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鲁南段新元古界石旺庄组的震积岩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郯庐断裂带鲁南段新元古界石旺庄组碳酸盐岩地层中,鉴别出一套震积岩,其主要类型为液化方解石脉、同沉积褶曲、震碎角砾岩、海啸岩等。经过分析,这些现象是地震作用形成的震积岩—啸积岩序列,该序列为地震原地相和海啸异地相震积层组成的双层结构,两层之间被震积不整合面所分隔,因而为鲁西新元古界的地层对比增添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地进行碳酸盐岩裂缝储层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碳酸盐岩裂缝储层的精细建模技术,该技术包含裂缝发育带位置的准确设定和裂缝发育带物性参数的准确设定两项内容。首先基于三维叠后地震资料的裂缝检测资料和根据地震层位资料建立背景地层模型,建立包含裂缝发育带的碳酸盐岩裂缝储层模型;然后,基于流体因子分析的基质矿物体积模量反演方法,采用Hudson模型准确地计算裂缝发育带的等效物性参数。渤海某区的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建模的实例表明,提出的碳酸盐岩裂缝储层精细建模技术能准确地建立研究区的裂缝储层模型,其得到的地震波场特征与井旁地震响应特征一致,可以有效地总结研究区裂缝储层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并应用于指导后续的储层预测。  相似文献   

3.
安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刘老碑组主要由页岩和中薄层泥质、粉砂质灰岩组成。在该组上部中薄层砂质灰岩中产有该地区新元古代最古老的叠层石Baicalia和?Linella。大量的臼齿碳酸盐脉体穿插在该组叠层石的基本层中的现象较为独特,该组上部发育的滑塌构造和臼齿碳酸盐岩脉体的特征表明该沉积时期发生过强烈的地震活动;此外,在叠层石礁体周围还有大量的风暴沉积产出。这些现象表明,该组叠层石发育于风暴活动和地震活动交织的环境之中,地震活动是导致该组叠层石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型走滑断裂带是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控储成藏的关键因素。哈拉哈塘油田位于塔北隆起西斜坡;走滑断裂断距较小;识别难度大;制约了该油田的勘探开发。从哈拉哈塘油田走滑断裂演化特征出发;形成了以多重滤波为基础的地震资料解释性处理研究方法;精细刻画了走滑断裂带;明确断裂空间展布规律;通过开展走滑断裂带控储机理研究;明确了断裂带对油气的疏导作用;形成以断裂带为中心的断溶体油藏描述技术;建立了哈拉哈塘油田断溶体油藏成藏模式;认为断溶体油藏具有“一体一藏”、连通关系复杂的特点;通过精细缝洞雕刻及叠后裂缝预测;提出了哈拉哈塘油田断溶体油藏的评价方法及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受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影响,西南三江地区新生代以来发育一系列大型走滑剪切带。为了确定其中碧罗雪山-崇山-澜沧江剪切带的剪切属性和时限,对崇山剪切带大理永平县永保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分析,观测资料表明其左行走滑剪切特征明显。同时,获得崇山剪切带内混合岩化长英质脉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6 ± 2.0 Ma,表明该带在晚渐新世处于走滑剪切深熔阶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新生代剪压应变分解条件下,碧罗雪山北段、碧罗雪山至崇山段、澜沧江段分别具有右行走滑、左行走滑和右行走滑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上奥陶统(O2+3)灰岩是塔中油气区主要的储集层,由于基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裂缝在储层中既是油气聚集的空间,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不同类型裂缝的成因、产状、规模、以及对油气的孔、渗能力都各不相同,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油气的聚集与富集规律。依据对塔中I号断裂带裂缝调查的结果,按照裂缝的成因,充填物的类型、特征,以及不同充填物充填的裂缝之间的切割关系,将O2+3灰岩储层中的裂缝分为不同的大类;然后根据裂缝的产状、性质等,再将裂缝细分为不同的亚类型。结果表明:该地区裂缝类型复杂,发育有2类成岩缝和5类(期)构造裂缝,每期构造缝都发育了不同产状和性质的裂缝。  相似文献   

