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在通信与信息技术中,某些术语的译名长期以来被误解、误译,如common carrier(公用电信公司)被误译为“公共载波”;carrier selection(长话公司选择)被误译为“载波选择”(在美国,公用电话机上都设有长话选择键,拨叫长途电话时可利用此键快捷选择不同的长话公司);central office(中心局)被误译为“总局”或“中央办公室”(在美国,指用户所接入的交换局,如市内电信局或其分局、乡镇电信局);cell communication(小区移动通信)被误译为“细胞通信”等。虽有些专业刊物曾多次对此提出匡正意见,但由于积习难改,至今这类错误并未绝迹,甚至仍出现在21世纪出版的某些专业词典中。除上述类型的错误外,另一类被误解、误译的词语却已“约定俗成”,已成为标准的译名,例如physical layer、physical network等一系列名词中的“物理”即为其例。Physical是多义词,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2年第4版),有以下多种释义:(1)物质的(与道德的,精神的相对);(2)身体的,肉体的;(3)自然规律的,按自然法则的;(4)物质世界的,自然特征的;(5)物理的,物理学的。由physical所构成的词组有:physical objects实物(而非“物理对象”);physical size实际尺寸(而非“物理尺寸”);physical support物质支持(而非“物理支持”,与之相对的是精神支持,moral support);physical world物质世界(而非“物理世界”,与之相对的是精神世界,moral world);physical beauty体形美,人体美(而非“物理美”);physical education体育教育,体育课(而非“物理教育、物理课”);physical examination体格检查(而非“物理检查”);physical exercise体育活动,体操(而非“物理活动”);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地文学(而非“物理地理学”);physical delivery实物投递(明信片、信函、包裹、货物,而非收录的电文或复制的文本,不译为“物理投递”)。通信界的前辈们对physical的译名极为审慎,在莫尔斯电报、架空明线、人工电话交换的时代所创的名词如实线(physical line,与幻线phantom line相对)、实线用户(physical subscriber,与幻线用户相对)、实际地址(physical address,而不是用户的电报挂号或电话号码)等,以上的译名均极为正确、妥帖,从未将physical想当然地译为“物理”。将所有的carrier不加区分地一律译为“载波”、将所有的physical不加区分地一律译为“物理”等类似的情况在科技翻译中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除了过去曾长期与西方国家缺乏及时的交流,不了解国外通信行业特有的体制及其行话(jargon)外,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中所指出的“我国教育体制的缺陷、严格的文理分家”[1-2]可谓切中时弊。目前有的辞书已将实体层、实链路、实媒体、实体接口等译名加注在物理层、物理链路、物理媒体、物理接口……之后作为“又名”[3],但上述的首选名词沿用已久,不但约定俗成,更已成为标准名词,不能轻易改变。然而依照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的精神,现今却有可能提出此问题并展开讨论。更重要的是,今后当以此为戒,加强术语学的建设,不再出现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国内公开发表的三篇典型术语误译纠错论文为例,对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篇术语误译纠错论文中术语误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现有译法”,而术语正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找译译法”。文中的“找译译法”指的是依据原语术语的含义,通过适当的方法,直接从译语专业文献中找出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的翻译方法。“现有译法”指的是在目前翻译专著、论文中经常提及的直译、意译、音译等术语翻译方法。原语术语,按其在译语中有无对应的译语术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另一类是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在我国术语翻译文献中,虽未见到“找译译法”的字样和系统的理论论述,但不时会见到诸多译者以不同方式表达出的“找译译法”思想。“找译译法”是我国术语翻译宝库中的瑰宝,继承“找译译法”并将其付诸翻译实践对于降低术语误译率、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口译工作中 ,偶尔发现一些汉译不妥或者完全译错了的英语词汇 ,如eagle即是一例。“动物名称在科技术语中为数不少 ,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少。”[1] eagle作为动物名称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频率远比在科技术语中出现的频率高 ,因此造成的误译也更多。大学英语词汇表 1~ 4级词汇中列有eagle一词 ,其译义为“鹰”[2 ] 。当给学生指出此乃误译时 ,一些学生便查阅他们随身携带的各种词典 ,包括《朗文英汉双解活用词典》 ,给出的译义皆为“鹰” ;有的年轻同行试笔的译文在投稿前请笔者过目 ,我便将译文中的“鹰”(e…  相似文献   

4.
