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虹  王志章  张文蕾 《科技资讯》2010,(23):229-230
文化创伤是西方社会学家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本文梳理了西方学界对文化创伤的界定。指出西方文化创伤理论共有三种研究取向:启蒙研究取向、精神分析研究取向和比较理论的反身性创伤研究取向。本文还总结了西方文化创伤研究的内容和领域:国家创伤、大屠杀、奴隶制与非裔美国人的种族认同、社会变迁导致的文化创伤、生命故事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用张新军的可能世界叙事学理论模型,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叙事特征。《宠儿》以真实故事为基础,是对现实世界(玛格丽特弑女事件)之外的可能世界(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女主人公相关人物和奴隶制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创伤)的描绘。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叙事方法设置了一系列谜团,为读者解开了故事谜团,同时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别具匠心的人称使用和情节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作者娴熟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讲述了奴隶制的历史创伤给黑人女性生活带来的隐痛。小说借用哥特式的写作手法,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于黑人女性来说,要想克服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并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必须坦然面对本民族的历史及自己的过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4.
<宠儿>是莫里森最受关注和争议的小说.宠儿在小说中是一个身份模糊的人物,其经历穿越时空,其身份具多种可能性于一体,具有形与无形、具体与抽象于一体.小说作者通过对宠儿及相关人物的描写和故事的讲述,向读者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了美国黑人的苦难历史,有力地抨击了奴隶制的罪恶.  相似文献   

5.
黑人也是人,但却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得他们有了特定的称谓:奴隶.生活在奴隶制下的黑人,身心都饱受摧残,变得失去自我.赛丝,一个在白人机制欺压下存活的女黑奴,虽然她得以从奴隶制下的畸形黑暗生活中逃脱出来,但却始终没能逃脱出那种制度带给她的创伤以及精神上的折磨.她对宠儿的爱是深厚的,但却也是畸形的,带有愧疚心理的爱,一种令她无法走出自我的爱,令她堕落的爱.  相似文献   

6.
王坦 《科技信息》2012,(32):I0083-I0083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它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双重迫害下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巨大伤痛。本文对小说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从而可以得出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7.
《宠儿》以对民族历史的重新把握,对民族记忆进行重新召唤,重塑美国黑人被奴隶制破坏了的自我意识、民族意识。小说中祖孙三代人的自我意识构成一条从觉醒到复归再到重塑逐步完善的历程;而整个黑人民族意识也从扭曲到自觉、成熟。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这是使黑人真正走出奴隶制的阴影,成为真正的自由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宠儿》是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一经问世,立即轰动美国文坛,受到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作品主要讲述发生在蓝石路124号房子里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渐渐展开,这个房子的寓意越来越突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建筑物,而是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性存在,即这栋房子其实是塞丝内心世界的象征。通过对这个房子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塞丝的内心世界,更加透彻地理解了塞丝的母爱,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着重塑造了塞丝和宠儿两个人物形象.作品的情节和涉及的其他人物形象大都是围绕这两个人物间的关系展开的.塞丝和宠儿互为主体,共同建构并结构着对方的主体性.因此,二者的主体闯性是贯穿小说<宠儿>的一条主线.丹芙和宠儿、保罗·D和宠儿二组主体间性是小说的一条辅线.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交通意外及自然灾害频发,创伤发病率高居不下,高致残率及致死率带来的医疗资源消耗,社会、家庭经济负担等特点使之成为全球亟需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我国创伤外科学发展及创伤中心建设,创伤救治能力取得显著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间仍有差距。如创伤中心建设中缺乏区域性完整体系;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缺乏多学科联合;创伤中心医师能力建设;对重度创伤及大规模创伤事件的紧急救治等。本文就创伤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及机遇进行探讨,为推进创伤中心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生存欲与毁灭欲相伴,文明史也是暴力史,爱与暴力一直是文学舞台上的热门话题。黑人文学中的爱与暴力水火不容却形影不离,沃克的《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人生》从施害者角度阐述了男权暴力统治造成了施害者病态的关爱,莫里森的《宠儿》从受害者角度阐释了暴力创伤导致了受害者对爱的自我剥夺,胡克斯则提出了爱的伦理以作为疗愈策略,她的疗愈修辞对黑人文学既有继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12.
莫里森的<宠儿>展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侧面,每一个主要人物都以自己的方式压抑对过去历史的记忆.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生活在奴隶制下的黑人所遭受的身心摧残.塞丝作为癔症患者的一个主要人物,对其癔症根源、症状以及愈合的分析,有助于了解美国奴隶制下黑人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莫里森所提出的只有直面历史事实,才能走出历史的阴影.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对暴力以及社区的鸟托邦式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在奴隶制下,母亲是奴隶,是被人拥有的物品。女性主义的叙事手法使读者理解了塞丝为争取解放、自由而作的斗争。斗争的胜利要靠建立一个更广大的社区。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使用了多角度叙事、碎片叙事模式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叙事风格。通过分析小说中多角度叙事、碎片叙事模式、"重现回忆"(re-memory),控诉奴隶制对美国黑人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和扭曲,揭示美国黑人昔日的悲惨境遇,呼唤黑人共同关注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从问世到现在,这部小说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小说的历史资料来源、小说写作时的社会背景,可揭露黑人奴隶历史的真相,实现对美国奴隶制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宠儿》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被西方评论界誉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经典小说。作者利用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成功地将虚幻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由此,不仅颠覆和改写了西方权威的有关奴隶制叙述话语,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表现出了黑人文化反压抑求认同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7.
王丽丽 《科技信息》2012,(30):193-193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因日本偷袭珍珠港掀起了反日浪潮,以"军事上的需要"(military necessity)为借口,将120多万日裔美国人关进拘留营。日裔美国人在经济、文化、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致命的打击,群体从根本上瓦解了。日裔美国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中融入了这一历史事件,同时结合创伤理论反映了日裔美国人受到的深远影响。"创伤"一词本来指身体的伤口,在1990年初与文学融合,卡鲁斯在她的《沉默的经验》中将"创伤"定义为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本文主要研究《不-不仔》中的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旨在通过研究两种创伤在小说中的体现,应对方式及治愈,把《不-不仔》的创伤研究进一步深化,同时把创伤理论在文学中分析所起到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进而为国内学术界对日裔美国文学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陈丹  韩松 《科技信息》2011,(22):I0162-I0162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一位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一部主要以种族为创作题材的作品,被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本文尝试分析作品中体现出的莫里森对寻求黑人在现代美国解放之路这一问题的想法,即黑人要正视奴隶制那段历史;与白人团结合作;黑人社区互相帮助。  相似文献   

19.
叙事心理学中叙事心理治疗对心理创伤受害者具有多方面的治疗意义.从叙事心理治疗在外化问题方面所起的作用,探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创作目的:让黑人在叙说创伤中建构自我.  相似文献   

20.
心理创伤与艺术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依次分析阐述了心理创伤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及其影响艺术作品价值的论点。同时,以中西方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因心理创伤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中西方艺术作品风格,从而得出了心理创伤影响决定艺术创作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