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古村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择吉而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是聚落演进的现代表征和聚落型遗产景观的典型代表.流域是聚落的起源地,聚落型遗产景观具有鲜明的流域个性,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流域古村落遗产集聚,散落在汾河流域各段的古村落记录了流域几千年农耕文化、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进,成为山西农耕文化和聚落文化的缩影.由于流域内古村落形成背景与发展条件的不同,古村落构景要素与景观表达分异明显,而对汾河流域古村落景观分异及其形成背景的研究,对于古村落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炳喜  梁屹 《江西科学》2021,39(6):1030-1034
以宋元、明清时期的赣南历史军事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权重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历史时期的赣南地区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格局演化特征,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格局对现代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赣南历史军事聚落及其空间影响格局演化呈现以下特征:军事聚落层级宋元代为三级、明代为四级和清代为五级;在历史时期经历了三种空间影响格局:"多核心"与带状空间影响模式;向外扩散的"双核心"与带状空间影响模式;向外扩散的"轴"状、带状与"核心"状空间影响模式.历史军事聚落的空间格局对现代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空间影响"轴"可以成为赣州城市发展主轴,空间影响环绕带上的城乡发展差异大,应加强城乡统筹和重点镇发展,空间影响副中心可以作为现代赣南次中心城市发展,历史军事聚落应作为历史城镇、历史乡村聚落进行重点保护.研究表明采用权重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较好地表现历史军事聚落的空间影响,方便历史军事聚落演化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清代淮盐税收甲于天下,仅其—隅,便可抵数省之课,其运销范围覆盖了苏、皖、赣、湘、鄂、豫六省.淮盐运销促使了淮盐运输线路的形成,此线路不仅对沿线经济繁荣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其沿线城镇聚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该文运用古地图解读法对清代“四省行盐图”中淮盐运输线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将点状城镇聚落串联成线,根据各城镇聚落在淮盐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分为产盐古镇和运盐古镇两类,并探讨盐业经济给沿线城镇聚落带来的影响,旨在为沿线城镇聚落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绿洲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生活基地,乡村聚落也都集中分布在水肥条件较佳的绿洲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重要的一支农业生产力量,扎根在新疆的各块绿洲上,与地方相互交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由于兵团与地方在历史、管理和体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作为农业生产生活主要根据地的乡村聚落可能也会有区别,通过研究兵团与地方乡村聚落格局差异与特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结果表明:辖区内兵团聚落密度大于地方聚落密度,但在农耕区内,兵团聚落密度小于地方聚落密度;在乡村聚落布局上,聚落的分布与地势海拔、距离河流远近方面呈现负相关关系,地方聚落平均海拔较高,高差小,距离河流较近,兵团聚落平均海拔较低,高差大,距离河流较远;在乡村聚落外部形状复杂度上,地方乡村聚落大于兵团乡村聚落,团场乡镇聚落大于连队自然村聚落.  相似文献   

5.
山西河曲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与近代山西人出外谋生的艰辛,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原因.走西口是对命运的挑战,是对新环境的开拓.走西口固然艰辛,可是勤劳智慧的人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正是他们开启了“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走西口这一自发行为深刻地改变了山西与蒙古地区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喀什聚落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聚落不同,它是古代商业化城市居民高密度居住样式的表现。在它形成的过程中,既遵循着普遍的"天人合一"适者生存"的聚落建造规律,同时它还探索着解决人口快速增长与居住空间之间矛盾的方法,处理生活空间与交通之间、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建设有品质、有历史深度、有文化竞争力城市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聚居在甘青两省交界的循化、积石山一带.当地许多传统聚落在营建过程中匠心独运、手法不拘,即顺应自然又与当地的气候、习俗、信仰密切结合.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落实和实施,如何在新城镇建设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镇的历史文脉",需要对传统的乡土聚落原型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撒拉族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探究,推敲传统聚落的原型营建方法,找寻聚落生成与发展的规律.同时,作者在新聚落营建中,给出了新的聚落空间形态应具有乡土味,新材料的使用应进行乡土转译,慎重引入新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是安徽江淮地区考古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分析,并结合近年来环境考古研究的新成果,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透视和分析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原因.结果表明,地理环境改变导致的古"巢淝通道"衰落很可能是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根源所在.随着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气候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群发以及中国大的气候背景下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加上南北分治的政治地理因素导致的战乱状态,这些都使得古巢淝经济文化交流通道日渐衰落,区域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遭受重创;经济地位的日益下降,又导致通道沿线大型聚落难以维系,聚落规模变小,表现在考古学上则是聚落遗址和墓葬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巢湖流域原先繁荣的文化也因失去发展的基础而自此衰落.  相似文献   

9.