以人名Charlemagne在翻译实践中常被误译为“查理曼大帝”为引子,分别对外文人名翻译和中文人名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梳理:探讨了人名翻译的基本原则,叙述了中文人名音译史上曾出现的几种方案,还对近年来出版的人名翻译词典进行了简要回顾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Truth是西方哲学中最常见的名词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普遍将其误解和误译为“真理”。本文通过对该词在一本学术性的英语词典和两本专业的哲学词典中的定义的考察,并结合对该词在多部经典哲学著作中的用法的分析,对其意义和翻译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ruth一词是个多义词,作为其意义之一的“真理”是个科学概念,并不是个哲学概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其意义是“是真的”这种性质,应该翻译为“真性”。把“真性”误解为“真理”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最后,对这种长期盛行的误解误译现象做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医学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中,发现存在对某些英文术语的误译,本文就Aesthetic Medicine的中文定名问题作进一步讨论。Aesthetic Medicine这一学科是由Cosmetic Medi-cine(美容医学)发展而来,是人们对人体美的追求从“容”扩展到了全身各个体表部位的产物,因此,国内某些专业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众多文献中均将Sinorhizobium meliloti误译为“苜蓿中华根瘤菌”,它的种加词meliloti是来自豆科植物草木樨属(Melilotus),经拉丁化后而形成的,因此应译为“草木樨中华根瘤菌”才为正确。与它亲缘关系十分接近的另一种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dicae,种加词medicae来自豆科植物苜蓿属(Medicago),因此Sinorhizobium medicae才应真正地译为“苜蓿中华根瘤菌”。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药品质量管理中validation、verification和qualification容易混淆和误译的现象,借助语料库软件AntConc,并经ABBYY Aligner处理,结合搭配理论,探讨这三个术语的语义区别以及如何规范化。建议在药品质量管理中,validation译为“验证”,verification译为“确证”,当探讨杂质问题时,qualification译为“界定”,涉及设备或辅助系统时,qualification译为“确认”。  相似文献   

9.
由于世界动植物的多样性,人们对于动植物名称的了解往往不太确切,动植物“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给动植物名称的翻译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译者缺乏专业知识或严谨的工作态度都会导致误译。以拉丁语为中介进行动植物名称的翻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错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NCUK)携旗下两大阵营“英国大学联盟”和“澳洲大学联盟”的27所高等院校与北京语言大学签约。根据协议,今后在北语通过NCUK国际教育项目的毕业生将被输送到两大联盟就读。而此前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首度向中国教育市场重拳出击,也选择了“国际教育联盟”的形式。“大学联盟”是怎样一种组织形式?选择入读“联盟”对国内学生有哪些好处?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世界动植物的多样性,人们对于动植物名称的了解往往不太确切,动植物“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给动植物名称的翻译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译者缺乏专业知识或严谨的工作态度都会导致误译。以拉丁语为中介进行动植物名称的翻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错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小说”及其亚文类名称的英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误译的现象在期刊和辞书中都并不鲜见。英语中的fiction与novel的含义并不相同,二者与汉语中的“小说”概念也均不一致,需根据情况来选择准确的译词。作为泛指,“小说”应当译作fiction,而不是novel,因为novel指的是长篇小说。在小说亚文类的划分上,英语文学界和中国文学界皆尚存在不同的意见。就当今汉语小说的实际情况而言,应当划分为四种亚文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篇小说。其中最后一种亚文类的命名歧出纷纭,而以“小小说”和“微型小说”最为通行,但最合理的命名则是“微篇小说”。“中篇小说”和“微篇小说”各自具有多种译名,而其合理性各有差别,经过辨析,可以甄选出最合适的英语词来作为译名。  相似文献   

13.
据国外媒体报道,想象一下在遥远的系外行星上度假是怎样一番体验.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动力实验室推出的这一系列海报中,就有一张题目是“感受HD40307g星球的重力”.对于热爱日出日落景观的朋友,开普勒-16b行星将是不错的选择,在那里你不再会“形单影只”. 被昵称为“塔图因”的开普勒-16b是一颗环绕联星的太阳系外行星,因为在《星球大战四部曲:曙光乍现》中,卢克天行者所居住的虚拟行星塔图因以两个太阳同时落下的场景而闻名.  相似文献   

14.
