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ESR和XPS方法考察了丙烯在Ni/γ-Al2O3催化剂上的吸附齐聚反应,发现反应的诱导期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缩短,ESR和XPS跟踪考察的结果显示出丙烯与Ni^2 发生强的相互作用,首先Ni^2 被丙烯还原为Ni^ ,然后丙烯再与Ni^ 配位,形成[Ni(C3H602]^+配位离子,该配位离子的形成导致了反应诱导的消失,在Ni/γ-Al2O3催化的丙烯齐聚反应中,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中心是Ni^ ,[Ni(c3h6)2]^ 是反应的前期物种。  相似文献   

2.
用 XPS研究了 Ni负载量对催化剂表面结构的影响 .选择负载量为 8%的 Ni/γ- Al2 O3催化剂 ,解迭出 Ni2 p3 /2 XPS,Eb(Ni O) =855.2 e V,Eb[Ni- O(T) ] =856.5 e V,Eb[Ni- O(O) ] =857.9e V;测定了不同温度通 H2 还原后吸附丙烯及不同温度吸附丙烯后 Ni2 p3 /2 及 C1 s XPS的变化 .对照EPR及 UV- DRS结果 ,推断丙烯在反应过程中形成 [Ni(C3H6 ) n] (1 -δ) +及 [Ni(C3H6 ) n] (2 -δ) + (n =1 ,2 )过渡态配位化合物 .  相似文献   

3.
采用ESR和XPS方法考察了丙烯在Ni/γAl  相似文献   

4.
La2O3—Ni/MgAl2O4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脉冲反应和程序升温氧化反应考察了Ni/MgAl2O4和La2O3-Ni/MgAl2O4催化剂上CO歧化和甲烷催化分解的程度。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条件下,Ni/MgAl2O4催化上CO的歧化程度远高于La2O3-Ni/MgAl2O4催化剂,Ni/MgAl2O4催化剂上甲烷分解产生的积炭量是La2O3-Ni/MgAl2O4催化剂上的4.28倍。利用甲烷处理La2O3-Ni/MgAl2O4催化上,其X光电子能谱(XPS)的C1s谱中的NixC的结合能比Ni/MgAl2O4催化剂高。这证实了催化上中较高正价态镧的存在,使得还原态催化剂的金属镍表面电子向镧上迁移;还原态金属粒子电子浓度降低,使得催化剂上CO歧化和甲烷分解反应的速率降低,从而使催化剂表现出较强的抗积炭能力。  相似文献   

5.
用程序升温还原(TPR)、程序升温脱附(TPD)、X射线粉末衍射(XR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法对分步浸渍法制备的一系列Mo-Ni/γ-Al2O3甲烷化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浸渍液的pH值、焙烧温度及还原温度对催化剂的表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浸Mo时,调(NH4)6Mo7O24溶液的pH=3、浸Mo后500℃焙烧的催化剂易于还原,而且能抑制后浸Ni时,难还原铝酸盐的形成;浸Ni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型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研究了在CaO-La2O3-NiO/γ-Al2O3催化剂上添加CaO对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CaO后,催化剂活性明显提高,引发温度降低,CH4的转化率和CO的选择性升高,1%CaO-2%La-12%Ni/γ-Al2O3是较适宜的催化剂在中低温区,随反应温度升高,CH4的转化率和CO的选择性升高,催化反应的适宜温度为600℃-700℃。  相似文献   

