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了高炉风口风量分配数学模型,并提出风口流阻的计算公式.在总风量不变的条件下,计算了某5 500 m3高炉风口长度或者风口面积调整时,各风口风量、风速和鼓风动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加风口长度或减小风口面积都将导致对应风口流阻增加.增加部分风口的长度,已调整的风口的风量、风速和鼓风动能降低.缩小部分风口面积,已调整的风口的风量降低;当缩小多个风口面积时,已调整的风口的风速、鼓风动能才能提高,并提出了其临界风口个数的计算公式.根据该数学模型,有利于掌握风口鼓风参数的变化规律,定量化调整风口的相关参数,维持高炉的稳定和顺行.  相似文献   

2.
对鞍钢2580m3高炉热风围管内热风流动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探究各风口风量不均匀分配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在各风口尺寸相同的条件下,围管内的主体流动并非单纯的单向流动,而是存在返流.热风进入热风围管后,直接冲击热风围管0°处热风支管,导致此处风口风量较大;进入围管后的热风形成两股气流在热风围管入口正对面(即180°处)发生碰撞,导致对应风口风量较大;气流碰撞后部分产生返流,沿着热风围管下部和内侧逆向运动,在热风围管90°和270°位置处与正常运动的气流再次碰撞并汇聚进入此处支管,导致对应风口风量较大.通过对比分析鞍钢高炉风口参数调节措施发现,现场调节措施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基于Fluent软件,采用预混燃烧模型对高炉风口回旋区内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风量、风压、喷煤量等参数对高炉风口回旋区内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风量、风压、喷煤量的增加,风口回旋区内温度最高处离风口端部的距离逐渐增大,风口回旋区内最高温度逐渐降低;风口的堵塞会使风口回旋区内温度最高处与风口端部的距离缩短,使风口回旋区内最高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4.
针对鞍钢炼铁厂全偏心型贯流式高炉风口的生产实践,对风口内冷却水流场、风口温度场及应力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提出了改进对策.研究了不同给水工艺参数对全偏心型贯流式高炉风口寿命的影响,找出了易发生冷却死区的部位并通过改进其部分结构消除了冷却死区,又将风口端部冷却水通道由原半圆形改为半椭圆形,结果表明能使风口端部温度分布更均匀,降低了风口端部的最高温度,从而有效提高了风口寿命.  相似文献   

5.
汽车出风口是车辆空调系统的终端零部件,可被车内乘员直接接触与感知。出风口除了需要满足与车辆内饰相关的各项性能要求外,还需要保证自身的风特性满足要求。为此对后排出风口的风特性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模仿高炉风口前燃烧条件,用试验与计算方法,对喷吹煤粉燃烧速度进行研究,按假设条件建立了喷吹煤粉燃烧速度的数学模型,试验与计算结果基本接近,按高炉风口燃烧特性,将模型作了修正,得出了适合高炉喷吹条件下煤粉燃烧速度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在均匀稳定喷吹情况下,高炉适宜的喷煤量应为140—160kg/吨铁。  相似文献   

