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阳的燃烧     
夏日的晴天,太阳更像一个燃烧着的大火球,蒸得人喘不过气来.在古代,太阳被人们比作"神".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得知"太阳神"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那太阳之火是如何燃烧的呢?有人估测,如果太阳是个赤红的大"煤球",它只能燃烧2500年,然而太阳至今已"烧"了几十亿年了,尚在壮年,再说太阳内部温度极高,靠燃烧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     
太阳会不会燃烧尽? 地球上的生物是靠了太阳的能量才得以生存、发展的,没有了太阳,也就没有了一切。那么,光芒四射的太阳会不会有一天能量耗尽?那时太阳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太阳是个什么样的星体。 太阳的半径约有70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它是一个巨大的气体团,其中3/4是氢气,1/4是氦。其他的元素都不到太阳整体的千分之一,加起来也只占2%。太阳中心的温度约1500万℃,表面温度约6000℃。 太阳为什么会在燃烧时放出耀眼的光芒呢?太阳的燃烧和地球上的物体的燃烧不一样。太阳是在中心部位进行氢原子变为氦原子的核聚变反应。在进行这种反应的同时,原子质量的一部分(约0.7%)变成了能量。太阳就是靠了这一部分能量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徐雷 《大自然探索》2004,(12):19-19
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太阳系成员的能源都是太阳给予的。那么,太阳能又从哪里来?以前,有人认为太阳能量是燃烧煤炭得到的。然而计算表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太阳上1秒钟至少要燃烧13亿亿吨精煤。可是,即使太阳上全部是精煤,也只能燃烧6000年,而太阳已经存在46亿年了。显然,这种看法不对。后来又提出了许多模型,都因寿命问题一一被否定。100年前居里夫人发现了铀的放射性,之后爱因斯坦又发表了相对论,这些都为解决太阳能源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对论指出,通过原子核反应,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目前基本认定,太阳能量是由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1个氦原子核的热核反应产生的。1克氢经过核聚变能释放出6000亿焦耳能量,相当于燃烧15吨汽油!按照这样的产能速率。每秒钟只要6-7吨氢进行核聚变就够了,太阳上的氢足够燃烧100亿年。基于这样的推算,科学家认为,太阳及其家族成员可以存在100亿年。目前,45亿岁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哩。  相似文献   

4.
地球温度"计时器"估测年龄:7 000万年 测算方法:19世纪,与牛顿齐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曾对地球年龄的推算做过一个大胆的假设:地球是一个被太阳抛出的、由熔融状岩石组成的物体,脱离太阳后,它的温度逐渐冷却,经过千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它才降到了现在这个适宜生命出现的温度.  相似文献   

5.
美国亚利桑那州"凯特·彼克"天文台的天体物理学家们早于1995年宣布:太阳上有水,但它至少是以过热态的形式存在的。这一重大发现是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借助"马克麦——彼斯"太阳望远镜,在近红外光谱区内对太阳上的两个黑子进行观测时作出的。尽管天文学家们确知,太阳黑子的温度较其周围光球层的温度低几千度,但无人指望能  相似文献   

6.
<正>在这幅由美国宇航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中,一颗像我们太阳一样的恒星,展示了其璀璨无比的"最后的辉煌"。它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不断地将外层气体猛烈地向外抛射出去,在恒星残留的内核周围形成一个茧状物,发出的紫外线闪耀出美丽的光芒。最后这个茧状物中心的一个白点,被称为白矮星。我们的太阳在最终燃烧殆尽,遭到同样的命运之前,还将继续燃烧50亿年。  相似文献   

7.
太阳温度的逆转之谜? 太阳的内部每天都在发生猛烈的核聚变反应,它的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但当其高温传递到太阳表面时,温度降至为6000摄氏度.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位于太阳上空约2 000公里处的"日冕"温度却又升至100万摄氏度,整个太阳的上空被比其表面温度高100多倍的日冕所包围.虽然日冕的部分热量会影响太阳表面,但其温度就是难以上升.仅为6 000摄氏度的太阳表面温度却能使日冕升温到100万摄氏度,原因何在?天文学家对此甚感迷惑.  相似文献   

8.
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球体,光耀眩目。它的表面温度约6000℃,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太阳内部不断地进行着热核反应,同时向广漠的宇宙释放出巨大的清洁无污染的能量。据估算,地球上每年接收的太阳能,相当于地球上每年燃烧其他燃料所获能量的3000倍。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是  相似文献   

9.
美国科学家乔治·埃勒里·海尔为研究太阳贡献出毕生精力,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出了巨大的成就,被人们称为"太阳的开拓者",誉为"现代太阳观测天文学之父".  相似文献   

10.
谷子 《世界科学》2004,(8):46-46
欧洲科学家最近指出,太阳可能是造成地球变暖的“元凶”。因为太阳在最近60年内比过去的1000年“燃烧”得更猛烈,使地球变得越来越热。 在过去2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摄氏0.2度。根据1860年以来收集的全球天气纪录,1997年、1998年和2002年  相似文献   

