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瓣飘香     
这是一束美丽的鲜花。 上午的语文课上,我对学生们说:“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大束鲜花,是生日那天朋友送的。每次走进办公室,都能闻到一股清香,那是花瓣飘出的香味。那么,我们看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花瓣飘香》所描述的又是什么呢?”接下来孩子们开始了读课文……下课后,沈星对我说:“李老师,那束鲜花能不能拿到教室里呀?”我想:是呀,或许上课能派上用场呢!  相似文献   

2.
不速之客     
郑成伟 《奇闻怪事》2006,(11):25-25
我正教学《月光曲》。刚上课几分钟,我请一个女同学美读课文。突然,伴着一阵“嗡嗡”声,一只一寸多长的黄蜂从窗口飞进了教室。这时,部分学生不安分了,视线追随着黄蜂。一个女生尖叫一声“蜂子!”顿时,教室里沸腾了。望望那小精灵,望望那五十多双好奇的大眼睛,我的心也随他们涌动起来。但我灵机一动,这不正是不期而遇的习作素材吗?于是我大声对同学们说:“请大家静一静!你们好听的读书声,引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分钟时间观察,待一会儿写一个作文片段,看看谁是语言大师。他的文笔最精彩?”教室又恢复了平静。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着,认真地想着。  相似文献   

3.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在批改作业。门“呀”的一声被推开了,一个女学生轻手轻脚地走到我的身旁,刚叫了一声“赵老师”就放声哭起来。看到她羞愧难过的样子,我安慰她说:“别哭了,改了,还是一个好孩子嘛!”她频频点头说:“赵老师,我一定改正,做一个好孩子。”  相似文献   

4.
五月的一天,上午第二节刚上课,我正在办公室备课。一名女生喊了声“报告”后进来,在小赵(我的徒弟)的办公桌前站了一会儿,然后坐了下来。我当时并未在意。过了一会儿,她还在那。我就问了一句:“这位同学是高二的吗?”她说:“是。”“为什么不上课?”“是老师让来的。”“老师为什么让你到办公室来?”“和老师顶嘴了。”她说着眼泪流了下来。看得出,她觉得自己很委屈。我说:“咱俩能聊一会儿吗?”她点点头,走了过来。原来,她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因为他们班政治作业完成得不好,所以小赵让他们在课堂上重做,而她却在做语文作业。老师问她时,她却气呼呼地说:“我的政治作业做得那么好,你为什么不给优……”  相似文献   

5.
期末复习时,望着孩子们那一张张显得十分紧张的面孔,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此时,我突发奇想:如果让学生自己来出期末的试卷,也许学生不会那么紧张。于是,我大声也说:“同学们,本期的期末考试我们来一次改革,试卷由同学们来命题。”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老师,你真好!”“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啦”……孩子们的那种高兴劲真是无法形容。  相似文献   

6.
一天,我给101班的孩子们教唱歌曲《牧童》,由于歌曲旋律简单,小朋友很快就学会了,并能背唱歌曲。剩下的10分钟,按我原来的计划是律动,并进行歌表演。可当我们正要开始这一环节的时候,有个小朋友突然走了上来,我看了他一下问:“你干嘛呢?有事吗?”“老师,现在还有牧童吗?”他很天真地问道,可他的话几乎全班都能听见.我愣了一下,但其他的小朋友都抢着回答他,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于是我让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下来了,夸他爱动脑筋,叫小朋友应该向他学习.接着,我又微笑着说:“现在我们国家贫困地区也有很多希望小学,更多的小朋友也像你们一样有书读了,  相似文献   

7.
小山是一个并不聪明的学生,甚至每一次考试后,他的分数多数都在不合格之列。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礼仪展风采》一框时,我给学生讲述我在其他学校的见闻。我说到有的学校在老师宣布下课时不仅整齐地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而且还整齐地给老师敬礼。我们学校的礼仪只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下课时要起立说“谢谢老师”。那一节课下课时,有好多学生都自觉地敬了礼。我再一次环视教室,然后才回礼离开。  相似文献   

8.
胡虹 《奇闻怪事》2007,(11):30-31
当我兴冲冲地步人教室,听到前排的学生在自言自语地说“听历史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时,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努力打造的“流”的课堂(即:交流的课堂),终于得到了学生的认可。那么,我是如何让课堂“流”起来,使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呢?下面结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学片断谈谈我的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了一堂课《整理复习分数除法》,其中有一个环节教师的处理让我眼前一亮,感触颇多。前一个环节,教师领着学生已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师:对于以上知识你还有困惑吗? 师:对于以上知识你还有困惑吗?生1:我想问,化简比有什么窍门吗?师:你们觉得化简比有什么窍门吗?  相似文献   

