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祜是中晚唐之交的著名诗人,在其宫词中留下了许多唐王朝由盛而衰转捩点上的标志性印记。安史之乱的爆发,陡然打断了大唐盛世霓裳羽衣的艳丽华章。曾经无比辉煌自信的皇朝只能沉浸在无限感伤的追思中,在“忆昔开元全盛日”的自慰声中蹒跚而行。而马嵬事变中的唐玄宗、杨贵妃无疑也成了诗人们反思历史、寄托哀思的最佳象征符号。在张祜宫词中,霓裳羽衣曲、华清池、马嵬坡,乃至玄宗时期的音乐、歌舞、乐伎、庆典等大唐历史转捩点上的重要意象,都成了张祜笔下盛唐情结的一种凭吊符号。  相似文献   

2.
唐代私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私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高祖至唐高宗时期,私学的发展基本沿袭传统,汉魏以来大规模经学私人讲学仍较兴盛;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传统的经学私人讲学走向衰落,蒙学性质的私塾得到较快发展;安史之乱后至唐亡,读书山林寺院蔚然成风,隐居读书成为这一阶段私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此外,家族学院的兴盛也是这一时期私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安史之乱中,回鹘汗国倾其全部兵力,助唐平定了叛乱,为大唐江山社稷立下了再造之功,回鹘的这一军事援助行动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它是唐回友好关系的继续和发展,通过此次平叛,唐回关系更加密切,开创了新的邦交关系。  相似文献   

4.
有唐一代之中枢体制,承隋旧制,唐初已趋完善成熟。安史之乱前,已遭分割,权力旁落。其后渐趋废驰、散变。这一种变化表现在文书运作上尤为突出,几乎是相伴而行,其文书运作方式的变更是中枢权力演变的一面折射镜  相似文献   

5.
从研究分析颜真卿撰书的元次山墓碑碑文入手,对有关史料进行了爬梳析理,论证了元结和颜真卿这两位文武兼俱的中唐名臣之间的关系,评述了他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及“见危不挠,临难遗身”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唐朝后期国家财政崩溃的原因,认为,军费和官俸开支的不断增长,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地挥霍浪费,物价的持续上涨以及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人口日益减少等,都是促使其财政崩溃的重要因素。唐代后期财政崩溃,始自安史之乱,到唐僖宗时期国家财赋来源基本断绝,皇帝成为受藩镇控制的傀儡,最终被废,唐朝的统治亦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与时代精神连结在一起的。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诗人对月亮的感受和反应不同,在月亮中所寄托的情思不同,月亮意象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天宝战争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在南诏与唐王朝之间一场惨烈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影响等问题,研究者很多,相关成果也出了不少。而对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这场战争?战争给他们的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笔者认为大唐天宝年间发生的这场战争,在唐朝人民心中留下的更多是伤痛的记忆。南诏人民及其子孙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四唐说”的提出与完善,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一、宋代,“四唐说”雏形得以凸显;二、元代。“四唐说”骨架得以成型;三、明代,“四唐说”论说得以完善。“四唐说”的拈出,标志着人们对唐诗流程有了更合乎历史与逻辑的分期。  相似文献   

10.
寒食清明是唐代重要的时令节日之一,在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描写寒食清明节的诗篇,从中显示出寒食清明节在唐代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继承,如禁烟赐火;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发展,如上坟扫墓;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突破,如踏青游玩;还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创新,如宴游文会。  相似文献   

11.
周馨璐 《科技信息》2009,(32):156-157
李贺是中唐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是一位夭折的天才。他的诗在中唐诗坛上异军突起,在元白的坦易、韩孟的奇险、韦柳的冲淡等等之外,另辟蹊径,独放异彩,表现出超凡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2.
唐末明末天下大乱;农田官并民无,赋重粮缺民饥。 唐末和明末的天下大乱根源有三个基本相同之处。一是奸人擅权,政治腐败。唐玄宗后期,任用“口有密,腹有剑”的李林甫、杨国忠为宰相,“相断用事,专引柔佞之人,分居要剧,苟媚于上,不闻直言”;宠信“资产殷厚胜于王侯”的宦官高力士;更兼玄宗本人爱好奢淫,挥霍无度,荒废国事;一批食国吞民之贼“奸盗乘隙”,给“安史之乱”提供了有隙之机和社会环境;导致唐朝两都(长安、洛阳)覆败,“府库空虚”。“安史之乱”再加上其后100多年的“藩镇割据”,唐中央集权制名存实亡。在这前后两次祸乱中,农民被抓当兵,财产被掠夺,农业生产破坏  相似文献   

13.
吐蕃是中国古代活跃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它的崛起,对唐王朝乃至西北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吐蕃政权在维护西北地区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权稳定、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开辟高原丝绸之路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七德舞》是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的一首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叙事史诗。白居易是唐代诗坛上地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的大诗人。他生在“安史之乱”后,当时的唐王朝。由于兵连祸结、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朝臣党争,以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日趋腐败。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已成了昨日黄花,作为一个有政治理想的知识分子。白居易积极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改革斗争。  相似文献   

15.
张利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1):16-19,24
研究意象组配及其原则,有助于还原意象本真,丰富创作本论,揭示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意象组配通常有三种方式:单象式、多象式和变形式,遵循着六条基本原则:“意”对“象”应有引领作用;“意”与“象”应有一个最佳象征切合点;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延伸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暗示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独创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复合美。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研究总结国内外革命斗争的经验,深刻分析战争的起因,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战争性质的划分.以及战争的逻辑与定律等,从而形成了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基本观点:“两个想不开”;“两种可能性”;“两类性质两条态度”;“两个逻辑两条定律”。  相似文献   

17.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遭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8.
天宝干戈     
天宝战争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在南诏与唐王朝之间一场惨烈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影响等问题,研究者很多,相关成果也出了不少。而对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这场战争?战争给他们的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笔者认为大唐天宝年间发生的这场战争,在唐朝人民心中留下的更多是伤痛的记忆。南诏人民及其子孙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1888年和1903—1904年英国两次侵藏战争中,西藏地方流传的反侵略歌谣有三大类:一类痛斥英人的无耻侵略,控诉血腥的战争罪行;一类歌颂英雄光辉业绩,激励抗英斗志;一类讥讽僧俗农奴主中的一些人气馁胆怯和媚外亲英。热爱祖国和反对外国侵略是这几大类歌谣的共同主题。爱国主义是西藏人民的历史传统,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全世界面临两场残酷而又严峻的战争。一场是尚未完全结束的伊拉克战争,不管萨达姆在战争刚开始时如何气壮如牛,最终还是因不敌以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美英联军而销声匿迹。另一场是以中国为主战场的全世界抗击“非典”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突然袭来的SARS病毒,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科学为武器,同“非典”进行着殊死搏斗。这两场不同性质的战争,给了我们同一个有益的启迪:科学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人民需要科学,不发展科学技术的国家,就有挨打的可能,就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人民需要科学,科学能帮助人们认识人类尚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