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B—g—SAN弹性体对SAN树脂的增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在聚丁二烯(PB)乳胶粒上接枝共聚苯乙烯和丙烯腈。合成了PB含量为40%的PB-g-SAN共聚物粉料。将其与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得了一系列不同组成的ABS树脂,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SAN树脂中随着PB-g-SAN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韧性和断裂伸长率不断提高,而拉伸强度和熔融指数出现下降的趋势。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PB橡胶粒子均匀地分散在SAN基体中,其粒径约为0.3μm,在橡胶粒子中含有大量的包容结构-SAN次级粒子。  相似文献   

2.
PB-g-SAN弹性体的合成及其对SAN树脂的增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在聚丁二烯(PB)乳胶粒子上接枝共聚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合成了一系列PB质量分数为40%的PB g SAN弹性体·研究了共聚单体中叔 十二烷基硫醇(TDDM)质量分数对SAN共聚物接枝行为、弹性体粒子结构及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单体中TDDM质量分数的增加,SAN在PB上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降低,弹性体粒子中SAN包容结构的尺寸增大,在低温区的动态剪切模量下降·将其与SAN树脂共混后发现在共聚单体中引入TDDM后提高了弹性体粒子的增韧效率·  相似文献   

3.
引发剂用量对ABS树脂冲击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以K2S2O8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系列PB-g-SAN接枝共聚物。并与SAN树脂进行共混,制得了ABS树脂。考察了引发剂K2S2O8用量对PB-g-SAN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及制得的ABS树脂的冲击 强度的影响。研究了PB-g-SAN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与ABS树脂的冲击强度间的关系。讨论了乳液聚合过程中K2S2O8的引发、扩散机理。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不同分子量和丙烯腈含量的AS树脂,与大沽化HRG粉料和适量的助剂进行掺混试验,以确定不同分子量和丙烯腈含量对ABS树脂性能的影响,指出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ABS树脂需选用适宜分子量的SAN;SAN的丙烯腈含量对ABS树脂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流动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上制备ABS的方法采用最多的是乳液法,因其有工艺成熟和易于控制等特点。由分散橡胶相与连续树脂相所组成的这类工程塑料,具有优良的抗冲性能和加工性能。决定其抗冲性能的因素除橡胶相的性能和含量、树脂相的组成及分子量外,关键的因素是橡胶的粒径、两相之间的桥梁一接枝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匹配。橡胶粒径如果太小,要匹配适当接枝率非常困难;而接枝率过高,易失去两相性能,甚至只起到增塑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镍系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Ni-9004)、锂系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Li-700A)及二者的复合胶做增韧改性剂,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考察了聚合时间、复合胶用量对ABS聚合反应、接枝参数和微观形态的影响,并对复合胶不同配比下树脂形态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聚合时间的延长,Ni-9004的接枝率增大,而接枝效率和橡胶相体积分数均有所降低;聚合中发生明显的相转变,最终形态为经典的"核-壳"结构.当与Li-700A复合时,其形态可得到明显改善,且复合胶用量低时,有利于接枝和包藏,补强值为正;复合胶用量增加,粒子尺寸增大,补强值为负.另外,掺混入Ni-9004可显著提高Li-700A的增韧效果,当掺混量达75%时,在产品的拉伸性能得以保持的同时,Izod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50%以上.  相似文献   

7.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在1,2-二氯乙烷溶液中进行了10*十一烯酸接枝ABS树脂反应,并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接枝聚合物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十一烯酸接枝ABS产物的红外光谱图中在1717cm^-1和1273cm^-1处出现了明显的C=O和C-O基团吸收值,证实10-十一烯酸接枝到了ABS树脂上;接枝率随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单体浓度的增加,接枝率初始时增加较快,至0.30mol/L后降低,接枝很可能是通过10-十一烯酸均聚合自由基对ABS中丁二烯部分的双键加成而形成。  相似文献   

8.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 ( BPO)为引发剂 ,在 1 ,2 -二氯乙烷溶液中进行了丙烯酸接枝 ABS树脂 .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丙烯酸接枝 ABS产物在 1 71 7cm- 1处出现了明显的 C=O基吸收峰 ,证实了丙烯酸接枝到了 ABS树脂上 .研究表明 ,接枝率随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的增加 ,开始时迅速升高 ,以后只略有增大 ;随反应温度的升高 ,接枝率增加较快 .根据实验结果 ,推测终止反应主要为接枝链间的偶合终止 .给出了接枝反应的初始反应速度公式  相似文献   