简单概念通过联取的方式构成复合概念,由此而成的复合概念与简单概念之间,在内涵和外延上均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却因为联取前后的概念在指称词语上存在着联系而容易被译者所忽略,从而导致误译的出现,法律术语legal research的误译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Internet与internet的中文推荐名已于一年前被定为因特网(97.X.2)与互联网(97.X.1),intranet与extranet已定名为内联网(98.X.1)与外联网(98.X.2),这些推荐名在大多数报刊和媒体上已得到广泛的采用,但旧有的习惯译名仍不时被沿用,特别常见的是:称Internet为互联网,称intranet为企业网。为此,目前对Internet与intranet两名词的译名问题仍有讨论的必要。一、不宜将Internet译为“互联网”Internet的许多译名中除音译名外,所有的意译名无非在“国际”“全球”“电脑”“计算机”“资讯”“交互”“互联”“网络”……这些词语的范围内加以选取和组配,多则9个汉字,少则3个汉字,但无论如何选配均有其不足之处:internet(inter+net,即internetwork的简写)泛指各种互联的计算机网络,其中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ARPA网演变而来的、采用TCP/IP协议的一种互联网,而Novell网则是采用SPX/IPX网络互联协议的另一种互联网。因此,internet为泛指性普通名词,而Internet为专指性专有名词,其区别在于其英文名的第一字母是否大写。W.Stallings 在其1998年的新著《High-Speed Networks; TCP/IP and ATM Design Principles》中阐述internetworking时说:“The most important example of an internet is referred to simply as Internet.”(互联网最重要之例即为因特网。)(见该书p.35,554)internet已被定名为互联网,如果再将Internet也定名为互联网,则这两个“互联网”就混淆难分。试用以下的文句来描述Internet:“互联网(Internet)是采用TCP/IP协议的一种互联网(internet)”,如果抽去括弧中所注的外文,则阅者必将对这段文句的逻辑性发生怀疑。如改为:“因特网是采用TCP/IP协议的一种互联网”则概念就十分清楚了。Inter指“互”,并非“International”的缩写,因而并无“国际”或“全球”之含义;国际性的计算机网络有多种,而Internet并非计算机网络中唯一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尽管Internet的TCP/IP协议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de facto standard),但不是法定的标准(de jure standard),何况这“国际”二字并未得到许多欧洲国家的承认。国外公司名称及其产品名称往往不可意译,例如美国3M公司的全名为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如按原义译出,不但冗长,而且令人误解为该公司当前的产品是矿山机械;Motorola的原义为“汽车音乐”(英语Motor+希腊语rola,该公司原以制造电子管式汽车收音机而起家);著名的夏威夷地区分组交换网取名为ALOHA网,有一种解释说,ALOHA是缩略词,其全文为“Additive Links On-line Hawaii Area”,但Aloha原是夏威夷本土语汇中的“欢迎”,此外,美国夏威夷州又有“The Aloha State”这一绰号,因而在中文辞书和文献中一般只能将ALOHA网译为“阿罗哈网”;Sprint原义为Special Police Radio Inquire Network,Southern Pacific Communications switched long distance service,如按原义逐字译出,不免成为画蛇添足之举,由此可见在有的情况下音译胜于意译。Internet虽非公司或单位名,但现已有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nternet工程特别工作组)等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所从事的是与Internet(因特网)有关的工作,但并不是所有各种internet(互联网)的工作。Internet发展虽给信息社会带来一场革命,但也存在网络拥塞、安全保密性差等问题,目前已在研究Internet 2(第二号因特网),也许若干年后还将出现另一种比Internet 2 性能更好的,但以其他新名称命名的新型互联网,因而“互联网”的名称只能用为泛指性的普通名词而不能用为专指性的专有名词。为此,Internet的译名宜按ALOHA network,ARPANET,Sprintnet,Telenet,Tymnet等例采用“音+意”的方法订名为“因特网”,在科技书刊中也可直接引用英文原文。二、不宜将intranet译为“企业网”首先应明确intranet的拼写问题,也就是应明确intranet究竟是普通名词还是专有名词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探讨intranet的命名。与Internet、internet的情况有所不同,intranet的第一字母无论用大写字母I或小写字母i均为普通泛指性名词而非专有名词。因此,应当以intranet(及extranet)作为正规的拼写形式,在文章的标题、句首,以及句子内容中需突出强调上述名词时,可以将其第一字母大写,但他们的概念相同,应理解为:Intranet=intranet。