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巴金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共150篇,42万字,大部分是对"四人帮"及现实中的封建流毒的批判,既有悲壮的怀人之作,也有对自己创作生涯的追忆;既有出访海外的深切感受,也有对文艺问题的独到见解。正如巴金所说,他创作《随想录》的目的就是要"酬答友情","卸下自己的精神负担","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是巴金"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朴实,自然,流畅,清新刚健,是《随想录》语言最突出的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  相似文献   

2.
巴金晚年创作的《随想录》,是一部和当下思想文化状况有着极高关联度的作品。《随想录》特定的思想内涵奠定了文本在读者中传播的基础,借助大量印行、多次论争以及多个传播节点获得大众读者、专业读者、当代作家的积极反应,其思想启蒙意义得到了高度释放。巴金《随想录》中影响最大的话题是"讲真话"。对共同的思想文化命运的关心是《随想录》能够继续传播下去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的巴金研究,进入了一个研究视野更开阔、研究意向更加多元的新阶段。21世纪对巴金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个持续不衰的话题;有关巴金的研究大部分成果集中于他的《家》、《寒夜》、《憩园》等作品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家》、《寒夜》等小说引发的对巴金家族小说的关注是研究的新热点;对巴金散文创作尤其是《随想录》的关注依旧是巴金散文研究的重点;新世纪的巴金研究对创作主体的思想、人格结构、内涵及其意识、道德观、文艺观的方面投入不少关注;还有不少研究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巴金作品,所取得的成果颇有深意。但巴金研究在新世纪也存在着薄弱点。  相似文献   

4.
《随想录》是一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大书,作者巴金在书中深刻地解剖自己,解剖历史,为民族找出通向未来的道路;巴金的回忆是痛苦的,却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从而鼓舞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比较研究,指出:鲁迅和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他们自觉地肩负着“解剖社会”和“解剖自我”的双重使命,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改造国民灵魂、探索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根柢及知识分子自我超越之路,构成他们创作的主旋律——巴金是继鲁迅之后的最伟大最深刻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文学探索始终是沿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奋进的,代表了当代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最痛苦的是魂”——《随想录》是第二次理性觉醒中的《野草》,具有弘扬人的主体自由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具有现代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激流三部曲》和《寒夜》的重点在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解剖社会”为主,而《随想录》则以反对现代造神运动中的封建专制主义为重点,以“解剖自己”为主,并通过真诚的自我忏悔来“解剖社会”,用真话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陈丹晨的《巴金全传》充分展示了巴金孜孜不倦探求真理的过程,揭示了巴金纯真、执着、正直、善良的品格,是理解和认识一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重要传记著作.陈丹晨在对《巴金全传》的书写中无意识地显示了自己执着、耿直的个性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他走进了巴金的心灵深处,写出了真实的巴金.透过《巴金全传》,可以看到传记作者陈丹晨与传主巴...  相似文献   

7.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10,(11):66-66
<正>巴金的文学生涯始于异域题材写作,结集于《复仇》短篇小说集。巴金的异域题材写作有一个特点:几乎都以第一人称"我"叙述,而且这些形形色色的"我"是超越种族国家和国际化的。据巴金自述:屠格涅夫是他最崇拜  相似文献   

8.
《烽火》周刊是1937年抗战初期巴金、茅盾等四社同人在上海创办的同人刊物,其后发展成为"商业杂志",曾畅销一时,成为当时的一个传奇。巴金对《烽火》周刊的创刊、发展、发行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文学界、史学界对此关注较少,难免遗憾。我们从"巴金作为发起人、创办人和发行人在《烽火》周刊的诞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巴金坚持抗战思想对《烽火》周刊团结文艺界同仁共同声援抗战刊物理想的影响;巴金刊登在《烽火》周刊上的作品如何践行其办刊理想,丰富其作品内容"等三方面探讨巴金与《烽火》周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巴金的创作而言 ,如果分析《激流三部曲》或者《寒夜》才是理所当然的 ,而我特意选择了《爱情的三部曲》中的《电》 ,这似乎有些不合常规。《电》诞生的时候就生不逢时。出版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在当时的评价中 ,这部小说也是有争议的。《电》的影响无论如何也不能跟《家》相比 ,现在读它的人一定也没有那么多 ,这是一部逐渐要为人们所遗忘的作品。实际上不仅是《电》 ,现在很多人认为巴金已经过时 ,巴金只是讲革命 ,讲反封建 ,等等。我觉得是不对的 ,其实这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今天我们重读巴金的小说 ,会发现他的小说里还包含了很多问题 ,…  相似文献   

