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丛  李青 《江西科学》2021,39(5):978-982
生态旅游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以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念为切入点,分析了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伦理问题,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原则,并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环境伦理实践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需要生态伦理的指导,只有坚持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目标和生态伦理原则,重视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伦理实践,并把开发问题纳入到整个社会视野中考虑,才能确保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符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与伦理学有着深厚的学科渊源,在历史上很长的时期里经济学研究是以伦理思想为背景的。但是现代经济学试图摆脱伦理因素的约束,逐渐独立于伦理学。经济学的发展困境使其重归伦理之路,各新兴学科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经济学的伦理之维。其中,生态经济学以生态伦理为基础,关注经济现实、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和人性,包含了充分的伦理思考。最后,本文试着构建和实现生态经济学的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强化高校旅游专业生态伦理的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美芳 《科技信息》2007,(27):172-172,168
高校旅游专业教学应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在旅游专业的思想道德课教学,重点凸现生态伦理的内容,同时开展学科和活动渗透式教学,并把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来设立等方面的生态伦理强化教学,以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之外的各种非人类存在物身上去的伦理观点和学说,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反思、继承、发展和超越。在人类本体论时代,传统伦理学仅把人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而将所有一切非人类存在物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最终发展成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进入生态本体论时代,生态伦理学超越了传统价值观,突破了传统伦理学对人的固恋,将伦理学的视野从人类扩展到了更宽广的大自然,把人类之外的所有非人类存在物全部纳入到道德共同体之中,空前地扩大了道德共同体。人类的道德境界由人类中心境界提升到了生态整体境界。它不但追求人际的自由和公正,而且追求"种际"的自由和公正。它既是传统的自由主义的终结,又是新的自由主义的开山。生态伦理学的最高目标是超越"人类中心论"、"地球中心论"和"地球沙文主义",走向"宇宙伦理学"。它不但为我们正确理解"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提供了新型的道德根据,而且为人们道德修养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是宋明理学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析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人与天地万物的一体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伦理行为等方面的思想,深挖阳明生态哲学体系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以期为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伦理依据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观是生态伦理的价值核心,生态伦理是可持续发展观在伦理道德侧面的外化形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支撑。生态伦理的价值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可持续是关键,所以生态伦理不仅要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而且要培养人们尊重规律、合理利用资源的行为方式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优化环境的持续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朱青晓 《河南科学》2004,22(1):139-142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古典园林中的一只奇葩,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所蕴藏的生态伦理理念,继而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生态伦理理念的哲学渊源,旨在为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景观建设提供文化及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全新意义的伦理学说,它研究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道德态度和在生态中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最终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看,《淮南子》一书所蕴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老子为生态伦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视野。他的思想和精神更亲近自然,亲近个人真实的生命,并且与今天西方的生态伦理在意蕴上也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客观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伦理及其特征的分析,说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现实价值,为和谐社会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生态伦理教育,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本文主要从政府主导作用、普及生态伦理教育、建立生态体制的、鼓励采取生态行为五个方面论述生态城市的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学是在生态文化的学术背景下兴起的一门学科.文章试图从生态伦理学的学科角度来解读土家族作家李传锋的动物小说力作<红豺>,探讨和挖掘<红豺>中"尊重物种的生命,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追求.  相似文献   

13.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伦理学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生态伦理学的伦理基础是由自然的价值、自然的权力和自然的利益构成 ,阐明了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并指出其自身的局限性 .对于解决人类的困境和危机 ,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坚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地伦理立足于生态整体主义,在"万物同源论"和"弹性生物链论"的原则基础上,强调非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地位,从学理上把"浅生态学"推向了"深生态学",极大地拓展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大地伦理把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呼吁人类对非生命体诉诸应有的道德关怀,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6.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引发了诸多伦理风险。本研究基于生态伦理视角,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主要体现为人机交互不当引发教育系统与技术系统间的伦理失序、教育主体素养不足制约教育可持续发展、责任厘定欠缺加剧合宜化补偿困境、技术标准不完善与人才缺口制约生态利益均衡博弈。据此,本研究从设计生成式智能教育系统的伦理规约准则、促进生成式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架构生成式智能教育体系的责任监管机制、合理构建生成式智能教育利益共同体等方面提出相应伦理风险的纾解策略,以期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和谐化推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伦理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元素,但当前中国学界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还是笼罩在西方伦理学的话语中。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在结论上具有革命性,但其逻辑进路欲在因西方近代哲学二元论思维而造成主客分离、人与自然对立的情形下填平二者分离与对立的鸿沟,这种作为在理论层面上虽取得巨大进展,但在人们日常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即在践行的层面上步履维艰。因为要把在人类中心主义传统中由人独享的诸如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让渡给自然,使自然与自然物因享有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而获得与人类似的平等地位,从而成为获得人类尊重的理由或依据,这要在人类社会中施行着实不易。因此可以在当代生态伦理学中引入一种中国伦理元素,来探讨生态诚信的可能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肇始于古希腊的西方传统伦理学由于以意识化的认知为起点,以祛性化的契约思想为原则,指向还原论式的规范伦理,体现为一种无家性的"知性伦理"的话,那么,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伦理学,则由于以身体主义的安身为起点,以肇端于夫妇的对话伦理为原则,指向家谱化、示范型的躬行伦理学,体现为一种明确的"家本伦理"。在"自然家园"日渐丧失、"家庭伦理"日益失落、"离家出走"日趋频现的今天,当"知性伦理"日渐显得捉襟见肘时,重新发现并构筑一种"家本主义"伦理学,也许可以为人类走出自然伦理、社会伦理及个人伦理方面的困境,提供一些颇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危机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决策者的共识,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态伦理意识,积极应对生态危机是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理应重视的主要工作。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意识的认知和实践现状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生态主体平等及生态整体利益观、生物和谐相处及多样性发展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观、生态主体责任观及资源配置公平观。提供科学的生态伦理意识标准并探索如何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是当务之急,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鲁枢元《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中说聊斋》是生态文化批评的代表作,前者对陶渊明的历史影响、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提供了跨文化研究的典范;后者则聚焦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以生态文化批评的方法进行解读,为中国生态文化批评提供了跨学科研究个案。在这两部专著及近年来的一系列学术文章和访谈中,鲁枢元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批评观,这是建立在精神生态、乡土思考、传统文化和绿色话语之上的研究范式,推动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