7.
高炉粉煤喷吹风口磨损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高炉喷吹粉煤颗粒流造成高炉风口壁面底侧的磨损情况,建立了预测高炉风口磨损量的数学模型δm=(ρp)/(ρc)(Hs)/(Hc)(e(D-dp)dp)/(2πD2)Cp|r=RvmE′cosθ.研究结果表明高炉风口磨损主要与粉煤喷吹量、风口材质、风口几何尺寸、风口半收缩角以及热风速度和粉煤颗粒粒径等因素有关;当粉煤喷吹量相同时,减少粉煤颗粒在高炉风口壁面附近的浓度,改变风口壁面材质和使用较小粒径的粉煤,可减少高炉风口壁面磨损.由该数学模型算出的某钢铁厂高炉风口平均寿命与其实际平均寿命基本吻合,这证明了此模型的可靠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风口内实际情况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高炉风口磨损量的数学模型.遵循质量守恒、动量守恒、混合组分平衡的基本规律,用k-ε方程描述风口内气-粒两相的湍流流动,并基于SIMPLE思想,通过对Euler正交坐标下节点离散化方程的耦合关系,对喷枪改型前后高炉风口内气-粒两相湍流流动进行了分析求解,然后根据风口壁面附近的速度场与浓度场的计算结果,采用风口磨损模型,预测风口壁面的磨损量.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股流喷吹粉煤,可使风口壁面在单位时间内的磨损量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区域网络模型,在不同开门情况下,分别对常开风口和常风口前室加压送风系统性能进行了定量模拟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系统运行特性,对于现有设计方法和规范内容将做有益补充,从长远发展看,网络烟控模型必将在建筑物火灾安全设计,消防教育和建筑火灾安全咨询服务领域担当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在高炉生产过程中,只有从风口窥视孔可以直接观察高炉内的情况,操作者十分关注高炉风口区的工作状况,并将其作为判断和控制高炉操作的重要依据之一.风口前的监测可以获得喷煤高炉在风口处煤粉输送情况,还可以根据风口亮度与煤粉燃烧数值模拟结合,研判煤粉在风口回旋区的燃烧状况及温度分布等.简述了国内外在高炉风口回旋区温度检测、工作状态的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数值模拟结合,解决高炉风口回旋区工作状况监测和控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洁净室孔板型风口入流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准确快速模拟孔板型风口洁净室的室内气流组织,采用既能够准确表述送风口入流质量流量、动量流量,又不改变风口外形和位置的N点风口模型来描述孔板风口的入流边界条件。将该模型引入到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程序STACH-3中,对高2.1m、宽4m、回风口高0.4m、送风满足Re=5×104的全顶棚孔板风口送风、两侧下回风的洁净室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说明该模型可用于预测采用孔板风口送风的洁净室的气流组织。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铁水温度一直是机械厂铸工车间关注的问题,大多在冲天炉风口问题上做文章,本文就笔者在工厂的风口排数、风口斜度、风口个数各厂不尽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还是要有选择的范围,在应用中应注意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改型前、后2种喷煤枪喷吹粉煤气-粒两相湍流流动过程的浓度场的分布,根据质量守恒、动量守恒、混合组分平衡的基本规律建立了高炉粉煤喷吹三维气-粒两相湍流流动过程数学模型,采用k-ε方程描述风口内气-粒两相的湍流流动,通过对Euler正交坐标下节点离散化方程的耦合关系分析求解,采有3组粒度不同的粉煤颗粒对喷枪改型前、后高炉风口湍流流动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粉煤颗粒粒度的增加,多股流喷枪对风口底面的低浓度特性明显,当粒度为100 μm时,喷枪对风口底面的浓度为单股流时浓度的(1)/(20);当粒度为75 μm时,为(1)/(10),当粒度为50 μm时,为(1)/(5),这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实际,采用改造空调系统的局部结构,改变日本产空调工艺的原有设计,使原空调系统的新风口增大、回风口部分加装调节风阀,增加新风的进入量,使改造后的空调系统在四季可随时调节新风比例,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能量,节约电能的目的,投入运行多年来,运行可靠,操作简便,节能降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喷吹煤粉对高炉风口的磨损机理,建立了预测风口磨损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风口因磨损而破损的寿命与喷吹量,风口材质,风口几何尺寸及热风速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高炉风口粉煤燃烧及回旋区焦炭燃烧过程中高炉工作环境的探讨,得出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喷煤高炉风口煤粉及回旋区焦炭燃烧研究中的必要性,回顾了前人应用数值模拟的实验方法在此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煤粉喷吹过程气-粒两相湍流流动数学模型;煤粉挥发分热解及辐射传热数学模型;回旋区焦炭颗粒燃烧能量方程,最后提出了基于CCD技术的数值模拟边界条件设定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7.
双室双风道高炉风口研制试用成功该风口主要特点是:(1)冷却水路比较合理。冷却水先到风口前端环状空腔内,旋转一周后进入后腔并沿反方向旋出。与普通空腔风口相比,水速可提高3~5倍,加强了风口前端的冷却强度;(2)双风道结构先进、独特。该风口的副风道结构构...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主流区风口模型计算气流温度和速度的特性公式,并研究其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利用主流区风口模型、基本模型、盒子模型、N点动量模型分别模拟了送风口气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基本模型与盒子模型对于结构复杂的送风口模拟失效;基于N点动量模型和主流区模型的流体速度在工作区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20%;在主流区模型中,送风口附近的气体速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5%.  相似文献   

19.
轨道客车     
该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客车,包括车厢,所述车厢上开设有进风口,还包括可调可拆式风口,所述可调可拆式风口包括外框和内框,所述内框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外框中,所述外框固定在所述进风口中,所述内框上设置有可调式百叶风口和滤芯安装架,所述滤芯安装架位于所述可调式百叶风口的内侧。此种可调可拆式风口可以调节风口的开合大小以调节风量大小,并且便于拆装内框以更换滤芯,保证送风质量。  相似文献   

20.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并结合粒子成像测速实验及现场实测对空调中常用的孔径分别为0.5,1.0和2.0 cm,自由出流面积比(Rfa)分别为4.9%,10.4%,15.5%和19.6%的孔板及凯天KTSF-3.5KD筒状多孔空气分布器周围流场分布进行研究,提出一种筒状多孔空气分布器的数值模型简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孔间间距是影响简化风口位置的主要因素,孔间间距越小,简化风口距原风口的距离越小;简化风口的高度可取实际风口的高度;简化风口湍流和速度边界可采用二维孔板空气射流完全混合起始位置(combined point,CP)的湍流参数及速度廓线,温度边界可采用与实际风口相等的均匀送风温度;采用简化风口得到的速度及温度模拟值与粒子成像测速实验值及现场实测值较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