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文章基于城市系统论,从城市规划的本质出发,在总结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从分析城市规划在城市的空间发展目标、自然环境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目标的实施结果入手,构建城市规划实施结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城市的空间要素和非空间要素进行符合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徐看  熊助国  刘向铜  刘鑫 《江西科学》2020,38(4):498-503,618
城市地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区域,城市不透水层变化象征着城市化进程的速率。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不透水层已经取代其他地表类型,城市不透水层的面积覆盖、范围大小、区域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热环境、水文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精准、高效的提取大范围不透水层已成为目前遥感研究的重要难题之一。介绍了根据不同的遥感影像的数据特点和技术提取不透水层的理论方法,并总结了现有的不透水层提取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光学遥感影像提取、利用雷达干涉技术提取以及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提取。最后探讨展望遥感技术在不透水层提取中的发展趋向于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提取不透水层,在此提出了一种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提取不透水面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3.
厦门市城市空间结构分布的自组织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模块,对2002年TM遥感图像的综合分析,以及对厦门市地质地貌、植被、城镇分布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充分研究,指出了厦门市生态空间结构的自组织特征,厦门市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演进过程中所遵循的自组织规律及城市规划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Quickbird遥感卫星图像上多出建筑物阴影与其真实高度的对比关系中,进行了城市建筑物高度信心提取方法的进一步的精确和改进,并且以曹妃甸典型建筑物高度信息提取为例,更加精确地提取出建筑物的阴影和高度信息,从而体现出遥感卫星图像在城市规划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LRM的北京城市未来增长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北京城市发展经验,引入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LRM),以遥感、GIS和地理计算技术为支撑,基于600m×600m离散格网,建立北京城市增长模拟模型,对人口稳定增长、修建七环、修建奥运公园等3种北京城市增长情景进行模拟,并对模拟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LRM的北京城市未来增长模拟模型应用是城市发展预测研究的一个有效工具,可以规划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分析其与人口布局的关系,对实现人口合理布局、城市规划和城市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2010年重庆市主城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人机交互式的方法对主城区居住用地进行遥感解译,同时与常住人口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为模拟人口空间分布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和GIS,采用SLEUTH模型对沈阳市辖区1988.2004年间的城市扩展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对未来(2005.2030年)两种预案条件下的城市发展格局进行预测,即目前趋势预案和区域开发政策与城市规划预案.结果表明:到2030年,两种预案条件下,城市面积分别增加306.0 km2和172.7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达到22.1%和18.3%.目前趋势预案条件下的未来城市发展格局比较分散:而区域开发政策与规划预案条件下,城市扩展格局将更加紧凑,充分体现了区域开发与保护政策、城市规划对城市扩展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庆军 《科技信息》2012,(14):87-88
随着各种高新科技的不断飞速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正越来越多地引入建设当中。"3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作为支撑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作为新兴的具有极大应用价值的信息科学技术在最近十余年的发展近乎神速,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城市规划与建设当中,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章简要阐述了"3S"技术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概念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主要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的发展趋势,并分别详细介绍了GIS、RS、GPS及"3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3S"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中使城市建设信息化,使得规划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时荣  李冰  禹小伟 《太原科技》2009,(10):70-72
阐述了数字城市的概念及其关键技术,探讨了遥感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地理数据获取、土地现状调查、环境要素的实时监测、城市化进程的动态监控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目前可应用于"数字城市"建设的数字化航空遥感集成获取技术、遥感数据模块化处理技术、uDAR系统等航空航天遥感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市规划与扩展控制因素的复杂性及其提取特征较为困难的状况,用细胞自动系统结合GIS系统模拟城市扩展,提出从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中使用BP神经网络自动挖掘城市扩展的内在规律作为细胞自动系统的转换规则,并利用该规则反演和预测城市扩展情况.最后运用1984、1991、1998和2001的遥感地图举例模拟了无锡2008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在应对气候问题的大背景下,处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肩负着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重任。回顾了国内外寒地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开放空间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方面的重要成果,提出了基于健康导向、大数据支撑以及多过程管控的寒地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等研究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陈鑫 《科技资讯》2012,(8):18-19
多传感器遥感图像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地理信息载体,它在提高遥感精度和容量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本文针对遥感图像的融合算法进行研究,使用小波分析和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图像分层技术解决尺度分解和梯度分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活力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话题。研究使用百度人口热力数据度量城市活力,使用POI数据、城市矢量数据、夜间遥感影像数据等度量合肥市区建成环境,利用OLS线性回归与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合肥市城市活力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合肥市区的城市活力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逐级递减、局部高值集中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衡。②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提升地区功能混合度、建筑平均层数以及基础设施完善度能够在全局范围内有效改善地区活力;而居住人口密度、街区POI密度、道路交叉口密度、建筑容积率、绿化水域覆盖率、共享单车密度、商业服务设施可达性、教育文化设施可达性等指标则因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对城市活力产生促进或抑制的双重作用;与公交站最近距离、与地铁站最近距离指标则与城市活力具有负相关性。结合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与管理提出一定建议,有助于城市开展精细化与差异化街区建设,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GIS技术在现代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钧 《科技资讯》2010,(30):57-57
随着GIS的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本文着重介绍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利用虚拟现实及多媒体技术进行规划方案比较;利用嵌入式GIS进行规划红线信息系统建设及利用GIS与遥感的结合进行城市监测,并从区域城市规划角度说明GIS在未来的区域管制中仍旧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源信息空间的遥感影像自动解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自动解译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空间的遥感影像自动解译的研究方法,将遥感影像分为光谱信息空间、形状信息空间、区域地学信息空间、干扰信息空间等四个信息空间,通过对多源信息空间的数学描述和计算机处理实现了遥感影像的自动解译.  相似文献   

16.
无容置疑,城市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其城市规划。中国的上海、北京以及深圳等大型城市的崛起,已能突显其城市规划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相当部分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比较严峻。文章阐述了我国城市规划现状,基于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完善城市规划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光谱遥感的水质监测处理方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定量遥感理论和方法,将多光谱遥感数据和实测水质数据相结合,研究了水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探讨了多光谱水遥感图像的处理方法和水质参数的数学回归模型,并以太湖水域的悬浮物含量为例,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遥感手段对水质进行监测是可行和正确的,由遥感数据得到的太湖水域悬浮物含量的空间分布也与太湖水域的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8.
多源卫星遥感影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出现使得大比例尺遥感制图以及进行城市规划监测和信息更新成为可能。以泉州市为例,介绍了卫星遥感影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功能混合是提升城市效率和活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时空大数据的城市功能混合评估新方法,该方法借鉴了TF-IDF算法和信息熵算法,不仅考虑各类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结构,而且反映了其实际使用特征,从而将城市功能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特征结合起来。基于这一方法,对北京六环以内地区的城市功能混合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城市功能混合现象极为普遍,应视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从空间特征上看,功能混合密度符合距离衰减特征,体现了空间区位与城市中心结构对城市功能混合的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主导功能的用地中,各类城市功能混合的配比关系和空间特征。最后,面向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提升城市功能混合、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韦少港 《江西科学》2011,29(3):343-349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要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尤为重要。纵观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在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深入开展城市地质学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城市地质学的研究前沿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基于城市地质学之上探讨了如何有效的解决"城市病"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