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但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吸附一解吸是水环境体系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本文重点综述了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吸附与解吸机理的相关研究,以及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简要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吸附与解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但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吸附-解吸是水环境体系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本文重点综述了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吸附与解吸机理的相关研究,以及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简要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运用农作物废弃物玉米芯为原料,通过马弗炉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碳化制备玉米芯基活性炭,考察了其对锌、锰和铅三种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SEM及EDS)等手段研究了其吸附重金属锌的机理,并对吸附后的吸附剂进行解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合适工艺下生产的玉米芯基活性炭对水中锌离子有极高的吸附率,吸附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玉米芯基活性炭的解吸,酸解吸法比电场干预解吸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初步判断玉米芯基活性炭可用于吸附重金属,是一种低成本吸附剂.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典型棕钙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棕钙土的理化性质,并分别对砷和重金属离子在棕钙土表面的等温吸附进行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研究棕钙土对几种离子的吸附能力,加入硝酸铵作为解吸剂开展解吸试验确定各离子解吸难易程度.结果表明:棕钙土对砷和其他四种重金属吸附性强弱表现为PbCuZnCdAs;解吸剂对五种重金属离子的解吸量大小顺序为:CuZnCdPbAs.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省典型土壤黄壤和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土壤重金属吸附解吸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了Cr和As,无论黄壤还是石灰土,土壤重金属的吸附固持的作用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黄壤和石灰土的吸附量都有所增加,但解吸量无明显促进或降低,即碳酸钙影响该地区土壤重金属蓄积的作用大于黏粒;黄壤和石灰土对重金属的吸附过程主要集中在前90min内,其后的吸附则进行得十分缓慢,且对重金属的最大吸附量石灰土大于黄壤;三种动力学模型拟合中,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度最好,从动力学参数中可知,石灰土重金属平均吸附量大于黄壤重金属平均吸附量,黄壤重金属平均吸附速率大于石灰土重金属平均吸附速率.  相似文献   

6.
氮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肥可以影响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解吸,改变土壤重金属的形态,进而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影响植物对其吸收、累积.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影响重金属吸附解吸的主要机制是土壤pH值的变化,水溶态重金属含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氮肥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pH值的变化来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形态转化.不同氮肥形态及不同氮水平均对植物吸收积累重...  相似文献   

7.
溶解性有机质对重金属在土壤中吸附和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最具有活性的组分,可以与重金属发生吸附、解吸、络合等一系列作用,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等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溶解性有机质对重金属吸附和迁移的影响。吸附实验表明,重金属Cu、Pb、Cr、Cd在土壤中吸附能力是不同的,土壤对重金属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为PbCuCrCd。土柱实验表明,重金属Cu、Pb、Cd、Cr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相似,均为前期淋出液重金属含量较低,后期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当达到吸附饱和后浓度趋于稳定。但不同重金属迁移速率各不相同,这与吸附实验结果相符。溶解性有机质的存在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迁移速率上,其穿透时间比去除有机质的情况短,有机质的存在有利于重金属离子向下迁移,但当达到饱和后对重金属迁移浓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赵益栋  蒋文新 《科技资讯》2013,(15):139-14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高毒性、难降解性、生物累积性和长距离迁移等特性已成为沉积物中一类重要污染物,沉积物对它们的吸附-解吸行为是控制和调节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输送和交换的重要途径,决定了其对环境和人类的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沉积物对持久性有机物的吸附解吸理论以及影响吸附-解吸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天然有机物、有机物分子结构、pH和离子强度以及沉积物粒径等,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于童 《科技信息》2010,(33):I0059-I0059
氧化还原电位(Eh值)的变化是影响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讨论了土壤中氧化条件和还原条件对重金属镉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对镉离子的吸附与土壤组分及含量相关:氧化条件时氧化剂铁氧化物的还原溶解会导致土壤镉活性降低;而还原条件下抗坏血酸也可有效的降低镉的活性;为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镉的污染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生物可降解的低分子有机酸为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修复淋洗液,研究了有机酸种类、离子强度、pH等因素对Cd、Cr、Mn的吸附解吸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离子强度的增加及pH的减小,均有利于促进重金属的解吸;柠檬酸、酒石酸和草酸对土壤中的Cd、Cr、Mn均表现出较高的解吸率,且有机酸浓度的提高有利于重金属解吸率的提升;土壤pH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为监测及评价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的校园噪声, 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声环境, 对校园学习工作区、生活区、运动区 3 个功能区的 10 个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了连续 7 天的噪声监测. 采用等效连续 A 声级法和噪声污染指数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并按照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校园生活区的夜间声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运动区的夜间噪声量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学生和教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山明食堂昼间以及风雨操场昼夜间的声环境超标严重; 机自楼全天声环境质量良好. 由此可知,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的校园声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 基本能够满足在校人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要求.  相似文献   

12.
居住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可以说是在住宅与居住区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宽敞、方便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追求舒适的外部环境.通过对居住区环境现状、环境设计原则、景观设计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土壤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而且接受来自工业和生活废水、固体废物、农药化肥及大气降尘等物质的污染,很容易导致金属元素的蓄积,从而造成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文章讨论了某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状况,污染传播特征,污染源等;建立了相应的几何与数学模型或算法,得到了较好的结果,为防治城市表层重金属污染,保护和改善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郊型生态景观林业”网络体系建设工程是建设“生态园林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环保、美化功能的绿色屏障,对改善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保护人类生存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土地利用的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合理、客观地评价城镇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对营造优美而健康的城镇人居环境至关重要。文章构建了小城镇土地利用环境效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对衡阳市17个重要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进行了实评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土地利用强度、用地结构、用地布局和土地开发投入强度是影响环境效益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城镇人居环境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利用的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城市规划与地学研究的脱节,规划设计忽视地质环境的制约影响。常常已建城市由于土利用不当造成地质环境灾害失控,给城市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失。文中探了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工程地质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并以烟台市为例证进行了分析,这对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有重在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解读,认为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分别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动物)体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与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海洋生物对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中华白海豚其肝脏中高浓度的重金属含量是通过食物链(网)而逐级积累的.栖息地中海水质量介于海水I类与II类水质之间,表层沉积物质量符合I类标准,3类不同类...  相似文献   

19.
住宅的空间设计与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居厅成了住宅中的主要活动空间.住宅的起居厅向南,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改善住宅室内的热环境,是一个直接有效的节能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