点研判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对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能源消费背景下河南省碳排放测算及碳达峰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碳减排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起着重要作用,预测区域能源消费碳达峰时间及峰值大小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为例,运用IPCC法测算2000-2019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及岭回归法分析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预测不同情景下2020-2040年全省达峰值及达峰时间.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河南省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及人均CO2排放量均呈倒“U”型趋势,碳排放强度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正向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作用程度大小依次为产业结构(1.900%)、城市化率(0.602%)、人均GDP(0.231%)和能源强度(0.079%),负向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大小依次为人口规模(-2.659%)和能源结构(-0.888%).(3)碳达峰值范围均在1.73~1.86亿t之间,达峰时间均出现在2029年.在节能情景下达峰值最低,约为1.73亿t;在无序情景下达峰值最高,约为1.86亿t.综合6种情景发现,人均GDP、城市化率和能源结构呈中低速增长,且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呈中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绿色技术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手段,仍存在绿色技术评估交易体系不健全、绿色金融支撑不足、整体效能不高等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发展格局下,应加快各类绿色技术研发推广,加强与绿色金融的结合及产业示范,促进先进绿色技术“引进来”和“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郭永芹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28-33
基于碳排放规模与碳排放强度两个维度,分析了1997年以来河南的碳排放特征,探讨了河南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碳排放规模较大,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河南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升级,一、二产业占比有所下降,三产业占比上升;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工业是河南碳排放量最大和碳排放强度最高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碳排放相对较低,碳排放强度低于工业。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河南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测算湖南省东安县各乡镇2012—2018年的农业碳排放量,探讨农业碳排放随农业发展而变化的规律,研究东安县各乡镇农业碳排放随时间变化发展的趋势,深入分析农业碳达峰的路径,为农业部门打好碳达峰碳中和硬仗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为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表明,样本案例农业碳排放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轨... 相似文献
6.
7.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前全国各省正在开展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本文通过分析重点领域碳达峰含义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以及重点领域及行业碳达峰含义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然后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响应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各行业及区域均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未来发展预期对能源系统发展进行低碳规划。科学的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减排的成本。该文建立了基于超结构建模方法的能源系统发展规划模型,可用于以碳达峰为目标的发展路径规划。该模型以区域能源系统结构及主要基础设施为规划起始点,综合考虑规划期内不同时间段上多种能源供应、转化、传输、储存、消费技术可能性及相互替代性,从而得到能源系统总成本最优的低碳发展技术路径。该文以某规模以上城市为例,对其2021—2035年间的能源系统发展路径进行了规划设计,将该市的碳排放峰值控制为1.79亿t,15年内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共计1.5亿t。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中国能源系统优化模型(China TIMES)为基础,构建了碳排放达峰路径模型体系,分析了中国未来可能的碳排放峰值水平和达峰路径,综合评估了各部门及各项措施的碳减排贡献。结果表明:在参考情景下,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在2010-2050年间将持续增长,对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严峻挑战;在达峰情景下,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和推广高耗能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使得电力、工业和高耗能工业部门分阶段地实现碳排放达峰,进而实现2030年碳排放峰值达100亿~108亿t;电力和工业部门是碳减排的关键部门,二者在2030年的减排贡献分别达到75%和15%;发展非化石能源和提高高耗能工业的能效是碳减排的关键措施,二者在2030年的减排贡献分别达到65%和15%。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了研究各种不同能量和能谱分布的入射射线对于“大型集装箱辐射检测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 ,通过采用Monte Carlo (MC)模拟方法 ,对该问题进行了计算求解。采用通用电子和光子模拟计算程序 EGS4,在保证足够的计算粒子数目的条件下 ,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对 0 .8Me V单能光子和最大能量分别为 2 ,3,7Me V连续谱情况 ,从透射深度、丝分辨率和对比度灵敏度 3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比较 ,给出了这 3个指标的数值范围 ,从而得到能量和能谱分布对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这表明 MC方法能够应用于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集装箱港口绩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集装箱港口效率的内涵及其重要性,通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并加以改进,选取集装箱港口的泊位长度、桥吊数量、集装箱吞吐量等作为输入/输出指标,从定量的角度研究集装箱港口的效率,以我国主要集装箱港口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测算出8大集装箱港口的相对效率,在对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连港集装箱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我国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额、港口固定资产投资及利率之间的关系.其相关性研究是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搜集、整理了过去16年各观测值,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的.结果说明,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与对外贸易额、港口固定资产投资正相关,与国民生产总值、利率负相关,和国际上流行的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发展理论相悖.这一发现对我国集装箱港口建设提供了理论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俊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2):252-256
国内外疏散时间的计算方法各异,同一建筑不同算法的计算结果相差较大,给实际工程计算带来不便.在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3种工程算法后,对各类算法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做了比较分析,结合广州某体育馆进行各层疏散时间的计算,并用Legion仿真软件对这3种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得出行程时间法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建议我国建筑标... 相似文献
16.
XRD分峰拟合法测定炭材料的石墨化度和结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标准Si粉为内标相,采用内标法测定了5个石墨化炭材料的XRD图谱,用Profit软件对其进行分峰拟合,并计算出每个材料的石墨化度和结晶度指标.结果表明,两个指标联合使用对炭材料结构表征更为充分.用Profit软件拟合分峰之前预先剔除kα2,在拟合过程中,采用手动取切线扣除背底的方式是提高试验重现性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多种运输模式下国内沿海集装箱港口布局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集装箱多式联运运输方式下港口合理布局的问题,研究并提出了Hub and Spoke运输模式下港口布局的数学模型;对于该模型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引入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求解;以辽宁省地区的沿海港口为例进行了计算,并显示出合理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集装箱中转港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北方港口的分布及其经营情况,提出一种通过中转总成本的比较来评价我国北方哪个港作为集装箱中转港更好的数学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模型中的主要成本因素,最后运用该模型分别以天津、大连及青岛港为中转港计算出其中转总成本,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为给车辆调度优化以及集卡预约系统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利用所采集的深圳市某港口的码头闸口数据,建立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集卡周转时间短时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对码头闸口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车辆到达时间分布、任务类型、作业方式等集卡作业特征以及集卡在码头内的周转时间;在此基础上,利用循环神经网络并结合训练集数据,建立集卡作业特征与其周转时间之间的映射关系.其次,为减少随机波动对周转时间预测效果的影响,利用小波分解算法对循环神经网络拟合结果的残差进行高频噪声分离,并通过自回归模型拟合过滤后的低频序列.最后,将拟合后的循环神经网络与自回归模型进行结合,建立一种支持集卡周转时间短时预测的组合模型,并利用测试集数据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 表明,相比单一的循环神经网络,该组合模型可以大幅提升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0.
物流环境下集装箱港口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了物流环境下港口经营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对影响集装箱港口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AHP-F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评价集装箱港口国际竞争力的数学模型,为港口经营者正确评价集装箱港口的竞争力提供了分析问题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