10.
认同·模仿·契合·超越──《爱情三部曲》《罗亭》合读金宏宇巴金研究中有许多猜不透的艺术之谜,《爱情三部曲》就是其中之一。早年,巴金曾把这部作品视为他自己最珍爱的作品,但在后来巴金的大量创作回忆录中却对它只字不提。作家的慎独讳莫如深,研究者的冷谈也令人...  相似文献   

11.
食货派的学术研究,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及海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食货派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科发展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食货派的“魏晋封建说”成为中国社会史分期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种学说.他们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化为了现代学术的一部分,被学者频频引用.《食货》半月刊与南京《中央日报·食货周刊》是台湾《食货》月刊复刊的渊源.从食货派绵远的学脉谱系中,食货派学人何兹全和沈任远的学术成就也成为了一道淡雅的风景.食货派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禅宗标榜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维方式渗入到我国古代诗歌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使我国古典诗歌越来越强调"意",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诗歌理论、创作与欣赏方面都体现出一种"重意轻言"的艺术态势。  相似文献   

13.
“鸣凤之死”作为《家》中的经典片断,人物所讲述的故事交叉包容,在各自有限的叙述中,实现总体叙述的无限性,使文本呈现复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快乐王子》是奥斯卡·王尔德第一部童话集中最家喻户晓、最受小朋友主欠迎的童话之一,先后出现了14个汉译本。比较巴金译本以及苏福忠、张敏的译本,苏、张译本比巴金译本更胜一筹的原因在于其充分展示了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  相似文献   

15.
奏记以公府为对象,作为上行文的郑重性略次于奏笺。《文选》“奏记”类唯选阮籍《诣蒋公》一篇,为辞太尉蒋济之征辟而作。李善注引《晋书》以“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论其辞征之由,几成定论。其时司马氏与曹氏集团的斗争尚未表面化,阮籍辞征和对司马集团的政治态度无关,纯属个人服膺老庄处世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投资需求又是在一国资本存量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其推手主要得益于投资需求的拉动,但投资中存在着总量偏高、结构不合理、模式粗放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绩效,就必须合理控制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完善税制改革和实施金融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18.
在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我国体育事业如何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会上,胡锦涛提出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2010年至今“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相关研究成为体育界的热点之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时代性、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在体育体制改革、学校体育开展、竞技体育比赛项目、体育产业规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达到协调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9.
在潘岳、陆机比较批评历史上,王夫之的批评颇具特色。他许以潘岳为“俗”:从创作内容、创作目的、主体诗气、艺术表现形式等俱是如此。他还认为陆机的诗歌创作以与弟陆云“俱入洛”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创作符合王夫之标举的雅的规范,且体现了“晋宋风味”这种诗美,而后期创作与潘岳一样,体现着俗。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潘、陆比较批评乃是早期陆机与潘岳的比较,批评的结果乃是雅、俗之别。如此鸿沟批评在潘、陆比较批评史上为第一次。如此批评也体现着王夫之诗学思想的某些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的《锦瑟》诗历来众说纷纭,这使得该诗的典故意旨还可作进一步的探讨。"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是理解该诗的重要线索。该诗实际上隐含了诗人的三层迷惘:为什么追求美和理想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伤害带来的苦难却生成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吗?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曾经痛苦的往事居然变得"此情可待",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通过对这三层迷惘的剖析,提供了《锦瑟》诗的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