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解决西部农村的贫困问题要考虑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生态问题,以保护生态的视角来解决西部农村的贫困问题主要可从健全农业灾害的风险保障体系,生态移民工程,转移支付,生态富民建设和发展劳务经济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西部农村幅员辽阔,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地方仍旧是中国目前最为贫困的地区,怎样才能让这片土地尽快脱贫致富,这不仅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中国西部农村之所以落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发育滞后。因此本文从西部农村市场发育角度探讨中国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培育农村市场,引导农村经济活动与市场协调沟通,必须首先明确目前农村市场所呈现的特征,分析目前市场发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症结所在,便于对症下药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使我国西部农村市场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经济相比于城市经济要落后许多,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生态自然条件。长期以来,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遏制了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提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研究。通过构建协调程度分析模型,确定综合分析方法,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治理协调程度分析。量化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状态,确定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路径,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完成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有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水生态失衡,实质是水资源管理失控,缺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调节机制,造成水资源极大浪费而形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行科学的流域管理,以市场调节为手段,抓住节水这个关键,建立高效协调的水利运行机制,使西部有限的水资源在更广阔的地域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农村资源和生态状况的分析,提出我国农村必须协调好经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促进边远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的能源建设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地加深,我国利用外资量不断增加。外资的涌现对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系统,我国提出建设生态屏障。生态屏障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整体的系统工程。本文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以生态屏障建设与投资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探求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正积极的推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经济,绿色农业。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如何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成为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对京郊农村个案的调查研究,了解其生态经济建设的成果,用五律协同原理等理论分析,研究其发展机制,进而探寻其发展模式,使之更具研究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8.
发展经济是我国西部喀斯特山区居民摆脱贫困,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论文通过剖析桂西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宏观、微观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制约因素,提出:桂西富集区经济发展要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有效衔接;城镇化建设与国防安全有效衔接;精细化物质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国家政策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桂西富集区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计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8年内蒙古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格局及驱动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但仍表现为"弱势型"占主导类型,空间不均衡性较为显著;2)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整体水平偏低,勉强协调和中度失调占主导类型,具有较大上升空间,两者耦合协调度表现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空间差异表现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3)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耦合格局分异较为显著;4)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演化的驱动因素渐趋复杂,东、西部地区驱动因素日益增多,城市驱动因素各异,但大部分城市都受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共生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达到平衡的状态。西部高等职业教育与西部的经济、社会、文化,与我国中东部的职业教育,与西部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都存在着共生关系。必须注重西部高职教育与西部经济文化协调共生,西部高职教育与中东部高职教育协调共生,西部高职教育与其它层次的职业教育协调共生,从而促进西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研究解决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超载问题入手,通过以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城镇化发展为主要措施,来减轻过快增长的人口与人类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达到协调黄土高原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目的,进而探讨从根本上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生物经济发展战略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部地区生物经济发展战略应当充分利用西部广阔的生物质能开发空间,相当丰富的生物资源,初具规模的生物产业以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优势资源,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发展农业生物经济,医药生物经济,工业生物经济,能源生物经济,环境生物经济为战略内容,以精神生态,人才团队,物质平台,制度环境为战略关键,以管理体制,投融资与财税,知识产权,生物资源为战略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在RS和ArcGIS等软件支持下,基于生态与经济2个子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耦合度与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经济区生态经济已由低水平耦合进入拮抗阶段,但2者协调程度仍处于低度协调阶段.经济区生态经济耦合度和协调度分布不均衡,高值区围绕中心城市分布.根据各研究单元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组合情况,结合耦合度、协调度理论内涵,可将经济区划分为磨合发展型、经济超前型、拮抗发展型、生态主导型4类区域.研究从主体功能区角度提出促进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实证测算西部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构成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文化程度和农业经济增长呈反比。这主要是由于高学历、高素质的西部农村劳动力无法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上体现出优势。西部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实际测算中也挤占了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而西部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做保障。论述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论证了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生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适应性,指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的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改善农村生态状况,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条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寓生态建设于各项事业的发展之中,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融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土地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2012年、2015年、2018年3个时点上长江经济带115个地级单位的经济和土地生态的时空动态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指数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分布特征,且呈现前期新一线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带动后期连片式发展为主的特征;2)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以及大范围面状分布的特征;3)因耦合协调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存在内部一致性,故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状况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规律,长三角地区是整个经济带两系统互动效用的最优地区,而耦合协调低值区域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西南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湘西地区.  相似文献   

18.
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运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理论,强调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脆弱部分加在建设治理力度,使西部在开发中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域生态补偿案例,为了探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运用耦合协调理论构建生态环境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模型,构建生态环境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生态环境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选取黄山市七个区县2009~201...  相似文献   

20.
西部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西部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西部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理应关注乡土地理、民风民俗、生活实际及隐性课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