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电在不断地升级换代.而目前很多的硬件实验还基于DOS平台,有些虽然基于WINDOWS平台,但应用面向对象的语言编程实现实验仪和计算机进行通信的实验很少,这严重地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的现状,加快普及面向对象的语言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该文用面向对象的语言Visual C ,对现有基于DOS的实验仪器进行编程,实现计算机和实验仪串行通信,从而解决了硬件实验在Windows平台下用面向对象的语言进行实验编程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嵌入式实践教学的需求,根据当今嵌入式串行通信设计技术实践教学发展的方向,以嵌入式系统的专业特点,提出了以UART串行通信设计实验为引导进行嵌入式实践教学改革,并给出UART实验教学的基础开发项目,结合实验教学实际与实践教学的经验,在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实践中学习。阐述了串行通信设计技术在嵌入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实验教学效果,不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在推进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热传导综合实验仪的操作与使用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以YJ-RZ-4A热传导综合实验仪为例,提出了基于Flash CS6的物理实验模拟软件设计方法,并利用ActionScript3.0脚本语言模拟了YJ-RZ-4A热传导综合实验仪的实际操作步骤.该模拟软件能够实现实验预操作,提高大学生实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通信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即:从验证性实验的概念理解到基于通信软件System View的模拟仿真,再到数字通信实验仪的实际设计与搭建三个环节。其结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通信的原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5.
电路实验是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传统实验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出了“开发式”的实验运作模式,采用分层次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单片机原理中串行通信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较难,为将其理论知识融于"做中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直观认识,研究与设计了一个基于Proteus的串行通信教学系统,使学生在制作串行通信系统实物之前通过对仿真系统的调试,加深对单片机系统设计的理解,减少实验器材的消耗并避免一些危险的产生。基于仿真环境教授单片机串行通信知识,使学生能达到所见即所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为相关教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是目前高校领导与专家的共识。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在总结多年实践教学与实验仪表研制经验的基础上 ,研制成功的 IST通用电子实验仪 ,能满足建立开放式电子实验室的要求。该仪表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 ,从电子技术人才实验教育的整个过程着眼 ,采用现代电子电路技术和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最新成果 ,如单片机技术、DSP技术、EDA技术等。该实验仪功能全 ,能满足电路信号系统、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电磁场、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等实验课程的不同要求。用这样的仪表装备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8.
该文分析了目前通信原理实验教学的现状,针对现有实验无法激起学生兴趣、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探讨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型的实验模块,对通信原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以线性调制与解调系统设计实验为例,从实验准备、方案选择、仿真设计、实物验证4个方面介绍了设计型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实践表明,设计型实验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LabVIEW在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信原理课程由软件仿真实验系统、硬件实验系统和虚拟实验系统组成了“三位一体”的实验体系,前2个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现以双边带、单边带的LabVIEW仿真为例来介绍LabVIEW在通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从而通过多方面的实验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培养学生具备挑战式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学习的综合素质,数字设计FPGA应用课程进行了挑战式学习的课程改革。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情况,采用为学生提供口袋实验室实验板的方法构建实验环境,设计了"异步串行通信设计及通信"的实验教学案例。该文介绍了该实验案例的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法。该实施方法是在对挑战性学习研究及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多次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完善,教学效果良好,对其他课程的挑战性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微机系列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机系列课程是一类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要。论文探讨了该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有效地把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网络学习、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2.
廖育梅 《新余高专学报》2010,15(6):79-80,87
电梯的PLC控制是PLC教学中的重要应用,为了让学生了解电梯PLC控制的控制流程,验证学生所编制的PLC程序的正确性,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但考虑到实验条件、经费和安全性的问题,因此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来完成电梯的PLC控制实验。用Visual Basic 6.0设计PLC实验虚拟对象,通过PLC与计算机的通信就可以实现PLC一动作,实验虚拟对象就发生相应动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CDIO教育理念在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和培养标准等方面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宗旨相吻合,引入CDIO理念对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广西大学基于CDIO理念,指导大学生开展了一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教学设备研制工作。在模型设计过程中,坚持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实验设备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由学生独立构思与设计,实现了被动接受教育到自主创新、设计和实施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表明:引入CDIO模式切实提高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质量,有效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目前高校有限的实验资源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对实验设备需求的矛盾,提出一种基于串口服务器的网络化开放实验室系统架构.采用以太网监控系统的通信接口和软件技术,对具有本地传统通讯串口的实验设备实施具备远程访问、监控功能的二次开发和设计,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工业以太网架构的远程开放型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系统通过对现场实验设备开发配置智能网络节点,实现了远程用户终端访问现场设备,完成命令传输及数据交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对排球基本技术教学内容进行程序优化设计和教学实验,结果表明,“程序教学法”优化了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增强;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使教授环节和学习环节相对应、相联结,使教学过程系统而优化,从而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合作性学习是一种利用小团队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们一起学习使每个人的成绩尽可能地得到提高。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之间形成彼此忠诚的关系,实现真正的积极合作,为成功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使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地方高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从提高实验课地位、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较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求语文教学的主导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交流技能。为了探讨高职语文技能化教育的效果,我们进行了《应用语文》新课程教学实验。新课程在教材编制方面重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技能的转化,在教学方面采取精讲多练和个别化教育的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新课程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水平方面优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课程,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学生对通信电路系统的综合设计与自主实验能力,开展了"以基础实验为引导、软件仿真为支撑、设计实验为主导"的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了以调频发射系统和电路仿真软件为基础的软硬件设计实验平台;探索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从实验内容、实验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实践表明,设计性实验与软件仿真相结合的开放实验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综合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电机与拖动》实验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教材内容偏难和实验设备缺乏等原因,使学生完成实践性环节的效果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制作了《电机与拖动》实验课实验视频并上传至校园网上的精品课程网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升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电机及拖动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