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建立灰色模型对交通流量进行短期预测,从而提前知道道路的交通状况,最终起到交通诱导。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实时短期负荷预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设计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系统,利用广州电网的负荷数据进行仿真,分别作出提前1小时和未来24小时的整点负荷预测,获得了比较满意的预测精度,显示出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良好前景。由于建立小时模型,改进了训练样本集的选取办法及采用高效率的LM训练算法,使ANN的训练速度大大加快,形成可以实时训练和预测的ANN-STLF系统。 相似文献
3.
一个区域气候-化学耦合模式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 2和对流层大气化学模式TACM相耦合 ,建立了一个区域气候 -化学模式系统 (RegCCMS) ,主要用于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时空分布、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研究 .利用 2 0 0 0年 7月NCEP再分析资料和RegCCMS模拟了东亚地区夏季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空间分布 ,估计了相应的辐射强迫以及对近地面气温变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我国夏季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的月均最大地面浓度分别为 1 2 5× 1 0 - 9和 8μg/m3.对流层臭氧的平均辐射强迫为 0 .3 9W /m2 ,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直接辐射强迫为 - 0 .92W /m2 ,两者皆在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出现极值中心 .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间接辐射强迫为 - 0 .2W /m2 ,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相对较强 .在局部地区 ,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高于IPCC( 2 0 0 1 )报导值 .总体而言 ,对流层臭氧可能导致的增暖效应明显弱于硫酸盐气溶胶的冷却效应 ,因此 ,净辐射强迫为负值 ,两者的综合效应造成近地面平均气温下降 - 0 .2℃ .西南地区降温较为明显 ,最大幅度达到 - 0 .5 7℃ . 相似文献
4.
5.
6.
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分析电力系统.采用聚类方法对用电区域进行子系统划分,并通过改进的神经元网络算法和增加天气因素的预测方法进行短期负荷预测.通过算例和电力系统应用,证实了该算法的可行性,较显著地提高了负荷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现有研究表明,气候要素系统可能存在混沌现象.通过应用混沌理论中的重建相空间技术,可在相空间中揭示出传统方法无法揭示的复杂气候动力特征,为气候预测研究开创一条新途径.现有相空间理论的研究多着重于对混沌系统的识别和应用混沌相空间理论建立不同的模式进行提前预测,这些预测多为对月时间尺度的;对于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和延长预报时效,从而实现对多个月份、季、年等更长时间尺度提前预报的研究还不多见.基于混沌理论的相空间近邻等距模式,对该理论中的提前预报时间T、延迟时间τ和相空间维数d等进行讨论.提出,实际应用中根据提前预报时间T来建立新的时间序列,满足T=τ=sδt,消除了相空间时滞τ的变化对提前预报时间尺度T的影响.应用改进前、后的预报模式,以不同相空间维数d对气温和降水气候要素做提前T=1~15个月的预报试验和检验.结果发现,改进后的模式提高了预报准确率,延长了预报时效. 相似文献
8.
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基础.介绍了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基本方法原理与特点,说明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神经网络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神经网络方案来进行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探讨了负荷模型分类模,对应用于实际的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了具体处理,如数据的归一化问题,网络权值与阈值的初始值选定,训练样本的选择策略等。 相似文献
10.
短期气候预测的预报集成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武汉市 6 月、7 月降水距平百分率 3 种预测模型的11 年独立样本试验资料,进行了预报集成方法的试验研究.通过 4 种方案共 6 种集成方法的试验比较得出:集成预报模式比原预报模式总体误差得到改善,采用不同的集成方法,同一原始模式的权重系数可以不同,并且只有提供好的原预报模式才能得到好的集成模式 相似文献
11.
The defects of present methods of short-term numerical climate predic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four challenging problems are put forward. Considering our under developed computer conditions, we should innovate in the approcuch of numerical climate prediction on the basis of our own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field of short-term numerical climate prediction. It is possibly an effective way to settle the present defects of short-term numerical climate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与作物干旱模式嵌套技术的华北农业干旱监测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和2003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布置相关农学实验,利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Licor-6400测定了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等大量作物生理生态参数,建立了作物干旱模式,并连接区域气候模式相似文献
13.