杨引弟 《科技资讯》2011,(23):237-237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移民运动,始于清前期,终于建国前,历时长、规模大。这一运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自然、历史原因,对于移民原住地和移入地的社会变迁都发挥着作用,尤其对内蒙古村落的选址、形制规模、民俗文化构建都影响深远。文章区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走西口》是一次历史视域的现代性建构,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将“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小人物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可以从角度、多元化进行思考的历史与现实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芦山地震灾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落生态位为基本单元,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芦山县山区空间信息,阐明芦山地震灾区聚落生态位生境特征以及与山地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1)聚落生态位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南部及东南部,且集聚性特征明显,这一分布与亚热带气候关系密切;2)聚落生态位垂直分异显著,在6°~15°平缓坡地带上的分布达到高峰,但随着地形坡度的变陡,分布明显减少,这与农耕条件的适宜度有关;3)聚落生态位以向阳性分布为主,阳坡更适于人类居住和作物生长;4)聚落生态位整体沿河流分布,其面积随着与河流间距离的增加呈规律性递减,这一结果与居民通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背景条件下,郴州地区成为了中国传统聚落相对集中而又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其聚落景观的乡村旅游价值突出,开发利用条件较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特有优势。为此,必须做大做强;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创造品牌;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其传统聚落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统聚落"最为显现的特质之一即宗族文化,以宗族文化滋养下的闽南传统聚落表现出一种山水情怀与宗族纽带的精神气质.宋江阵是闽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典型宗族符号,与宗族文化呈现着千丝万缕的纽带关系,表现着深刻的的审美情趣与较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形成的传统聚落对现代新农村景观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传统聚落空间经历了千百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形成了其独特的聚落景观和文化风貌,为新农村景观规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从整体布局、公共空间、居民空间和生产空间等方面设计规划村落的空间布局,使其于地域形态中生长,与自然很好地融合,挖掘和发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造出充满人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文献资料,从"龙、穴、砂、水"等风水构成要素角度,分析了古代佛山镇的风水格局。研究表明,佛山镇的聚落环境受到风水思想的影响,但由于佛山的市镇属性和独特地理环境,使古佛山并非严格按照风水格局的形制,水环境在风水意象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认识佛山镇的风水格局,可窥见古人的聚落环境意象和景观审美思想,把握古城的历史文脉,以利于城市景观布局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走西口     
阿舒 《青年科学》2009,(3):39-39
走西口,是与闯关东、下南洋一道,被列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山西人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从明代的中期开始,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前后持续了将近三百年左右。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贵州侗族聚落中的空间与特性、地景与聚落、天地人的层面分析解读侗族聚落空间中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由此论述贵州侗族聚落的空间特征和聚落形态特性。提出对贵州侗族聚落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的本质研究,论证侗族聚落中场所精神的独特性、聚落艺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所体现出的审美价值,以及在这个价值取向中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9.
聚落是由社会空间、功能空间与意识空间构成三位一体,重层结构的统一形态。聚落在历史中不断发展与更新而形成文脉,聚落形态因持续的演变而体现着发展,并与当代发生关联。聚落形态表现为三维空间,带有时间因素。文章通过对传统聚落形态的内涵、发展、演化、发展策略的分析,希望对传统聚落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迄今保留的古村落的整体格局较为完善。通过实地考查,结合文献比较和分析,发现下梅古聚落是"一轴"、"一边"、"两个中心"的空间格局。下梅古民居传承了我国古民居"天人合一"、"居中为尊、中轴对称"、"儒家礼乐文化"、"祈福纳吉"等传统文化意象,又含蓄包容多元,对待外来建筑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同化力;其最大的外观特征是:青砖白缝生土墙,黛瓦出檐长;卵石勒脚曲径幽,马头彩带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