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岷江上游是典型的以干旱河谷为基带的山地生态系统,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本文选取岷江上游的理县熊耳山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为研究区,研究其上的植被退化特征,并以此次本底调查资料为基础,探索研究区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一些措施,以期能为完善交错带生态演替过程理论和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恢复及复合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喀斯特山地生境特点和原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提出 了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阐述人工植被恢复的主要模式,包括陡坡地人工植被恢复、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及林农复合经营恢复等;探讨了人工植被恢复可采用的造林与营林关键技术及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对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科技支撑、管理与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当前喀斯特区植被恢复的目标,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生态修复为主,而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和演替规律是其重要基础。采用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高等、速度快,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林林自然恢复40-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但要达到功能完全恢复则需时很长。以树种选择、小生境人工改造和利用为主的人工恢复技术,以结构调整、系统管理、抚育为主要措施的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技术,可提高退化植被恢复潜力和速度。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 ,根据生态环境的差异性 ,将长江上游森林生态脆弱带划为 3种类型 :道孚类型、翁达类型、炉霍类型。通过论述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质量退化的现状 ,说明保护、发展这一地段的森林资源对于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并对目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黔中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长期以来,由于樵采、放牧、生产用火等人为干扰强度大,喀斯特山地的植被多次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石漠化,立地生境恶化,造林困难地段的面积逐渐增加;表现出岩石裸露率高,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溶量小,抗外界干扰保持系统稳定的阈值较低,受破坏后自我修复能力差,植被自然恢复极端困难等特点。喀斯特山地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岩溶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以黔中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为对象,在研究和分析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退化的成因和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筛选适于喀斯特山地的造林树种,提出了森林植被恢复、保护的技术措施,以期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绿洲外围地区是绿洲与荒漠相互转化活动程度最剧烈、表现最突出的地区,而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景观状况的重要指标。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外围的荒漠植被正面临着农业开发和石油开采的双重影响,其荒漠植物群落总体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对外界扰动的承受力差,属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生态系统。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在充分了解该区域植被生境现状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其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河岸植被对保护种质资源、稳定河岸、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提供人类活动场所均有重要的潜在和现实价值。研究认为河道断流,自然环境的脆弱,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直接和间接破坏导致干旱区河岸植被退化。进行植被重建、应急输水、自然恢复过程中减少人类干扰是恢复退化植被的主要方法。本文以生态学和水文学为基本理论框架,利用3S技术和评价模型,研究纵向、横向、垂直与时间4维的大尺度河岸植被稳定与河岸生态系统稳定及关系,提出退化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8.
王了德 《甘肃科技》2012,28(3):152-153,59
由于舟曲县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人为破坏严重,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是“5·12”地震和“8·8”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地形破碎、植被不连续,严重影响造林成本.为了迅速恢复该区域的森林植被,在对当地立地条件分析和乡土树种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的造林试验,总结出了适宜于该区的造林技术和方法.通过应用不同的整地方式、造林季节、方法和新技术保水剂、地膜覆盖、ABT生根粉试验,可很好地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在对文山州岩溶山区退化植被进行调查和研究后发现:乔木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土壤种子库中的灌木种子量、无性繁殖体充足,而灌木丛、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灌木种子、无性繁殖体数量都不足,特别是草地更是稀少。岩溶山区植被遭受破坏或退化,是其生态失衡及呈现“石漠化”的根本原因。恢复岩溶山区的生态平衡,治理“石漠化”,其根本措施是退化植被的恢复。岩溶山地退化植被的恢复应考虑不同类型退化植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乔木次生林以抚育间伐为主,灌丛林、草地采取人工补植补播当地物种的种苗并配以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建武 《甘肃科技》2007,23(7):10-13,26
从榆中县的自然状况调查入手,分析了制约榆中县森林生态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应开展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适应性、困难立地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配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植被恢复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阐述了在退耕还林区不同试验点开展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强调了适宜树种筛选、整地方式选择、保水剂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对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贵州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的数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不同演替阶段30个群落样地的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灌木林阶段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高于乔木林阶段,前者均匀度也稍高于后者,而乔木林阶段生态优势度有所增加;(2)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种,通常为1~2种;(3)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的生物量随自然恢复演替的进程不断增大,群落生物量构成也随自然恢复演替的进程而发生变化,灌木林的草本层和灌木层平均生物量都远高于乔木林的相应值,分别是乔木林的5.4倍和3.5倍;(4)群落的连续带指数分析反映了不同群落类型在群落演替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森林重建对退化红壤结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西省泰和县严重退化红壤为研究对象。于1991年采取不同模式重建森林,2001年调查7种不同重建模式的土壤团聚结构及孔隙状况指标,研究森林重建对退化红壤土壤结构特性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对0~40cm土层内团聚结构产生显著影响,阔叶纯林模式的土壤团聚结构优于针阔混交林模式,并且都优于针叶纯林模式;(2)重建森林对土壤孔隙状况也有一定影响,孔隙状况最好的是枫香与湿地松行间混交林地,最差的是湿地松纯林林地;(3)对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土壤结构稳定性(0~40cm)的综合评价,优劣顺序为:木荷纯林模式>枫香纯林>马尾松×枫香株间混交模式>湿地松×枫香行间混交模式>中等栽植密度晚松纯林模式>湿地松纯林模式>高栽植密度晚松纯林模式。因而可以得出,对于严重退化红壤,在10a内能改善土壤结构的优良森林重建模式是阔叶纯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库区消落带的特点和生态恢复的目标,以恢复生态学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为指导,对隔河岩库区消落带进行了生态恢复,实践结果表明示范地的生态恢复模式能够恢复隔河岩库区消落带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为日后三峡库区其他相关消落带的生态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林火是破坏森林生态的重大因素。西昌市云南松林区每年会形成约200~500hm2的火烧迹地。多发生于干旱春季和秋冬季,由于法规缺失和管理不到位,造成迹地生态修复滞后甚至成为盲区,成荒芜弃置状态,使得林业有害生物侵入为害,严重破坏森林生态平衡,降低森林质量。本文通过对西昌市林火迹地成因和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生态修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岩溶地区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丛(HL)、灌丛(SL)、灌乔林(SAF)、次顶极乔林(SCAF)和顶极乔林(CAF)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关联分析,探究森林恢复能否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的恢复,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  相似文献   

