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张东荪以其宽广的视域、深厚的关怀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成就。具体包括:中西哲学比较是深切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从而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必要前提;从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提出"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思想,为中西哲学比较之可能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观照中西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中西哲学的根本特点或精神;所有这一切都与作为承担中西哲学比较之主体的哲学家的生命状态的展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以"生命"为中心,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关注的是"自然",以知识为中心,重客体性。佛教天台宗之"一心开二门"的思想可为中西哲学的会通理论上提供一个整体架构。真如门就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智思界,生灭门则相当于感触界。在现象界方面,中国哲学须开出知识论;在智思界领域,西方哲学须开出以智的直觉之呈现来通透二界隔阂的无执的存有论。总之,中西哲学会通达到的理想哲学状态即以良知之一心(以智的直觉的形式)开出感触界与智思界之二门的哲学形态,也即是儒家哲学之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圆教。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文化思想经历了否定中国文化,"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和精华进行批判和倡导并重以及提倡"中西融合"三个发展阶段,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他的文化思想体现了从文化普遍主义发展到文化相对主义并最后超越这二者的文化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学界许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中国美学等的探讨,都是建立在中西对立这样一个理论预设上的。所谓中西对立,意味着三个东西:1.中西比较是比较研究的主流,甚或全部;2.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性质必然相反;3.中国的、甚至世界的出路就在于中西融合创新。中西对立这样的思维框架只是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并不能作为不可质询的理论前提。现在,正是我们要对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哲学形而上学由现象世界的考察而导向关于存在之终极实在性的思考.所谓现象的"真实性"问题实质上原于事物存在与时间关系的追索.事物总是在时间中呈现出流变性,因而流变性本身便被视为存在的现象,由此而导向关于永恒不变的实在性或真理本身的思考.对柏拉图哲学关于世界的二重区分及其消解的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并以此为基点而论述了中国哲学形而上学之建构的特点.以"道"为元概念的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在建构上不存在二重世界的区分与对立;中西关于"永恒"概念的理解存在着重大差异.关于这种差异的形成及其对中西民众之文化与生活理念的影响,亦作了简要考察.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背景中研究中国哲学,其核心问题是西方哲学家为什么要关心中国哲学,或者能够从中国哲学中学到什么东西。因此从事这种研究的学者所要做的就不能是简单地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指出各自的优劣,而应该首先对西方哲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及其代表性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在这些问题上是否有比西方哲学更好的观点。由于这种研究属于比较研究,在转向这种研究方法之前首先要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应该是文化的复兴,其中哲学会扮演重要角色。陈来先生以其对中西哲学系统深入的了解,立足中国当下实践,建构了"仁学本体论",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传承,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未来发展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8.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它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一部分.中西哲学,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不重实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讲求实证和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中西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文章试图通过对中西哲学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探求整合中西哲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情感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五四”以后 ,随着中西哲学文化的冲突与对话 ,情感问题以新的形式突显出来 ,在“科玄论战”中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此后 ,哲学家们用西方的理性主义方法解释中国哲学 ,但情感问题也有论及。有必要对上述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一对新的哲学概念:"世界"和"大地",其对艺术作品之构成的追问及"大地""世界"概念对艺术作品之审美要求与《文心雕龙·隐秀》中的"隐秀"思想相契合,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体现出人类对艺术审美的共通追求。由此比较尝试探寻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中西文论的对话之路。  相似文献   

11.
体验哲学是一种全新的非客观主义哲学思潮,它强调身体经验对认知加工和语言表达的基础作用。文章以体验哲学为视角来研究英汉金钱词汇中的隐喻现象,比较并分析了英汉金钱词汇隐喻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法学研究方法与视角存在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哲学与法学理论基础、主体意识、问题意识与理论模型构建三方面。通过对上述三方面不同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法学研究中存在的理论基础、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缺失的现状,并能对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对汉英双及物构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汉英双及物构式在原形特征、给予物引申方式以及双宾动词数量的有限性上有一些共通之处,但同时也在构式意义、客体转移方向、能够能人双及物构式的动词对等等方面存在差异。据此,从体验哲学和概念化角度探讨了造成汉英双及物构式共性和差异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其特色和比较优势方面。繁荣发展民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特色发展和创新之路,是新形势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连民族学院特色学科建设为例,阐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牵动,构建民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支撑体系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自然哲学双峰:朱熹与柏拉图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与柏拉图分别为中国哲学史与西方哲学史“奥林柏斯山上的宙斯”,虽则两人生活的年代和历史背景相距甚远,但他们的思想见解、概念范畴、哲学命题、著述形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文章侧重从自然哲学的本体论,宇宙发生论,认识论与辩证法等四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陷入一元与多元的矛盾与对立困境的21世纪人类文化,也令比较文学进退维谷。究其根源,莫不在于强调矛盾与对立的西方哲学一元暨中心主义。而要突破这种困境,则只有外求于强调多元共存,相反相成的中国传统哲学一元暨多元主义。这也正是一种属于比较大学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用“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模式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结论有明显的平面化倾向。而在“文化阐释”的视角中可以发现,王国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各自的相关“因子”构建了自己的体验和解读,王国维照搬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得出是重视文字文本、轻视文化文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数字不仅是表示数量的词语,它也承载者丰富而玄妙的文化内涵,在中西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在中西文化中产生了相似或相异的象征和联想意义。为此,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1,3,7,9),归纳其在中西文化中的丰富涵义,并从跨文化的角度,从神话迷信、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地域环境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探讨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根源,以期对中西文化研究、语言学习及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