目前国内许多报刊常不分场合地在全文中一律采用Intranet的排印形式,作为突出主题、着重介绍新词,这种排印方式未可厚非,但在词汇表、辞典等工具书中以及标准化文献中应排印为intranet及extranet。现举W.Stallings 《High-Speed Networks:TCP/IP and ATM Design Principles》书中对intranet所给的定义为例:“Intranet: A corporate internet that provides the key Internet applications,especially the World Wide Web.An intranet operate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for internal purposes and can exsist as an isolated,self-contained internet,or may have links to the Internet.”(p.35,554)。此外,国外期刊对intranet和Internet的理解及其排印形式也是如此:“…across an intranet or the Internet…”(“Going Public with Voice over IP”,《Telecom Asia》,Vol.,No.10,October 1997,p.48)。由此可见,①当intranet与Internet两名词并举时,前者第一字母用小写,而后者第一字母用大写;②intranet前面用不定冠词an,而Internet前面用定冠词the,表明前者为普通名词,后者为专有名词。国外新出版的各有关Intranet及TCP/IP等书籍中也均如此排印。目前国内外出版的中文报刊中常用“企业网”作为intranet的简名。但在电信名词中原已有corporate enterprise network(有时简称为corporate network或enterprise network)如再将intranet称为“企业网”,将造成混淆。在上述《Telecom Asia》的同一卷期中,其46页有这样的句子:“…to be transmitted over corporate enterprise networks,intranets,and the Internet.”由此可见:①企业网与intranet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网;②原文中的intranets用复数(可以有多种不同形式的intranet),而Internet却用单数(专指的,独一的)。在所引用的原文中,intranet之前原省略了corporate,这是科技英语中常见的惯例,如果原文的著者不用省略的文体而采用完整的表达形式,则原文应成为“…to be transmitted over corporate enterprise networks,(corporate) intranets,and the Internet.”在该文正文旁的内容提要之末有这样一段:“…VoIP on the corporate intranet.”足以说明原文中所用的术语为:①corporate enterprise network企业网,有时被简称为corporate network,也有时被简称为enterprise network; ②corporate intranet企业内部(互联)网,通常被简化为intranet。从以上的说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几点结论:①intranet和internet都是普通名词,而Internet是专有名词;②企业内部互联网的全名为corporate intranet,通常被简称为intranet;③intranet虽采用Internet技术,但Internet是专有名词(专指的,独一的),而intranet是普通名词(可以有多种不同形式的intranet),不能认为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因特网”,因而应采用内联网或内部互联网的名称。  相似文献   

16.
当初为什么把这种总线定名为firewire ,没有查到根据。但把它译成“火线” ,这种“字对字”的译法 ,实在是欠考虑。中文“火线”指的是交流电力系统中单相电源中有电的那根线。多年来已约定俗成 ,表义也准确。相应的英文是livewire或pow erline。也就是说 ,firewire在英文中并没有“火线”的含意 ,也不会造成意义的混淆。而在中文中由于误译 ,引起了混淆。计算机领域中有许多名词是借用地名或人名。如Java ,此词本身含义是爪哇咖啡 ,如果译成“爪哇语言” ,就会误认为是爪哇这个地方的语言。有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Space空间科学中最有争议的是space的译法。space在英文中有两种基本含义 :( 1)泛指在广义空间 (包括时间和空间 )中存在的范围或区域。它既可作为可数名词 ,也可作为不可数名词用。在一维空间中可译为“距离或间距”等 ,二维空间中可译为“面积” ,三维空间中可译为“空间” ,时间上可译为“之间” ;( 2 )特指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空间 ,只能作为不可数名词用 ,经常被译为“太空”或“空间” ,有时也被译为“航天”。Space在空间科学中常常译为“空间” ,例如spacephysics译为空间物理。优点是与英文完全…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武汉大学崔炳光教授致函编辑部,提出沿用已久的“鼓丘”(drumlin)一词乃由drum(鼓)而来的误译,drumlin实际上是从盖尔语(Gaelic)druim(山脊)演变而来。