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2004—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逐步回归法,筛选出最优的解释变量,建立了识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双对数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通过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就业总弹性以及分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分析,指出辽宁就业弹性整体下降,三次产业吸纳就业存在差异,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第三产业比重与北京、上海存在较大差距,提出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等扩大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文山市2008~2012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文山市GDP进行预测,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文山市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来4年文山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和高校在校生数对文山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利用2 005~2 009年第三产业14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做了相关的回归分析。从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第三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且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不足。因此,国内投资和劳动力的投入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吸引外资则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5.
结合近20年来西安市第三产业就业情况的数据,分析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过程和现状;同时借助就业产值弹性等方法将三次产业之间和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的结构情况与国外及北京、上海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得出了西安市第三产业的就业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测算就业弹性系数入手,分析了安徽省1979-2006年间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的就业弹性与全国一样呈现出下降趋势,安徽省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演进趋于同步。与此同时,本文的经验数据分析也表明,安徽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总量虽然在不断地上升,但是就业增长率却处于下降的趋势,就业弹性系数处于减小的趋势;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处于上升状态,就业弹性系数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平均值远大于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因此,"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就业问题的解决应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第三产业以及加快农业产业化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7.
常华 《科技智囊》2013,(6):14-18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首超制造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政策的推行,特别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服务业的快速推进,服务业税负进一步减轻,我国第三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的周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56859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  相似文献   

8.
用回归模型测算了重庆总体及各分产业的就业弹性值,表明重庆就业弹性从总体来看是明显下降的,三种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为正值.在分析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发展就业弹性高的产业及行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用回归模型测算了重庆总体及各分产业的就业弹性值,表明重庆就业弹性从总体来看是明显下降的,三种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为正值.在分析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发展就业弹性高的产业及行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农村人群的养老问题。近年来农村家庭抚养比提高、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变小、流动人口增加、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发生变迁,以及农民价值观念产生变化。通过实证分析,在有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Eview3.1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检验。探讨农村人群的社区养老意向,并分析养老意向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罗明 《科技资讯》2010,(36):209-210
为了更客观的评价和准备把握内蒙古土右旗的主导产业,本文采用灰色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土右旗第三产业中各行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意在分析和掌握土右旗各行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析产业间的关联效应,确定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结果表明,与土右旗第三产业增加值关联度较大的是传统服务业,建议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其关联度也较大,应该重点扶持,而对于目前关联度较弱的新型服务业,应在今后发展中大力培育,逐渐成长为全旗的主导产业,最终形成以传统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的第三产业格局,以此来推动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文章主要使用计量方法,研究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农业劳动力与农业增加值是反方向变化;2)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力;3)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GDP经济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就业、出口创汇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苏州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8—2018年各类电商交易额年度数据以及作为对比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商品销售额年度数据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经济核算年度数据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电商指标与各个国民经济核算指标都具中等强度耦合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  相似文献   

15.
李冠霖 《广东科技》2002,(11):27-29
一、广州第三产业呈现跳跃式发展态势 到2000年底,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49.4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6.28%(可比价,以下同,除特别注明外)。按当年价计算的增幅为21.95%,远远超过第一产业(1.64%)和第二产业(9.87%)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第三产业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增长速度。2001年广州第三产业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01年底,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452.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5%(当年价),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54.1%,再创历史新高。 广州“十五”规划目标值是:到2005年GDP达到4880亿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及生产税净额变动状况、总产出历史对比及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及从业人员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应全面提升其质量、完善市场体系与政策环境、不断发展状大新兴产业来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提高第三产业中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加大投资规模来创造就业机会等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就业.取得了一定建设性的经验,但整体的效果和进程并不明显。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和三个村微观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面临的宏观约束以及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微观意愿的因素.为推进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但是,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第三产业就业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调整第三产业结构,选择重点发展行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消除体制障碍,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我国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三次人口普查年份为时间尺度,利用流动人口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通过ArcGIS的全局、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近30年来陕西省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流动人口规模扩大,占常住人口比重增长趋势明显;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处于不均衡态势,相对重心逐步向北移动;流动人口分布逐步自相关,空间聚集增强,形成了陕北高-高密度、关中高-低密度和陕南低-低密度三个聚集带;矿产资源开发、三次产业发展和流入地生活条件优越是陕西省流动人口时空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分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2年的断面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各省区的就业结构与人均GDP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我国各省区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为指数递减趋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为对数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为线性增长趋势.各地区人均GDP小于20000元时,第二产业有更大的就业弹性;人均GDP大于20000元时,第三产业则有更大的就业弹性.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人均GDP和就业结构的数值关系,将我国31个省区划分为4大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