17.
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程度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择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生物量、群落高度、与顶极群落的相似系数、显度和盖度等为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对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演替的进展,群落盖度的恢复最快,其次为群落种类组成,群落高度的恢复程度居中,群落显度、生物量的恢复较缓慢。  相似文献   

18.
山西五鹿山森林群落分类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方法对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调查,设置60个样地256个森林样方,运用TWINSPAN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对该区森林群落进行分类,并采用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对五鹿山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WINSPAN将保护区的森林群落划分为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白皮松林、辽东栎林等15个群落类型.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D、H'和J在描述群落性质时不具有严格的一致性,但都较好地反映了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在物种组成方面的差异.同时,分析群落多样性与植物生长型的关系得出,森林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区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天然更新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别对不同年度进行择代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进行群落学调查,分析择伐后28年恢复期间高度小于3m的幼苗幼树的天然更新过程及特点。结果表明,恢复初期更新幼苗幼树的树种出现比率较低,随着次生林恢复时间的增加,更新幼苗幼树的树种出现比率超过75%,且15年后变化相对较小;次生林内更新幼苗幼树的分布密度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恢复15年时分布密度达7500株/hm^2,此后分布密度的变化相对较小;在次生林内幼苗幼树主要是集中分布在距最近立木1.5~3.5m的范围内,随着次生林恢复时间的增加,幼树的分布范围相对靠近立木,幼苗的分布范围则相对远离立木。  相似文献   

20.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的昆虫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样带调查法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鹤庆段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昆虫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采获昆虫标本4648号,计115种。其中同翅目昆虫占71.3%,膜翅目、半翅目和直翅目昆虫分别占10.1%,6.8%和4.2%,其余11目合计占7.6%。(2)天然次生林区优势度指数最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退耕还林地优势度指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封山育林区和天然次生林区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其他样地。各样地之间昆虫群落相似性水平较低,优势种及常见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3)数量较大的害虫种类有蚜虫、蚧虫、云南蝗和鼻盾蝽等。(4)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在恢复中昆虫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退化程度较轻的天然次生林中昆虫多样性明显高于其他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退化毕杰系壬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