11.
石左虎 《世界科学》1999,(12):12-14
于1995年12月2日发射升空的“太阳及日光层天体探测”卫星(soho)朝着太阳中心作了一次令人惊异的旅行。太阳黑点下究竟蕴藏着什么?为什么围绕着太阳的日冕之内层温度远比其表面高?太阳风是怎么形成的?太阳磁场是一种什么现象?这些是人们想通过Soho号卫星收集到的最新资料来加以解决的问题。揭开太阳的面纱欧洲人研制的太阳探测器——Soho号卫星配备着极为完备的测量仪。科学家们通过先进的卫星得以探查太阳内部最深处,太阳黑子底下的秘密特被人类揭开。对太阳作深入细致探测已经开始。为推断出太阳内部究竟发生着什么,天文学家们一…  相似文献   

12.
前沿     
《科学之友》2020,(3):4-5
正迄今分辨率最高太阳表面图像出炉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出资兴建的丹尼尔·井上太阳望远镜(DKIST)发布了其所拍摄的第一张太阳表面影像,这是有史以来最高分辨率的太阳表面图像。在图像中,人们可以看到明显的米粒状结构,每个"米粒"的大小都跟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面积差不多。研究人员称,这些图像提供的前所未有的细节,能帮助科学家研究太阳磁场,从而进一步揭示太阳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人们的衣食住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能源。能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密不可分。因此,人们理所当然地越来越关注它。人类从远古时代起,就利用畜力、水力和风力等自然能源,当然更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自从人类发明取火以后,就通过燃烧薪柴来做饭和取暖,并从事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4.
发现最微弱的白矮星,可能会使我们对银河系的估计年龄,包括太阳和放出大部分银河光的星星再增加30亿年。白矮星小而致密,它是像太阳那样的恒星,燃烧完它们全部燃料并开始逐渐消失时形成的。这些快要死亡的星星占银河系全  相似文献   

15.
阿基米德利用太阳拯救过叙拉古城吗?钱树高编译拯救过叙拉古城吗?阿基米德利用太阳公元前213年,罗马船队围攻希腊叙拉古城。按照古代的传说,阿基米德把太阳光线反射到入侵者的木船上,使它们燃烧,从而拯救了他的家乡。但是战船的篝火真的发生过吗?或者这个故事只...  相似文献   

16.
小尺度庚烷池火燃烧速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尺度庚烷薄油池火燃烧速率特性进行实验研究. 测量了不同直径庚烷油池火焰高度、燃烧速率以及燃油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计算了燃烧过程中燃油的液面温度和池壁热流密度. 综合油池燃烧现象和各种测量参数提出了小尺度薄油池火的4个典型燃烧阶段, 并探讨了池壁热流密度对油池沸腾燃烧的影响. 结果表明: 油池沸腾燃烧阶段的火焰高度和燃烧速率明显大于准稳态燃烧阶段; 燃油液面温度在油池燃烧初期迅速上升至沸点, 随后基本保持不变; 池壁温度达到并超过燃料的沸点, 从而在油池壁面上发生核态沸腾, 是油池发生沸腾燃烧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天文学     
揭示太阳表面多样性特征的3D照片 2003年6月20日,美国天文学家宣布他们近日使用瑞典1-m太阳望远镜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详细揭示太阳表面多样性特征的3D照片。 这些照片显示了以前没有观察到过的太阳耀斑的细节。在此之前,人们认为耀斑是太阳表面相对较冷区域的空洞。此次科学家发现,耀斑其实是从太阳表面延伸出来  相似文献   

18.
在茫茫的太空中,几年之后很可能将盛开一朵朵"太空之花".它们就像是太空中的向日葵,始终迎着灼热的太阳,收集着来自太阳的光和热.这些"太空之花"并非奇异的外星生物,而是美国研究人员正在研制的新型卫星,它们将收集来的太阳能输送到地球上为人们照明.  相似文献   

19.
50年前,人类发射第一个空间探测器前往其他行星。今天,科学家把新的调查对象指向了太阳系中的五个"不起眼"的目标。2012年9月,人们纪念空间探测器探索太阳系50周年。1962年8月27日,美国宇航局发射了第一个前往其他行星的空间探测器——"水手2号"。这艘小小的飞船在其行星际旅行中发现了太阳  相似文献   

20.
太阳直径在缩小美国科学家埃奇,在1981年美国天文学协会上作学术报告时说:"最近100年内,太阳的直径缩小了1000公里"。他是根据1836年格林威治天文台所作的太阳直径的测量分析提出上述结论的。尽管在埃奇以前也有一些科学家有过太阳直径在缩小的断言,但往往是论据不足,说服力不强。而这次埃奇的论断是经过他和他的前人将近150年的连续观察得出来的,拥有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