果如是,“鼓丘”这一术语是否需要重新审定,抑或重新命名?请听本期嘉宾意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际间文化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使我国社会各阶层学习和使用外语日广,特别是英语更为普遍。为了便于广大知识界的学习,我国近二十年来出版了大量中外文对照的各种科技词汇,词典或辞典等工具书,尤以英汉对照者为多,估计有四、五十种之多,这对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由于近代科学技术向纵横方向发展,各专门学科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如电子学几乎和每门学科有关,计量学也不例外。因此近年出版的各种科技的专业词汇书所搜集名词术语的内容和范围日益增加,这类工具书有越出越厚之势。这样往往使一个英语科技名词术语能从几本或十多本词汇书中查到,而且常常译名不统一,使读者难以选择。例如:“metrology”一词有译成基本度量学,〔基本〕度量衡学,度量衡学,度量衡制,计量制和计量学等6种译法。“Izod impact test”中的“Izod”有译成“埃左”,“艾泽”,“伊兆特”,“艾卓德”,“伊佐德”,“艾氏”和“爱氏”等7种译法,使读者无所适从。我最近从编写有关计量测试的专业词汇书中体会到,在确定英文科技名词术语的译名时,应考虑下列五个特性。一、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把外文科技名词的含义准确而又严格地译成中文名词。如“metrology”这个词原意是指“关于测量的知识领域”,因此将它译成“计量学”,显然比“基本度量学”,“度量衡学”和“度量衡制”等更确切,科学性更好。又如“Kilogram”这个质量的主单位过去被译成“公斤”,现在则按照该词的词头“kilo”(千)和词身“gram”(克)译成“千克”,则更直观,科学性更强。至于声学中的感觉噪声的单位“noy”,现在有译成“呐”和“纳”的。我以为“纳”现已作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词头“nano”(纳诺)的符号,为了避免混乱,“noy”以译成“呐”更为严格。虽则在1977年7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规定淘汰“哩”,“呎”,“吋”,“”和“”,“”,“”和“”等所造的计量单位用字,但未提及“呐”,而且“呐”在我国并非新造的字。二、习惯性这里所谓习惯性就是对某一科技名词术语的习惯译法,人们习惯了,往往不愿轻易更改。我以为一个译名若用惯了而又不会引起混乱,就不一定去改它。例如“pressure”原来译成“压力”,后来有人认为科学性欠佳,主张改译为“压强”。但“强”比“力”写起来麻烦多了,也可说后面提到的“使用性”差多了,但我以为译成“压力”并不致造成很大混乱,故仍主张维持习惯的译法。但习惯并不是永远不能改的,遇到必要时仍以废除习惯译名为宜。如长度的主单位“meter”过去习惯译名为“公尺”,“metric system”过去习惯译名是“公制”。195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中规定我国采用公制。但该制度中的“公分”“公厘”既为长度的导出单位,又是质量的导出单位,这样在使用中容易造成混乱。因此近一、二十年来科技界、计量部门主张用“米”代替“公尺”,用“米制”代替“公制”二字,这样科学性更强,或者说科学性战胜习惯性了。1984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命令”中更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这个更改。三、使用性这里所说的使用性好,就是指一个译名易懂、易记、易写。若能使一个科技译名具有三“易”特性,则它就会有生命力。如把一些带外国人姓名的科技名词按拼音直译则显得繁锁。过去曾把“Avogadro number”和“Brinell hardness”直译成“阿佛伽德罗数”和“布里涅耳氏硬度”,但若译成“阿氏数”和“布氏硬度”则会大大提高译名的使用性。当然简化了有时也可能出现混乱。我主张在适当场合,尽量使外国姓名“氏”化。如我国现已常用的一些译名“摄氏度”,“华氏度”,“布氏硬度”,“洛氏硬度”,“肖氏硬度”,“麦氏真空计”和“莫氏锥度”等等。再如“resolution”一词,现有词汇书中,有译成“分辨能力”,“分辨本领”,“分辨率”和“分辨力”的。从科学性讲以前二个译名为好,但从使用性来看,则四个译名除前二字“分辨”均相同外,显然“力”比“率”,“能力”比“本领”易写且省时多了。所以我主张把“resolution”一词译成“分辨力”。四、对应性所谓对应性是指从外文名词译成中文或从中文名词再译成外文时的对应译法。一个外文名词有时可能有多个含义,我主张每个含义最好只有一个中文的对应译名,这样既便于使用又利于由中文反译成对应的外文名词。但目前我国已出版的一些词汇书中,往往有的外文名词的一个含义被译成多个中文译名,让读者选择。如物理学中的“noise level”、有的词汇书把它译成噪声〔干扰,杂音〕电平,噪声级,噪声水平,噪音级等。我主张单译成噪声级就可以了,因为它们的含义是相同的。误差理论中的“Standard deviation”现有译成“标准偏差”和“标准差”的。从对应性看,我认为译成前者为妥。因“标准差”在译成外文时,容易误译为“standard difference”。又如“strain gauge”有译成“变形测定器”“伸长计”,“张力计”,“应变片”和“应变仪”等的,从对应性看,我以为译成“应变仪”较妥。五、发展性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个名词术语也常会发生变化,个别老的会变得不合适而被废除,新的又被创造出来。