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传统BP神经网络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小点、计算量大的不足,提出一种结合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并应用在一个误用入侵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新系统结合了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两者的优势,快速检测新型入侵,降低误警率和漏警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BP网络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小点、计算量大的缺点,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结合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结合了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两者优势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3.
与广泛使用的BP网络模型相比,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具有训练时间短且不易收敛到局部最小的优点.将3种径向基神经网络应用到入侵检测中,用于入侵模式识别的分类和预测,从而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率并降低误报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优化BP算法的无线局域网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BP神经网络算法存在的平坦曲面和局部极小点问题,提出了极小点跃迁遍历BP算法,以取得更好的收敛效果.将改进的BP算法应用于无线局域网入侵检测系统.实验表明,改进的算法提高了入侵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BP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中,BP神经网络模型存在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慢、初始值随机性较大等缺点,本文提出改进天牛群算法(Beetle Swarm Optimization,BSO)用于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与阈值,并采用可变的感知因子及导向性的学习策略,以增强算法跳出局部最优的能力,提升算法全局寻优能力。利用天牛群算法群体智能的特点,提高BP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并将天牛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入侵检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显著提高模型的收敛速率和对入侵数据的检测率,降低误报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用BP神经网络进行入侵检测时权值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法与BP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基于蚁群算法构建解特点,正反馈自催化机制和分布式计算机制和BP网络局部精确搜索的特性,将蚁群算法和BP算法有机结合,利用蚁群算法优化BP网络,并对蚁群算法进行改进。通过KDD99CUP数据集分别对基于不同算法集合的BP神经网络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收敛速度快,迭代次数较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粗糙集的自适应入侵检测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率,降低错检率,在分析现有入侵检测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粗糙集的入侵检测算法,将粗糙集算法和入侵检测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的安全检测.对收集到的入侵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离散化,属性约简,并依据生成的检测规则来分析入侵数据.实验结果表明: 与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入侵检测算法比较,该算法的检测率提高10%左右,能很好地为信息系统提供入侵检测服务.  相似文献   

8.
针对普通BP神经网络算法学习收敛速度慢、易造成局部极小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BP神经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其采用拟牛顿的方法进行学习,即对目标矩阵求二阶导数.运用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速度,消除局部极小.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BP神经网络入侵检测方法收敛速度快,比标准的BP入侵检测方法误检率低,能够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更加有效地检测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BP算法收敛速度慢且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Cauchy鲁棒误差估计标准方法的改进BP算法.传统BP算法之所以收敛速度慢及容易陷入局部极小,主要原因在于采用的误差估计标准过度重视了样本的异常值,而Cauchy鲁棒统计误差估计能够减少样本异常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初始权值和阈值的依赖性,进而提高算法训练样本的速度和入侵检测的精度.将改进后的BP算法用于入侵检测中以解决入侵检测系统要求较高的实时性难题.仿真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并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相结合用于入侵检测,它既克服了BP传统神经网络的权值确定难度较大、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小等缺陷,也通过BP神经网络的梯度信息弥补了单独使用蚁群算法所面临的不足.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步骤简化,速度及测试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网络入侵防范方法如防火墙、数据加密等已经很难保证系统和网络资源的安全。为此,本文设计了基于改进禁忌算法和神经网络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首先建立三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实现入侵检测。然后通过BP反向传播算法获取网络的权值和阀值等参数,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双禁忌表的改进禁忌优化算法,采用此改进的禁忌优化算法对BP算法优化得到的权值和阀值进行进一步寻优。最后,将禁忌算法优化后的神经网络用于网络入侵检测。仿真实验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网络入侵检测,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高的检测率,是一种适合网络入侵检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个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RBF网络入侵检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异常入侵检测中存在的误报率高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RBF网络入侵检测模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建立聚簇规则集,用改进的遗传算法优化RBF网络,用已训练好的RBF网络对与聚簇规则集中不匹配的可疑行为进行检测,并能识别出具体的入侵类型。实验表明,文中提出的模型采用改进遗传算法的RBF神经网络,较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检测技术有更好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Snort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入侵的检测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改进的Snort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优点,采用改进的Apriori算法,在Snort原系统基础上增加一个数据异常检测模块,改进了Snort存在的缺点,提高了检测率.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和实际网络环境应用分析,得出该系统比原Snort系统具有更高的检测性能,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入侵检测系统的不足,研究了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程序异常检测方法,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利用多层前馈网络的预测功能和异常区域判定方法检测系统异常的算法.详细讨论了算法的基本原理、数学基础、设计和实现方法.通过实验,分析算法的优缺点,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主机系统执行迹的异常检测系统可以检测类似U2R和R2L这两类攻击。由于攻击数据难以获取,往往只能得到正常的系统调用执行迹数据。该文设计了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的单类分类器的异常检测模型,只利用正常数据建立分类器,所有偏离正常模式的活动都被认为是入侵。通过对主机系统执行迹数据集的测试,试验获得了对异常样本接近100%的检测率,而误报警率为4.9%。该文将单类分类器作为抗体检测器,运用人工免疫学原理建立了分布式的异常检测框架,使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分布式、自组织和高效的特性,为建立分布式的入侵检测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入侵检测作为一种动态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采用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遗传神经网络应用于入侵检测系统中,解决了传统的BP算法的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小点的问题。研究表明,该方法效果良好,学习速度快,分类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组合的网络入侵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网络入侵检测的检测效果,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组合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网络入侵的特征集进行快速选取,为后续特征提取打下基础;对传统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的节点选择策略和信息素更新策略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提高对最优特征的选择效果,采用改进的蚁群算法对特征进一步选择;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统计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各类网络入侵的检测分类器.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新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综合GA和改进蚁群算法的优势,能够获得更好的入侵特征,从检测正确率、误报率和漏报率3个方面综合比较,新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具有更好的网络入侵检测效果,且提高了检测速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网络入侵检测中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只能根据经验公式确定隐层神经元个数的问题, 提出一种利用统计学中最小信息准则计算最优的网络结构, 并推导出网络结构的评价公式.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经过结构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对于网络入侵检测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平均分类准确率达到90%以上, 算法的整体性能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19.
入侵检测系统匹配算法是影响检测效率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和检测效率,对Snort系统采用的BM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IBM算法.该算法以两个字符为单位计算右移量,增大了文本串的滑动距离,有效地减少了匹配次数;将IBM算法应用于Snort,并在Windows平台下实现了基于改进算法的Snort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检测各种攻击,与原系统相比检测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