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莉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2):143-143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的能耗,其中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建筑节能主要是指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建筑节能技术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从建筑节能的形势出发,论述了设计者在高层住宅设计中应从建筑环境的选择,建筑主体,门窗保温等几个方面做到节能。  相似文献   

2.
建筑节能的含义是提高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效率。当代的建筑能耗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家用电器和热水供应等的能源消耗。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可定义为:为居住者所提供的卫生舒适的居住条件与其所消耗的能源量之比。节能的关键在于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及环境和社会上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少用能。  相似文献   

3.
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住宅建设的迅速发展及人们对住宅室内热舒适环境的追求,构成了能源的大量消费趋势。从此种角度来说,推广建筑节能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效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效率很低,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能源,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政府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停的。而发生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全社会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电梯、通风等方面的能耗。因此,降低建筑能耗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义上的建筑能耗包括建筑运行使用能耗和建材生产与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能耗。建筑运行使用能耗包括建筑内的空调、照明、设备用能等。建筑运行能耗是目前建筑节能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居民住宅建筑生活能耗差异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南北方10个城镇及农村居民建筑生活能耗进行全面调查, 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城乡用能水平与用能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筑使用能耗主要包括采暖能耗、降温能耗、照明能耗、家用电器能耗以及炊事能耗等5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 电力、天然气、标准煤是三大主要居住能源; 采暖、炊事以及家电是主要的能源消耗活动。城镇与农村能耗来源和用能结构存在差异,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能源是农村的3.2倍。城镇居民建筑用能以燃气和电力为主, 北方城镇燃气和电力分别占73%和20%, 南方城镇则分别占47%和23%; 农村居民建筑用能中, 电力和燃煤所占比例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实施节能优先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义上的建筑能耗包括建筑运行使用能耗和建材生产与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能耗.建筑运行使用能耗包括建筑内的空调、照明、设备用能等.建筑运行能耗是目前建筑节能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杜婷婷 《科技信息》2011,(13):741-742
0引言建筑能耗,国内外习惯上理解为使用能耗,即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用于供暖、通风、空调、照明、家用电器、输送、动力、烹饪、给排水和热水供应等的能耗。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0%—40%。这一比例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目前,我国建筑消耗的能源为全国商品能源的23%—26%[1],该数据仅为建筑运行所消  相似文献   

9.
建筑能耗是在建筑正常使用条件下消耗的空调、热水,照明等系统的能量,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建筑能耗日益受到专家和社会的瞩目.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一个关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综合性课题.文章主要从墙体改造设计,屋面改造设计和门窗改造设计三方面分析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浅谈我国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实际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弱势。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目前国内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又占有较大比重.且建筑能耗的总量还在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如此庞大的比重,使得建筑耗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相似文献   

11.
张俊起  王金海 《科技信息》2011,(16):314-314
现阶段能源问题日益突显,它已经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能耗地方的增加,能源短缺已经是迫在眉睫。作为能耗一大方面的照明消耗,其节能设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详述各种建筑照明设计的原则、措施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目前我国建筑用能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我国的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预计到2020年,总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庞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  相似文献   

13.
张宝华 《科技信息》2011,(27):233-233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相当的影响。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有效的节能措施,包括合理的建筑设计、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暖系统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绿化节能等,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宝存 《科技信息》2009,(18):270-270
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诞生,我国有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此,绿色建筑管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建筑不执行绿色标准的相关单位将受到处罚。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20%。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根据测算,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是现在的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5.
何劼 《科技资讯》2007,(31):99-100
建筑耗能主要是指房屋采暖与空调、照明、炊事及热水供应、冰箱和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由于我国大部分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差,门窗的空气密闭性差,导致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为同纬度气候相近国家的2到3倍左右,而且舒适性较差,所以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期,并且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目前我国建筑用能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我国的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但其中95%以上的建筑都是高耗能的建筑,节能技术相对落后。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马萍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3):65-65,72
合理节约能源和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是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6.7%,位居能耗首位,因此建筑节能刻不容缓.而电气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电气节能.本文针对民用建筑中的电气节能措施,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浅谈建筑节能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期,并且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目前我国建筑用能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我国的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但其中95%以上的建筑都是高耗能的建筑,节能技术相对落后.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有关数据表明,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使用能耗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而这30%还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社会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和建筑  相似文献   

20.
镀膜中空玻璃隐框幕墙与建筑节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颂荣 《广东科技》2004,(11):36-37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的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制冷、照明的能源消耗。建筑节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既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又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其中建筑能耗是世界发达国家的三倍。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建筑能耗已经占到了整个社会能耗的25%左右,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居住质量、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