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穆斯林在北京定居建寺的同时,北京清真寺文化便随之产生。北京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载体,经过一千多年的演进与发展自成体系。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与神圣地位的清真寺,是北京清真寺文化的物化表现。北京清真寺文化是北京伊斯兰教文化的载体,并且是北京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清真寺为切入点,概述了北京清真寺的职能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剑  王更芳 《科技资讯》2014,(31):207-207
加强祖国各民族共同团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尤其要重视加强回汉融合,尊重回族文化。笔者足于民族团结,致力于"清真寺建筑文化功能"研究,目的在于让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学习的区外汉族学生更多地了解伊斯兰文化,了解回族习俗。该文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最核心的一个建筑体和标志物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祈祷)宗教功课、宗教教育、宗教活动、重大节日庆典等中心场所。一般而言,凡是有穆斯林生活的聚居社区都建有清真寺,只是规模大小与建筑艺术风格。因时因地而异罢了。因此,清真寺成为伊斯兰教存在于某个社会的核心标准。  相似文献   

3.
西藏的清真寺在历史上共有11座,其中拉萨有6座,日喀则有2座,昌都有1座,山南泽当和阿里古格各有1座。西藏清真寺有着藏穆文化相互交流与相互融合的印记。西藏清真寺的载体表现出两种文明相互碰撞的综合体,同时也体现出伊斯兰教向西藏本土化的过程。西藏清真寺文化即西藏穆斯林文化已成为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1920年印度穆斯林迁徙运动是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背景下,印度穆斯林反殖民斗争哈里发运动和阿富汗对英外交策略双重作用的结果。该运动给印度穆斯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它作为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部分,并未给印度社会带来大的动乱,且促进了印度和阿富汗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此外,该运动使印度穆斯林的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之间产生直接的思想联系,为之后巴基斯坦的建国运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建筑物,其社会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唐宋时期,清真寺除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外,还是增强穆斯林情感和社会联系的场所,也是处理穆斯林事务的办公场地;至宋代,清宾寺还有司法和外交功能;到元代,清真寺增加了祝延圣寿的功能,司法权也有所扩大;明清时期,清真寺的经济和教育功能脱颖而出,祝廷圣寿的功能得到强化,而其行政与司法功能弱化。这些变化都是政治和社会影响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律与穆斯林民族教育之契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民族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研究穆斯林民族教育离不开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不但十分重视教育,而且有着全面的教育观。发展穆斯林民族教育与伊斯兰教律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但要注意民族性、宗教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穆斯林民族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要将穆斯林民族教育建立在穆斯林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有形载体,在回族穆斯林聚居区正日益显示出它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它不仅具有文化教育上的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上的价值,同时还具有建筑上、史学上和民俗学上的社会价值,对回族穆斯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真寺在回族社区是一种标志性的存在,为穆斯林群众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具有诸多社会功能。主要从信息资源的存取及传播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拓展清真寺的新功能,以推动清真寺成为回族社区信息中心,进一步挖掘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尼尔森 《科技潮》2000,(7):91-92
欧洲的穆斯林社区,现在与20或30年前相比,情况已经是大不相同了。一方面,他们要求自己作为欧洲公民的地位得到承认;另一方面,他们在努力重新发现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两者看上去似乎相互矛盾,其实并不。第一批穆斯林移居欧洲时还是青年,他们空手离开家门,多数人把自己的文化、宗教传统留在家乡。接着是第二批,主要是70年代前来欧洲与亲人团聚的穆斯林。随着第二批穆斯林的到来,清真寺、经堂等宗教设施开始在欧  相似文献   

10.
1528年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皇帝巴卑尔下令在印度北方邦的古城阿约提亚建造了一座清真寺,并命名为巴卑尔清真寺。印度教徒则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记载,认为阿约提亚(阿逾陀)是罗摩(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化身)王子生长的王宫,称巴卑尔清真寺建在了罗摩庙的位置上。而穆斯林又认为,罗摩只是印度教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罗摩庙址纯粹是无稽之谈。自此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开始了持续数百年的罗摩庙址———巴卑尔清真寺之争。  相似文献   

