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豫谷11是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五”期间,承担国家863计划子课题“谷子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选育的新品种,2004年经第一届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鉴定通过,2005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质米”,2006年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推广项目。该品种具有6大特点:一是食味品质好,粥粘,味香,颜色鲜黄;  相似文献   

2.
谷子起源于我国,耐旱耐瘠薄,是旱作农业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红色作物,共产党靠小米加步枪建立了新中国。谷子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均衡,营养指数与鸡蛋相当。解放前,全国谷子种植面积1亿多亩,目前下降到1300万亩,主要分布在华北夏谷区、东北春谷区、西北春谷区。世界各国对谷子研究较少,我国对谷子的研究工作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该项研究来源于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属作物育种学,良种繁育学领域。“豫谷12”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并拥有自主产权的谷子新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鉴定。“豫谷12”是以改进品质、提高产量、增强抗病、抗逆性为目标,全面提升品种的综合性状,通过定向选择,选育的优质高产大穗谷子品种,目前已成夏谷区主推品种之一。经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研究员为首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1,(18):61-61,63
近年来我国种谷面积、产量徘徊不前,常年种谷面积约3000万亩,小米市场中优质米货源不足。主要原因是优质谷子品种产量偏低、用工多、效益差,而普通品种产量高而商品性差、价格低。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大力示范推广优质、丰产的谷子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平椒6号是以辣椒自交系98104为母本,以辣椒自交系9861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种.早熟,果实长羊角形,果基部略皱,青熟果绿色,老熟果鲜红色,果纵径20.1厘米,果肩径2.68厘米,果肉厚0.23厘米,平均单果质量31.3克,肉质脆嫩,浓辣,商品性好,可鲜食,亦可干制;一般每667平方米青椒产量4000公斤左右;田间对疲病、炭疽病、病毒病的抗性明显优于尖椒22.适宜西北地区及山西、四川、湖南等省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7):75-76
1项目介绍项目主要内容包括:试验研究的主要过程、美锦桃新品种主要特性、配套栽培技术、遗传规律、基因型及果实硬度变化规律研究,为提高育种效率,研究和改进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36-36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华晶7号”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技术研究;完成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熟化集成,“华晶7号”具备了一套成熟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创造了一套全新的高产优质制种技术,项目执行期间推广优质高效栽培面积18.16万亩,创造产值26.74亿元,比种植普通西瓜品种净增经济收入14.82亿元。高产优质制种技术示范推广241亩,平均每亩生产优质种子2.79公斤,比传统制种田的0.66公斤增产322%,种子千粒重增加19.5%,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20-21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的种类繁多,达170多种。该课题以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国内市场需求、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虾蟹类(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青虾、河蟹),贝类(栉孔扇贝、海水珍珠贝、淡水珍珠贝)和藻类(海带、紫菜)为研究对象,应用群体选育、家系培育、杂交育种、复合育种等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1,(18):66-67
本研究广泛利用国内外遗传资源,以先进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IMC)为手段,快速创制大批双单倍体(DH)纯系和优良亲本材料,高效育成厂大白菜早熟新品种“豫新60”和中晚熟品种“豫新6号”,均于2004年通过国家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研究过程中得到国家863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及河南省重大攻关等课题或项目资助。  相似文献   

10.
克新22号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日数85天左右(由出苗到茎叶枯黄),株型直立,株高63厘米左右,分枝中等,淀粉含量19.7%~20.55%;田间抗晚疫病,抗PVY、PVX病毒,块茎平均公顷产量为272.79.6公斤,在不同环境条件中克新22号均表现出稳定高产,确定了克新22号拥有较广泛的种植区域,为马铃薯淀粉加工带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7,(17):58-58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持、全国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联合攻关的“十五”国家863计划“蔬菜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课题(编导2001241121),从蔬菜作物育种技术、育种材料创新和新品种选育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2003-2005年,通过上百名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选育和创新优良的育种材料41份;培育新品种34个,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4个;获奖成果2项,发表论文共81篇,其中SCI收录5篇。课题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主持,联合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研究。课题针对我国速生工业用材的需求,目标是建立杨树、桉树和相思等树种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造优质、高产、抗逆育种新材料。在产量育种、品质育种和抗逆性育种的基础上,运用早期选择原理和联合改良技术,分别选育出适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优质高产抗逆杨树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3.
多抗、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康庄974”由甘肃省临洮县康庄育种研究所杂交培育而成,通过各种试验后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9年3月27日审定为推广品种,又于2011年6月17日由甘肃省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为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认定为水川区及二阴山旱地推广良种。  相似文献   

14.
高档优质稻是近年来新诞生的概念,高档优质稻鄂中5号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档优质稻新品种,是我省育成审定的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优质水稻品种,原名润珠537,2004年3月经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鄂中5号”正式推广。其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荣获2002’中国(淮安)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十大金奖名牌产品第一名,是当前进行无公害高档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理想品种。采取“科研+企业+农户+基地”模式的进行产业化开发累计推广面积40多万公顷,取得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效果,并荣获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9):66-67
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病是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的前三名杀手。营养治疗是现代医学所倡导。据报道,铬、硒等微量元素与糖尿病、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小麦是我国北方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和矿质来源,因此小麦品种铬、硒等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对民众的健康起着重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生产上利用的小麦品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远不能满足健康饮食的需求。因此,  相似文献   

16.
“国审周麦23号”的原原种、原种保纯及繁育加工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原种繁育基地5万亩,生产高标准原种2000万公斤;“国审周麦23号”的超高产示范方建设,建立千亩高产示范方6处,产量水平达到600公斤/亩;“国审周麦23号”的超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组装,形成一套成熟的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应用面积150万亩,亩产达到500公斤;对“国审周麦23号”的进行品质加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1,(17):76-77
我国盐碱地1亿公顷,盐碱荒废地约3000万公顷。山东省盐碱荒废地133万余公顷。盐碱地是生态建设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也是潜在的发展空间。造林绿化、生态恢复一直是盐碱地环境改善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白蜡是木犀科白蜡属树种的总称,是传统的生态、经济、用材树种,也是重要的盐碱地造林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4):52-53
枸杞既是中药材,又是高档保健食品,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延年益寿等多种功效。目前全国主要分布在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栽培品种主要是“宁杞1号”、“宁杞2号”和“大麻叶”。内蒙古枸杞栽培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等区域。  相似文献   

19.
燕麦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其保健作用是一般谷类作物所不可比拟的,具有降血脂成分、高水溶性胶体,营养平衡的蛋白质,它对人类提高健康水平意义重大。近几年在燕麦科研、生产、销售、加工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燕麦产业的发展仍有很大差距,远不能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0.
黔糖4号系NC0310×CP36/105的杂交后代中选育的优良甘蔗新品种,其表现为出苗快而整齐、分蘖强、生长势强、宿根性和耐旱耐寒性突出、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中早熟高产高糖。产.量6.6t/667m^2比对照F134增产45.69%,此对照桂糖11号增产13.8%;平均蔗糖分含量15.92%,比F134高4.16个百分点,比桂糖11号高1.05个百分点,较双对照增产增糖优势明显,尤其在旱坡地上种植较其它品种更具有增产潜力,适宜于中等肥力的旱坡地或平坝地种植,可作为糖料或能糖兼用型甘蔗新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