A coupling procedure of air-sea freshwater exchange in climate system models is reported in this note. The first stage of the procedure is to force OGCM to equilibrium under strong restoring surface condition on salinity, then increase the relaxing coefficient and get another steady state. The second stage is to switch the forcing on salinity from the weak restoring condition to the flux condition, and then finish a long-term spinning-up integration. After finishing these OGCM spinning-up stages, the last stage is to couple the OGCM with an active atmosphere, i.e. AGCM. Verification with the Global-Ocean-Atmosphere-Land-System model developed at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SG) shows that the preferred procedure is successful in including the air-sea freshwater exchange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Land-atmosphere coupling amplifies hot extremes over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limate extremes, such as extreme hot temperatures and heat waves, can have dramatic societ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China has experienced remarkable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changes in hot extremes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changes in the hot extremes over China have not been clearly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land-atmosphere coupling for hot days and heat waves during summer over China using two long-term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simulations with and without interactive soil moistur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nd-atmosphere coupling mainly amplifies hot extremes over China. In particular, significant amplifying effects appear over most of 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China. Over these areas, land-atmosphere coupling generally accounts for 30%-70% of the numbers of hot days and heat waves.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hot extremes over China. 相似文献
15.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因此对GDP的预测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由于影响GDP的因素有很多,而且这些因素间又常常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准确找出影响GDP的重要因素并进行建模比较困难,而且经济数据常常是自相关非平稳的,因此本文采用ARIMA模型来拟合1991年到2010年的GDP数据并预测GDP.结果表明ARIMA(1,1,1)能较好拟合GDP数据,预测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16.
Climate extremes, such as extreme hot temperatures and heat waves, can have dramatic societ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China has experienced remarkable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changes in hot extremes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changes in the hot extremes over China have not been clearly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land-atmosphere coupling for hot days and heat waves during summer over China using two long-term ... 相似文献
17.
为了检验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51—2000年的夏季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初始值及边界值取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中心(NCAR)的全球再分析资料。每年的模拟积分时段从5月1日开始到9月1日结束,但是每年降水量的分析只使用6—8月的模拟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从全国平均总降水量看,该区域模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比较接近,明显好于NCEP的降水资料,但模拟的降水量空间分布不理想;(2)从降水量距平的空间分布来看,该区域模式对我国的东北夏季降水的模拟结果明显好于全国其他地区,黄河中下游最差;(3)从时间分布上看,该模式模拟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及90年代模拟较好,也比较稳定,70年代及80年代的模拟能力呈大起大落不稳定状态;(4)模式未能模拟出70—80年代我国降水偏少的观测事实,说明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8.
用区域气候模式对1951——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检验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51?2000年的夏季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初始值及边界值取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中心(NCAR)的全球再分析资料。每年的模拟积分时段从5月1日开始到9月1日结束, 但是每年降水量的分析只使用6?8月的模拟结果。主要结论如下: (1) 从全国平均总降水量看,该区域模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比较接近,明显好于NCEP的降水资料,但模拟的降水量空间分布不理想; (2) 从降水量距平的空间分布来看,该区域模式对我国的东北夏季降水的模拟结果明显好于全国其他地区,黄河中下游最差; (3) 从时间分布上看,该模式模拟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及90年代模拟较好,也比较稳定,70年代及80年代的模拟能力呈大起大落不稳定状态; (4) 模式未能模拟出70—80年代我国降水偏少的观测事实,说明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9.
气候嵌套模式的进展及双向嵌套模式对降水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气候模式发展的回顾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在近2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将它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嵌套是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单向嵌套是目前区域气候研究的主要手段,对区域气候的模拟和预测有明显的改进,加深了人们对区域气候变化的认识;双向嵌套能够体现不同尺度大气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的发展方向,尽管实现的难度很大,但模拟的结果明显优于单向嵌套。利用一个双向嵌套模式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它能够成功模拟我国南方的降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