7.
因气体燃料是一种洁净燃料,LPG(液化石油气)汽车作为城市公交及出租车将得到迅速发展.在简述建立车用LPG灌装供气系统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LPG储灌设备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LPG储灌设备的设计、施工、安装、使用及维护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塔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经过上亿年的岩溶作用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溶洞和裂缝,成为复杂的储集体,位于该隆起中心部位的塔河油田就是在这样的储集体内发现了上十亿吨的石油储量。针对缝洞成因及其空间展布问题,通过对现代岩溶和古岩溶的地质考察,精细分析研究区地质、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提出表层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径流岩溶带划分方案,并且定义出每个岩溶带缝洞成因类型及其发育特征,建立缝洞结构模式;同时分析不同岩溶带缝洞充填物性质,为岩溶型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描述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滨里海盆地东缘Д南石炭系Д层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低孔、低渗储层,储层厚度较薄,岩性和物性横向变化大,纵向和平面非均质性强。文章从构造、层序、沉积相、裂缝发育程度和白云石化作用等5个方面对Д层碳酸盐岩低孔、低渗储层的控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构造控制了储层发育的平面位置,层序格架控制了储层发育的纵向旋回的位置及体系域类型,沉积相控制了储层的平面分布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影响了储层的物性和产能;灰岩的混合白云岩化作用是控制储层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Д1底部的白云岩化带储层裂缝和溶蚀孔洞发育且产能较高,是有利储层发育的主要层段。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液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青海天然气甲烷质量分数高的特点,选用带丙烷预冷的混合制冷剂循环,并基于LKP状态方程,在对各单元设备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对天然气液化全流程进行了热力计算.结果表明:液化率达0.823,单位LNG能耗为1.863kW·h/kg.该流程在西部天然气液化中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古近系碎屑岩地层中震积岩识别标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陆相湖盆中,地震引起的各种作用力可以对各种先成沉积物进行改造而形成震积岩,建立准确可信的识别标志是震积岩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应用大量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分析资料,对济阳坳陷古近纪沙河街组砂泥质沉积中地震灾变事件的:典型识别标志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积作用可以形成特殊的构造标志(层内阶梯状微断层、震裂缝、混合层构造等)、沉积和成岩标志(液化砂、泥岩岩脉和泄水构造、串珠状构造、震积砂枕及砂球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构造等)及特殊的岩石类型(震褶岩、震裂岩、震塌岩及液化角砾岩等)。研究区未固结富含孔隙水的软沉积物以地震液化序列为主,半固结或固结的沉积物以断裂和破碎变形的震积序列为主,序列的完整性取决于剖面位置、地震震级及地震持续时间,特别是发生地震处的岩性。此研究可识别陆相湖盆地震事件沉积,提供判断储集砂体成因的对比标准,为正确判断储集砂体的“多元”性提供地质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米桑油田群B油田M组为一套复杂孔隙结构缓坡碳酸盐岩台地相储层,受成岩作用影响非均质性强,单井产能差异明显。为了表征优质储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指导新井井位部署,在采用流动层段指标法(FZI)对取心井进行岩石类型划分,通过“决策树”算法实现岩石类型由取心井到非取心井的推广的基础上,基于传统碎屑岩“相控建模”思路,将每类岩石类型定义为一种“沉积-成岩相”,建立三维岩石类型模型,进而根据相控约束建立孔隙度模型,基于岩石类型划分确定的孔渗关系建立渗透率模型,考虑M油藏表现为低阻高矿化度的特征,采用J函数建立了饱和度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岩石类型协同建立的属性模型用于数值模拟,未做历史拟合的情况下,压力、含水率和日产油等指标与历史数据吻合率高达67%以上,表明地质模型能够体现地下油藏的真实流动状态。这种方法对于埋藏较深、成岩作用较强、低电阻率及高矿化度的碳酸盐岩油藏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最少拍控制系统实验的参数计算。  相似文献   

14.
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同样发育着非渗透性隔层 ,它们主要由泥质含量较高的致密层和构造裂缝不发育的纯岩性致密层组成 ,可以从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和构造裂缝发育特征等方面进行识别与划分。任丘雾迷山组中的非渗透性隔层以泥质致密层为主 ,纯岩性致密层相对较少 ,且分布很不稳定 ,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可将其分成四类。其中 ,第一类非渗透性隔层对油藏中油水分布规律起着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碳酸盐岩储层中非渗透性隔层的识别及分类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同样发育着非渗透性隔层,它们主要由泥质含量较高的致密层和构造裂缝不发育的纯岩性致密层组成,可以从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和构造裂缝发育特征等方面进行识别与划分。任丘雾迷山组中的非渗透性隔层以泥质致密层为主,纯岩性致密层相对较少,且分布很不稳定,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可将其分成四类。其中,第一类非渗透性隔层对油藏中油水分布规律起着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该文讨论了张性纤维状岩脉的地质特征、拉伸方向的确定以及拉伸量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从而获得武当山推覆构造推覆期后伸展变形的拉伸量为9.1%。  相似文献   

17.
中国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震积岩是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层,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对中国在海相和陆相地层的震积岩与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萨布哈震积岩序列以及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碎屑岩原地系统的地震液化序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惠民凹陷古近纪陆相碎屑岩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微同沉积断裂和震裂缝、卷曲变形构造、水下岩脉和泄水构造、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典型的地震成因变形构造。震积岩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为:A段为下伏未震层,B段为微同沉积断裂层,C段为微褶皱变形层,D段为枕状及伴生构造层,E段为液化均一层,F段为上覆未震层。深入开展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能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如果能与岩性、成岩作用史、孔隙演化史相匹配研究震积岩,将具有一定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对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物质危险性和常见事故类型,就罐区而言,池火灾、蒸气云爆炸(VCE)和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BLEVE)是三种常见事故。选用池火灾和蒸气云爆炸简化数学模型对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的火灾事故后果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了火灾事故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范围。所得结果对于储罐区安全距离、防火堤设计及事故应急救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平面上单井产能差异明显。通过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分析,采用流动带指数法将储层划分为6个流动带,建立了不同流动带的高精度渗透率解释模型。在对储层主控因素认识的基础上,优选储层厚度、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系数、电阻率、孔隙度、泥质含量及古地貌等6个参数,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参数的权重,进而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对储层进行定量分类评价。结果表明,单井储层综合评价结果与实际产能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认为综合利用流动带指标法进行渗透率精细解释、灰色关联法确定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分类评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指导油藏研究和井位部署,为类似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H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由于构造变化大,岩性复杂,在流体识别及流体界面的划分中出现了很多矛盾。对于气体识别,采用补偿中子测井挖掘效应在有些区块有效,而有些区块是无效的,因此,需要对挖掘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H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然后,分析了其中的KA、KB储层孔渗等物性特征;并通过多口井的测井曲线,总结了中子测井和密度测井在气层所形成的挖掘效应响应特征,分析了形成真假挖掘效应的原因;从理论上阐述了密度测井与中子测井的相互关联性,推导了两种测井响应的关联方程,从井眼扩径、孔隙结构、孔渗物性及饱和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挖掘效应的因素影响的机理,最后,给出了综合利用挖掘效应判断气层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判断真假挖掘效应的几条依据。根据这一方法,较好地完成了H油田K油藏流体识别,可为后续H油田以及类似的碳酸盐岩复杂油气藏准确识别流体类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