10.
科代表又来邀请我参加他们班上的家长会,我礼貌地答应了,反正是应付形式,、做做样子。因为每次家长会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老样子,没起多大作用,我也就对开家长会没抱多大希望。晚上六点一刻,我就来到办公室,想想该给家长说些什么呢?拟了十几条要求,这“不准”,那“必须”,看过之后感觉都还是老套话,也不知说了多少遍了的,怎么办呢?我漫不经心地翻看着办公桌上学生刚交上来的作业,是学习了著名文学家冰心的诗歌《纸船》(寄母亲)之后我布置给学生的一篇小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这首诗歌,借助某一具体实体来表达对母亲或父亲的感激、爱戴之情。看着那一首首稚嫩但充满芳香的小诗,犹如一泓清泉滋润我这既是老师又是母亲的心田,我被他们的那份真情所感动。瞬间我知道我家长会该说什么了,把我列好的那十几条“不准”“必须”扔进了垃圾桶。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用什么方式沟通呢?下面我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2.
张基益 《科技信息》2012,(32):27-27
一、研究缘由 在偶然的一次见习时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不举手,但一直在认真听讲,表现的既不积极也不消极,中规中矩,老师也很少提问他们。我感到很奇怪,在我的印象中小学生挺爱发言的,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带着这种疑问,我与其中的一个小女孩进行了交谈,我问道:“你为什么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呢?”/卜女孩(小孩是三年级)怯生生的说:“我以前也举手,但老师从来没有提问过我,后来也就不想举了,反正老师也不会提问我。”听了以后,感到很心酸,三年了,竟然有的学生没有被提问过一次,一次次的举手期待,一次次的失望,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多么痛苦的事,  相似文献   

13.
王其华 《奇闻怪事》2007,(12):37-38
最近我经常感到困惑,不为别的,而是因为班上的孩子不争气。语文课上,我说:“谁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奈地摇摇头,最后异口同声地说“周月”(周月是我们班的班长,各方面确实表现不错,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这下气得我把书本都摔了:“为什么非得是周月?怎么就不能是你呢?”在庆祝元旦联欢会上,全班合唱《同一首歌》,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满面春风地给别人打招呼,换来的却是一副冷漠的表情甚至是视而不见,你一定很不是滋味:这人怎么这么没礼貌啊,一点也不懂得尊重别人!校园中是否也有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当学生礼貌地主动问候教师的时候,我们的教师表现如何呢?敷衍了事,爱理不理:有的点一下头或“嗯”一声,有的甚至置之不理或匆匆离去,更别提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相似文献   

15.
竺君斐 《奇闻怪事》2006,(6):16-16,13
一、探究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案例:有位老师在教学《年月日》时,让每位学生买了一本《万年历》。教师说:“面对1993年——2004年的年历,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教师的本意是要让学生探究这12年中每月“天数”的变化规律。可是学生并不这么想,既然你问我“最想研究什么”,那么就实话实说:  相似文献   

16.
一天,教室里同学们正在静静地写作业,我也伏案忙着做自己的事情。突然,班中的小帅站了起来,说:“老师,小波给小辉写条,说她喜欢小辉。”这一“晴天霹雳”打破教室原本的沉静,同学们也都不怀好意地笑了起来,有的同学还在私下里嘀咕着什么,我也被这位同学突如其来的“小报告”弄了个措手不及,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小辉,只见他满脸通红,把头压得更低了.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安排了“加和减”。教材是这样出例题的:有一幅植树的情境图。一位男生说:“一班植树43棵。”一位女生说:“二班植树31棵。”白菜老师问:“两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如果让学生看图,对他们说去参加植树活动,学生肯定不感兴趣,因为那只是说说而已。怎么办呢?我只能抛开教材中的情境图了。  相似文献   

18.
一天,苏格拉底带他的学生来到一片杂草地,然后问学生:“如何除掉这些杂草?”有的学生说用镰刀割,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手拔……而苏格拉底却告诉大家,除掉杂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  相似文献   

19.
高娟  唐锡忠 《奇闻怪事》2009,(10):48-48
《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感情,亲其师了,自然就以其积极的态度信其道了。那么如何让学生亲其师呢?我认为让学生亲其师,老师先要亲其生。  相似文献   

20.
老师在讲课前让学生做一个数字游戏。 老师说:“1乘1,乘10次,答案是多少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