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一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3):325-328
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与农业的发展相联系,必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相联系,并以成都平原双流县农业产业化实践为例,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开发及农业发展的较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形势下,“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如何转移农村中过剩的劳动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对此,本文从农业产业化这一层面,并结合凉山州的农村现状,对农业产业化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理论上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竹节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3,16(3):84-87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认为,乡镇企业布局要适度集中,通过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和小商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特别是高层次小城镇,提高现有小城镇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转换城市机制,完善城市经济结构,用市场法则取代行政原则,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介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9(1):60-65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出现的特有事物。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问题,转换的途径一直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6.
黄跃春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5):117-119
分析了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山西省当前的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现状,提出了该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问题、城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问题转制约了皖西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加快皖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拓展农业就业空间;二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扩大本地就业;三是加快城镇建设;四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五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六是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分析我国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剩余状况入手,探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指出农业内部消化和发展小城镇相结合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吕惠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4):62-65
浙江北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都远远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但由于区域差异和历史的原因,浙江北部地区还存在受精劳动的过剩,并且转移难度在加大,针对浙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原因和转移现状,提出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中小企业和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目前的转移状况尚不满足农村实际的需要,为了加快转移的速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其吸纳就业的能力;(2)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区域间劳务协作、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增加劳务输出等措施,引导民工潮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模式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的自我强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称采取了农民工这种扭曲的方式,虽然从静态看农民工模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缓解,但是从动态来看农村劳动力供给却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因之要通过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户籍制度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方式推动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村劳动力供给,从而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竹节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1,14(2):43-47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是现阶段的一种过渡模式,“专业型转移”才是长远的目标模式。在考虑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选择时,重点应放在农村,通过农业的发展,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吸引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乡镇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3.
韩忻文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5):95-97
阐述了太原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分析了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发展中国家必须处理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分析目前在二元城乡结构的制约下,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着农民工进城后就业难、土地制度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缺乏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业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低等困难。认为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可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以促进城乡同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16.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有其体制根源,如人为地限制某些职业的竞争人数,使愿意者不能加入;增加某些职业的竞争,使其超过自然限度;限制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等。因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府在此过程中,应有所“为”,国家必须进行一系列现实的制度性安排:取消户口歧视,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就业歧视;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7.
邓隆叶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58-6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从法律层面创新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并不断完善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担负起对农民工管理、服务的法定责任,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政策支撑;同时不断完善劳动法体系,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8.
林英华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1):54-56
农业劳动力的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潍坊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与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的6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潍坊市内部各县市区之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发现转移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