9.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在1,2-二氯乙烷溶液中进行了丙烯酸接枝ABS树脂.红外光谱分析 表明,丙烯酸接枝ABS产物在1717cm“处出现了明显的C=O基吸收峰,证实了丙烯酸接枝到了ABS树脂上. 研究表明,接枝率随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的增加,开始时迅速升高,以后只略有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 高,接枝率增加较快.根据实验结果,推测终止反应主要为接枝链间的偶合终止.最后给出了接枝反应的初始反应 速度公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苯丙多元接枝水性环氧共聚物的制法.讨论了以环氧树脂为母体,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苯乙烯为接枝单体的自由基接枝聚合.结果表明:当接枝温度为90~95℃,甲基丙烯酸含量为22%(占总单体质量分数),中和度为110%时,所得环氧树脂一苯丙单体接枝共聚物水分散稳定性最好.红外光谱分析证实接枝产物的存在;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接枝共聚物的水分散体的粒子形态及大小。  相似文献   

11.
将具有高折光指数的硫和苯环等基团引入含C=C化 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制备了单体甲基丙烯酸苯硫酚酯(PTMA), 并利用 FTIR,1H NMR和HPLC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将PTMA作为单体与苯乙烯进行共聚, 制备得到含硫透明光学树脂. 对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共聚树脂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光率, 而且随着PTMA质量分数的增加, 树脂的折光指数和密度线性增大, 冲击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DHBP)为引发剂,3-异丙基-α,α-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TMI)为接枝单体,苯乙烯(St)为共单体,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在HAAKE熔体流变仪中熔融共混,制备HDPE-g-TMI接枝共混物,讨论在接枝反应过程中不同条件对TMI在HDPE上接枝率([TMI]g)的影响.研究发现:TMI成功接枝到HDPE分子链上;在熔融共混过程中,随着w(TMI)的增加[TMI]g也逐渐增大,当w(TMI)为7.5%时,[TMI]g达到最大值为0.101 2mmol/g;当w(DHBP)较少时(≤0.5%),其含量的增加对[TMI]g影响不大,当w(DHBP)较高(0.5%)时,[TMI]g与DHBP加入量呈线性关系增加;随着加工温度的升高,[TMI]g先增加后下降,加工温度为180℃时,[TMIg]达最大值为0.368 2mmol/g;共单体St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TMIg],当w(St)含量为7.5%时[TMI]g达最高值为0.405 0mmol/g.  相似文献   

13.
制备木质素的接枝共聚物是利用木质素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大分子接枝反应方式制备了木质素-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研究反应物分子量与接枝反应概率、接枝共聚物的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接枝接近完全;木质素参与反应的概率与分子量有关,高分子量者最高,低分子量者次之,中等分子量者最低;低分子量木质素与聚丙烯酸酯形成以聚丙烯酸酯为主链的悬挂式接枝共聚物,较高分子量木质素则与聚丙烯酸酯形成以木质素为核的包覆式接枝共聚物,两者往往共存于同一接枝分子中;接枝产物中基本不存在交联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改性Ziegler-Natta(Z-N)催化体系(n-BuO)TiCl3/MgCl2/AlEt3催化乙烯/1-辛烯共聚合。考察了聚合温度、Al/Ti物质的量比、单体投料比及乙烯压力对聚合行为的影响,并与传统Z-N催化体系TiCl4/MgCl2/AlEt3催化乙烯/1-辛烯共聚合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GPC,DSC,13C-NMR,SEM对共聚物的结构、形态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Z-N催化体系催化乙烯/1-辛烯共聚合时,1-辛烯的共聚能力明显高于传统Z-N催化体系,在共聚物中1-辛烯的插入量达2.26%(摩尔分数),而传统Z-N催化剂1-辛烯的插入量仅为0.34%(摩尔分数);Al/Ti物质的量比及单体投料比对催化剂的活性、1-辛烯的插入量、共聚物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及共聚物的微观结构有明显的影响;根据13C-NMR结果计算了单体的竞聚率:rE=55.00,rO=0.023,其乘积rE· rO=1.27,表明该聚合物为无规共聚物。  相似文献   

15.
尼龙6与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共混物是在双螺杆挤出机上制备的,用马来酸酐聚合物和固体环氧树脂(双酚A型)作为这些共混物的相容剂。通过研究它们拉伸、扭矩、冲击性质和形态描述添加相容剂后的效果,结果表明,环氧树脂和马来酸酐聚合物的加入增强了尼龙6与ABS之间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选用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和少量的反应性阳离子共聚单体N,N-二甲基,N-丁基,N-(3-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溴化铵(DBMPA),以阳离子自由基型引发剂引发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合成了稳定的无皂阳离子共聚物St/BA/DBMPA乳液。研究结果表明:增大阳离子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和主单体St/BA体积比,共聚物乳胶粒粒径减小,粒子数目增大;增大离子强度,粒径呈现一个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过程;粒子的表面电荷密度也由以上4个因素决定。所合成的乳液表面张力小,耐电解质和耐有机溶剂性能好,说明该乳液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胶膜经高温处理后,耐水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