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民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发端是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姜姬部落联盟。炎黄二帝开辟了以中原为主的共同地域,创造了以粟作农业为主的共同经济生活,开启了以英雄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共同心理素质,数千年来被尊奉为“华夏始祖”。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民族形成中传统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等标准赋予了新的内容。渤海族形成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渤海族成为唐朝时期中国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元",它与唐王朝其他民族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形成了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现在我国的“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共同语,如英国、美国、南非、澳洲、新西兰等国用英语,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乌拉圭、智利、秘鲁等国用西班牙语,以及中国的汉语、苏联的俄语、柬埔寨的高棉语、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语等。共同语是民族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国家推广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全国通用语言,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赖以联系情感的纽带、交流沟通的桥梁。它不仅文化底蕴厚重,审美特征迷人,而且实用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5.
每个民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统和特点。文学的民族特点,是民族特点在创作中的表观。民族是由“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表现在民族文化共同特点中的共同心理状态”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对形成文学的民族特点有密切关系。生活的土壤不同,必然开出不同的艺术之花。斯大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科技信息服务“三农”建议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大国。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关键是依靠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历史的事实早已证明,只有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只有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获得鼎盛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7.
审美人类学的重心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研究不同民族的“美学”现象 ,它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前提是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民族审美现象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来研究人类美学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审美人类学以对传统美学研究的反思为出发点 ,是生活世界的美学 ,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研究 ,它有助于把西方传统的美学研究从形而上学转变为一种确切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杜会萍 《科技资讯》2011,(7):142-142
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论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适用性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出现的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构建其发展框架,并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11.
<正>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既有共同的地方,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综合了各种社会意识,具有多功能的性质,它总是独特地伴随着人民生活,形象地追述着每个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演变,成为每个民族的“百科全书”,“各种信仰、家庭与民族历史的储存处。”①民族的真实生活、真实历史、人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若不从民间文学中去探寻,是无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无论大小,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使用着同一语言,具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上继承下来的民族传统,养成了一种共同的心理素质,因而形成各民族独特的风貌。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描写不同民族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应描绘出不同的民族独特风貌,显示出民族的特点来。文学艺术具有民族特点,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古今中外优秀的民族文学艺术作品,无一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水平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它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机械化、科学化和社会化以及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创造一个优质、高...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特点。入居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氏、羌诸民族分别为具有较高生产方式的汉民族所同化与之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山越、诸蛮族也与汉民族互为融合。从而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关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民族融合,史家论著甚丰,故此,笔者拟就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融合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语言单凭自己内部的发展是不够的,它还得随时吸收外来语以丰富本族语。正是这样,对汉民族来说,外来语的汉化(本土化)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该走、必走的一步。本文拟在论述外来语的汉化规律和特点的同时,探讨外来语国际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清代晋北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在传统农业社会体制下,以农为本政策必然使晋北的农业有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相应的农业发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要有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那么清代晋北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如何,有何特点,它与当地的环境关系如何?文章从这几个方面对清代晋北的水利建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主流,中国顺利入世、更加贴近世界的今天,信息和流通将成为经济建设中更为关键的因素。凉山州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信息农业是凉山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前进的精神火把.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创新、发展和丰富民族精神,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共同财富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张凌云 《华东科技》2004,(10):10-13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时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把人类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实力、生活质量、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无不系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20.
<正>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S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对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