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历代哲人的哲学—美学思想,为中国的古典译论及近代译论提供了思想来源。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形态、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近代译论的投射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龚蕴华  李娟 《科技信息》2009,(26):I0165-I0166
本文回顾了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译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既肯定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又充分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笔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分析考量,并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译论发展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各自的译论体系,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本文以它们的异与同作一比较,以便读者能有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研究出现了间性思维,主体间性从哲学层面引入翻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主体间性的早期萌芽,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译论,也明显带有主体间性思想的印记。主体间性的现代性,给中国译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中国译者在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精髓的同时,应适当结合主体间性的现代意义,为中国译学找出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5.
中西译论在长期的发展中,对翻译以及对翻译有关的一些问题上有着各自的认识,有同有异。本文从源头上对中西译论思想进行了比较,其中无论提出的命题还是其论证方式都是令人信服的,对于中西译论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置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加以讨论,以期阐发翻译理论的发展总是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文章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各个主要发展与演进阶段如何受各自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就是中国译论发展文化转向的渐变过程作了概括性的回顾。最后指出,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一方面会继续保持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个性,另一方面也会作为一种开放体系吸纳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7.
由于语言、宗教、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原因,翻译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汉、藏语传统翻译思想中也都有不少有关不可译现象的论述。文章立足不可译的内涵界定与原因探析,梳理了汉藏文化中不可译思想的历史脉络,并对两者间的异同从文化差异、产生机制、实施场所、系统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严氏“雅”译观产生的历史,社会,教育背景和哲学基础,从辨证历史观的角度看,“雅”译观作为译事中宏观的指导理论和译文评鉴标准,与画学的“等值论”相得益彰,仍不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译论研究范式不仅承前启后,在时间上具有相随性,而且在理论假说、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上均有所革新和超越。梳理爬抉西方主要译论范式的发展脉络,结合中国译论之现状,参照西方译论范式进行深刻的学术反思,可以拓展我国译论研究视域,建构新时期的中国译学学科范式。  相似文献   

10.
从翻译与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和"共晓性"概念之间的关系出发,着重探讨了"语言与生活形式所组成的共晓性的联合"与翻译之所以可能的关系。虽然"生活形式"和"共晓性"为翻译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其自身及其话语表述的多样性和先验性,反过来又造成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因而在实践中难以被灵活运用,有可能转变为"教条"。但这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启示:人类的价值文化存在多元差异,看待翻译活动也有不同视角,翻译研究在立足于语言和翻译的本体的同时,应该积极向其他学科寻求"共晓",不断为自身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1.
尹承捷 《科技信息》2010,(30):I0189-I0190
当今翻译学科领域流派越来越多,而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由来已久,并还没有定论。由于中国现当代译论过于吸收和借鉴,甚至照搬西方译论研究成果,故普遍认为中国译论不成气候。本文试图在传统译论视角下通过论述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从而更深入引导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译论的积极的贡献,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闫朝鼎 《科技信息》2006,(4):259-260
翻译中的等效论和诗歌的可译性都是翻译界一直以来长期争论的话题,本文把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从等同效果论的角度出发,针对汉语诗歌的特点,探讨了汉诗英译达到等效的重要性,困难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严氏“雅”译观产生的历史、社会、教育背景和哲学基础。从辩证历史观的角度看 ,“雅”译观作为译事中宏观的指导理论和译文评鉴标准 ,与西学的“等值论”相得益彰 ,仍不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模因视角下对待不可译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产生“基因型模因”,基本上采用直译或异化策略再进行补偿的办法,保证信息不失真,实现“相同信息异型传播”;二是产生“表现型模因”,在原模因的基础上产生较大的变异,采用意译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实现“不同信息同型传播”。  相似文献   

15.
16.
欧光安 《科技信息》2012,(10):23-23,25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目前国内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诠释学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支派,影响深远。穆旦译诗的诠释学译论分析和文本细读表明,在等值因素翻译的"得"与"失"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均衡,在译文表达上充分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语言之间的相融性和相似性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又成为语际翻译的障碍,即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本文从文化的五个因素,即语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分析翻译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的定义经历了从"译"到"翻译"的变迁。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单字本位到双字词本位的发展。从"译"的字本位定义到"翻译"一词的出现及其理论依据来看,翻译定义的变迁过程不仅仅是定义从单个字到双字词的变化,而是体现了早期翻译实践者和理论家对翻译的探究,体现了翻译活动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前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内化与吸收。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翻译中译出语和译入语在意义与功能方面能同时做到对等的情况极为少见,英汉翻译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是相对的。本文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主要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英汉翻译存在的不可译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翻译中应尽最大努力保证上下文理最重要或最突出的意义的准确传译,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20.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餐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中餐菜名的翻译对传播中国饮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翻译模因论这个跨学科新兴理论为基础,探讨中餐菜名英译过程中的规范以及英译策略的异化和归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