如计量学单位的词头,过去曾用过“milli-micro”和“micro-micro”(曾被译作毫微和微微),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分别用“nano-”(译作纳诺)和“peco-”(译作皮可)来代替。而“micron”(符号为μ)原译为微米,但因后来将“micro”(符号也为μ)作为单位词头使用,所以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废除“micron”的使用,而微米的英文改用“micrometer”(符号为μm),符号“μ”代表“micro”作词头使用。可是我国在七十年代,或甚至八十年代出版的一些词汇书中,还列入“micron”(译作微米),“milli micro”(译作毫微)和“micro-micro”(译作微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些已被废除使用的名词术语,我以为在新编或再版的词汇书中,可以不列入,或要列入时也应注明“已废”二字。上面提出的五个特性可供大家在编写或修订词汇书时参考。当然在确定一个外文名词术语的译名时,有时可能多考虑一点科学性或习惯性,而有时又可能多考虑一些使用性或对应性,这就要具体分析了。总之,要使译名定得确切,使读者乐于采用而使它有生命力,就要多多衡量上述五个特性。由于目前已有大量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各种外文和中文对照的词汇(包括辞典、词典)书的出版发行,而科技名词的译名的统一工作没有跟上,因而已造成一定的混乱局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希望国家加强对这方面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加速制订各种学科专门名词术语(包括各种外文对照的)的国家标准或部门标准,作为编写各种专业或综合性词汇书的参考。同时还希望新编或修订上述词汇书时,多多参考其它有关专业词汇书的较确切的译法,而不应仅仅搜集各种词汇书中现有的各种译法,加以综合而成。以上所写一点体会,一定不够全面或有错误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在许多文献、教科书及工具书中,已将turbulence定名为“湍流”,在即将公布的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中,也将其定名为湍流。但始终存在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应将湍流正名为“乱流”,理由是:(1)从科学性角度来看,按《说文解字》,湍流最多只能表达由动力因素引起的turbulence的含意,而热力的turbulence用湍流一词是表达不出来的。(2)从使用性来看“乱流”首先能表达turbulence(不管是热力的还是动力的)这一概念,还具有“望词知意”的特点,另外,乱流不象湍流那样因“湍”字太“典雅”而常被误念为Chuan(喘)。从词的本意来看,“乱流”确实比“湍流”广延度大些,但从科学性和使用性角度来看,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训古是不是科学性?使用性中的“望词知意”在怎样的情况下才显得更重要?应该说,科学性是名词正名的前提条件,科学性的实质是要求一个术语要能够在其所属学科中准确地表达其科学概念,而不是要求去训古,用汉字的古典含意来限定现代科技术语所能够表达的概念,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据《说文解字》,湍:疾濑也。濑:水流沙石上也。说明“湍”描述沙石上水流的特征,并指出该特征的形成主要由动力因素引起,而大气中的turbulence的产生既有动力因素的,也有热力因素的,单从这方面看,用“乱流”似乎比用“湍流”好,但过分强调汉字的古典解释来厘定近代科技用语用字准确性的方法是值得商磋的。再据《说文解字》,信,说文诚也。冕,说文大夫以冠也。而“信息”、“日冕”中的“信”、“冕”显然不能局限在《说文解字》所解释的含意里。再如,古汉语中的“走”,是说跑了,而现在汉语中的“走了”是说离开了。同理,“湍”字也不一定非是“疾濑也”不可。《辞海》中“湍流”的定义是:“流体质点互相混杂,迹线极不规则,描述流体运动的物理量的时间平均值有不规则的涨落”。其次“望词知意”在名词正名中是应该倡导的,如果一个词能让更多的人“望词知意”是再好不过了,特别是在普通(通用)术语领域。专业术语的特点就是“专”,很难做到使所有的专业术语都能“望词知意”。努力做到相对的望词知意——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能看懂也就行了。此外,关于“湍”字因太“典雅”而常被人误念成chuǎn(喘),我认为这并没给“湍流”一词的正确使用和传播造成多大的影响,“霰”也时常被误读成Sǎn(散),“霾”也时常被误读成li(里),并没必要因此而为其一一更名。从另一方面看,科技术语的定名要考虑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选择的术语要有很强的“运载”能力,“湍流”的构词能力比“乱流”的构词能力强,如由“湍流”派生的术语“湍能(湍流能量)”,“湍涡(湍流涡度)”等,较“乱能”、“乱涡”更易被人们接受。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名词术语的审定、正名不是目的,在使用过程中达到统一才是目的,“湍流”一词已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更名带来的直接后果将是新的不统一。综上所述,turbulence还是定名为“湍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