11.
回族文化由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织、融合而成。回族在文化认同上表现了极强的两种文化结合的特点。与回族相比,东干人在中亚发展的文化带有更显著的“多元”色彩,但它保留的最基本内涵仍然是回族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形成的传统,只不过由于周围环境不同,在选择认同符号方面更趋向于汉文化的特色以区别于周围穆斯林民族。从东干人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可以对回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回族研究更趋思考上的多角度和方法上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刘文 《当代地方科技》2013,(5):117-117,119
清真食品是穆斯林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中国清真文化更是华夏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清真食品生产供应工作历来是我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研究从而引导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产业发展,进而丰富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东、南亚和非洲的穆斯林大量移居美国,致使美国的穆斯林人口近50年来显著增加,目前,人数大约为六七百万。从波士顿到洛杉矶到处可见清真寺,伊斯兰教成为在美国发展最快的宗教。但是,美国穆斯林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9.11事件又使这种原本就不融洽的关系雪上加霜。9.11后,美国政府为加大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在国内颁布了《爱国者法》,授权执法部门以反恐战争的名义查抄嫌疑人的住宅、办公室和清真寺。虽然该法是对所有的美国公民,但是,它的出台与实际执行显然主要是针对穆斯林的。美国穆斯林就此陷入了遭受非议与敌视的旋…  相似文献   

14.
惨案发生在黎明2月25日凌晨,约旦河西岸死海一侧,黎明的曙光还未在天边出现,巴勒斯坦历史名城哈利勒笼罩在一片平静、安详的气氛中。这一天是传统的伊斯兰教斋月的第13天,也是穆斯林的星期五聚礼日。在经过白天的斋戒后,当地的穆斯林像往常一样涌向清真寺,开始星期五聚礼。在易卜拉欣清真寺内,数百名穆斯林正向真主祈求幸福。突然,哒,哒……一阵急促、清脆的枪声撕破了黎明前的平静。只见一名身着以色列预备役少校军服  相似文献   

15.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城市,是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汇聚地。文章从拉萨世居穆斯林群体的身份认同,在服饰、饮食、居住和休闲等日常生活史中与当地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描”,切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文章认为拉萨世居穆斯林是在西藏逐步繁衍生息,并与当地的藏族群体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一种既遵循伊斯兰教宗教习俗,又吸收藏族传统服饰和居住习俗的独特文化现象,体现了两者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往、彼此依存,形成文化上相互借鉴、经济上相互互补、宗教上相互尊重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态。二者的历史与现实的交往表现出民间、互补、日常、持久的特征,其中,语言是不同群体间交流交往的重要桥梁,日常生活习惯则是不同群体间长期交流交往的外在呈现,通婚是不同群体间长期交流交往的深度体现。  相似文献   

16.
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是增强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通过西南民族地区政府、高校和各行业的协同创新,实现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对团结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业已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伦理习俗,这些基于民族情感、心理机制及思维特质的伦理习俗,注重信仰、责任与义务的高度一致。对具有特定信仰的民族来说,这些伦理习俗具有广泛的认同性、约束性与不可僭越性。《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荣辱兴衰史,其中交杂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及生命理想等复合要素。作家从宗教、家庭、社会等伦理视角出发,以两代人复杂的情感关系为主线,通过对主要人物在理想与现实、信仰与世俗、激情与忠诚的剧烈冲突中所做的艰难抉择的叙述,呈现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穆斯林传统文化所遭遇的某些危机,并对这些人物在生存抉择、情感表达及社会身份的历史承担上给予了伦理学意义上的理性观照。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关系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处人文地理环境的改变,自身存在的发展局限性和封闭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唤醒并强化民众文化主体认同意识,淡化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具色彩并展现其文化内涵,探索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共同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民族体育的深刻文化内涵,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妈祖文化是两岸青年融合发展、促进两岸人民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来促进两岸青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有利于两岸未来关系的发展。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两岸青年在融合发展中存在困境。该文在分析具体困境与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发挥妈祖文化在增进两岸青年文化认同,形成重大驱动力提出三个新思路,以此加深两岸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两岸青年的民族认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柯尔克孜人重要的文化符号,《玛纳斯》反映了柯尔克孜人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史诗中的英雄自古便受到柯尔克孜族的敬仰和膜拜。史诗真正始于玛纳斯的横空出世,围绕英雄的横空出世——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 整个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生活长卷徐徐展开和呈现出来, 英雄的出世和他戎马倥偬的一生, 实际上反映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而民族文化尤其是社会生活习俗为中心的精神文化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就是民族认同的过程。社会习俗文化为民族认同提供文化基础和情感纽带,社会习俗文化与民族认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