7.
焙烧温度对Ni/γ—Al2O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程序升温还原(TPR)、X射线衍射仪和固定床微反装置等对不同温度下焙烧的Ni/γ-Al2O3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组分镍晶粒的粒度、镍的 的性能以及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当焙烧温度的范围为700 ̄900℃时,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和水热稳定性。在600℃下焙烧的催化剂极易被还原,催化剂初活性较好,但水热稳定性很差。在1000℃下焙烧的催化剂很难被还原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微型反应活性评价,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拉曼光谱,正丁胺滴定等研究方法,对复合氧化物载体(Al2O3-B2O3)上的镍-钨体系进行制备因素的考察,并对硼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CO氧化活性测试,采用XRD、XPS、TPR等方法表征,研究了Cu-Mn-Pt/γ-Al2O3系列催化剂中组分间的活性增强效应,并对其固相结构和表面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氧化型CuMn/γ-Al2O3催化剂中Cu和Mn之间存在一定的活性增强效应,两种活性组分发生协同作用;(2)还原型Pt-Cu/γ-Al2O3和Pt-Mn/γ-Al2O3催化剂的氧化活性在系列中最高,Pt-Mn/γ-Al2O3的CO氧化活性增强效应最为显著.这与加人Pt后,Cu2+易被还原,Cu+明显增多有关;(3)同时含有Cu、Mn组分的几种催化剂中,催化剂表面上Cu均有一定富集,加人Pt后,表相以Cu+为主.由于Cu-Mn-Pt三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不同,以致氧化活性相差很大,共浸制备较分浸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要好的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DV-X_α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甲烷化催化剂Ni一LaO_x/r-Al_2O_3中载体及助剂与镍相互作用模型的电子结构,由计算结果发现,缺氧型稀土氧化物(LaO_x)是一个好的电子给予体,镍与载体r-Al_2O_3作用后,电子由镍向载体转移,表面镍处于缺电子状态,稀土氧化物助剂与镍相互作用后,电子向镍转移.由此推断在Ni/r-Al_2O_3催化剂中添加稀土氧化物助剂,将使表面镍的缺电子状态得以缓解,表面镍富集电子,从而有利于对吸附的CO分子的激活.  相似文献   

11.
镍正极掺杂NiOOH的MH/Ni电池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化学氧化法合成的NiOOH以一定的比例掺杂到商用球形Ni(OH)2粉末当中,以此作为镍正极活性材料,制成额定容量为1 5Ah圆柱密封AA型MH/Ni碱性蓄电池·采用恒流充放电和交流内阻分析方法测试了该电池的性能·结果表明:镍正极掺杂NiOOH的MH/Ni电池在活化效率和循环寿命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掺杂NiOOH的镍正极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及更小的电化学反应阻抗,因而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镍正极活性材料中NiOOH的掺杂量为1%~3%时对电池性能有较好的影响,掺杂量过多会降低电池的放电容量·  相似文献   

12.
刘长久  尚伟 《广西科学》2005,12(2):135-140
综述MH/Ni电池正极材料氢氧化镍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并详细介绍影响镍正极性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新型EDI膜堆中电压对载镍阳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的影响.发现升高电压可显著提高树脂再生效果,30 V电压下运行10 h可使树脂获得近于100%再生,膜堆中无Ni(OH)2沉淀产生.综合考虑再生效果和运行能耗,20 V是比较理想的再生电压.  相似文献   

14.
稀土元素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及生物的诸多领域中,主要就是由于稀土元素进入体内以后,可以与细胞膜上的小分子形成配合物,从而影响细胞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但是关于稀土元素作用时过膜与否还未定论,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优化得出复合体系的稳定构型.由于氢离子的半径最小,与氧形成了典型的化学键结合.离解能的大小随离子半径的减小而增强,并产生电荷从羰基向离子上转移的现象,转移的电荷部分填充离子核外空轨道,引起电荷趋于均匀分布,从而降低整个体系的能量.分析了复合体系的振动频率,受离子的影响,羰基的振动强度总体变弱,不同离子对其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具有单官能团的十二酸、十二胺和十二醇小分子,研究了—COO-,—NH 3,—OH基团模拟明胶与蒙脱土的插层相互作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各基团与蒙脱土作用力大小的相对顺序为—COO->—NH 3〉—OH>—COOH.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XRD,TPR,TPD-MS,TPSR-MS和IR技术,研究了负载于SiO_2担体上的Ni,Cu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所引起的CO加氢反应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双金属Ni和Cu之间可以很好地形成合金,Cu的4s电子迁入Ni的3d轨道的电子效应,使双金属催化剂对H_2和CO的吸附能力有别于单金属Ni,Cu催化剂;CO加氢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生成烃类,在Cu中心上通过HCO_(a)活性中间物生成醇类,Ni和Cu的合金化则有利于C_2以上的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了H2^ 分子离子通过碳膜后形成的H^-,H,H2和H2^ 等多种产物的测量结果.实验表明,在各种产物的形成中电荷交换过程起着关键作用。作者对H2^ 在固体膜中的电荷交换、分子关联效应以及尾流效应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CircularDichroismAnalysisoftheEffectofMetalicIonsonStructureofColagenMolecules*ZhangXiufang(张秀芳),GongYandao(公衍道),DouJiangang(...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相邻分子间具有各种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中由局域性涨落和结构畸变导致的自局域性集体激发和孤立子运动的特点。它们的特性依赖于这个非线相互作用势,在此时存在超声速、声速和次声速的孤立子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