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死是长期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病变和闭塞,主要的病变部位在豆状核、尾状核、丘脑、放射冠、内囊、大脑白质、脑桥等。临床表现有21个综合征。CT及MRI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临床应与小量脑出血、出血性梗死、脑栓塞等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对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67例及糖尿病组53例(B组),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B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7%和23%;A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分别为96%和4%,两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应该高度重视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 对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67例及糖尿病组53例(B组),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B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7%和23%;A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分别为96%和4%,两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应该高度重视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及预后,方法:对58例年龄在50岁以下外伤引起脑梗塞患者,经过早期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腔隙性或局灶性梗塞效果较好,大面积梗塞及脑干梗塞伴合并伤患者病死率与病残率均较低.结论:梗塞部位、面积及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判断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柳健  丁耀军  钱锁开 《江西科学》2010,28(2):203-206
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均行CT检查,其中8例行MRI检查。结果为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痫、轻偏瘫和头痛多见。CT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状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裂头蚴抗体阳性。本组9例中8例在CT定位下行立体定向活检,1例手术开颅取出,预后均良好。多数脑裂头蚴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血清免疫学检查及C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在诊断和处理脑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丘脑性失语症的临床特点和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择近3年来收住院的丘脑出血和梗死的62例患者,进行失语症检查,判断有无丘脑性失语.同时,根据头颅CT图像标准化处理,判断丘脑性失语症与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 共检出26例丘脑性失语症患者.其中,左侧丘脑病变患者25例,而右侧丘脑病变患者中仅有1例.左侧丘脑出血的21例患者中19例有丘脑性失语;而左侧丘脑梗死的18例患者6例有丘脑性失语,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丘脑外侧病变导致的失语较无丘脑性失语组有非常显著差异性;而丘脑后部病变较无丘脑性失语组有显著差异性;丘脑内侧病变极少引起丘脑性失语.结论 丘脑性失语症主要发生于左侧丘脑出血,多是影响到左侧丘脑外侧部和后部两个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对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67例及糖尿病组53例(B组),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B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7%和23%;A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分别为96%和4%,两组治疗好转率和病死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应该高度重视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梗死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阿托伐他汀10 mg qn,对照组不用阿托伐他汀,采用其他治疗,如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糖、血压等。进行双盲对照治疗3 a,观察两组病人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症状性脑梗死3 a发生率(5.3%)明显低于对照组(14.7%),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为临床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评估与干预提供依据。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multiple lacunar infaction,MLI)100例,单病灶脑卒中101例,对照组100例。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和P300为工具评估所有研究对象。结果显示,MLI组和单病灶脑卒中组:MoCAM-MSE评分较对照组减低(P<0.05),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单病灶脑卒中组:MMSE评分较MLI组减低,P300潜伏期较MLI组延长(P<0.01)。P300潜伏期、MoCA认知功能检出率高于MMSE(P<0.01)。单病灶卒中组:额叶、颞叶MMSE和MoCA评分、P300波幅均较MLI组减低,P300潜伏期较MLI组延长,基底节区P300潜伏期较MLI组延长(P<0.01)。由此可知,MoCA和P300潜伏期可评估脑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关键部位卒中、高龄是脑卒患者认知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回顾复习我科住院且有完整资料的脑血管病人,分为脑出血、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并与健康正常组比较,通过头颅CT检查判断有无脑白质疏松(LA),统计LA发生率和分级情况。结果脑血管病患者白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较健康正常人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08),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LA发生率分别为53.3%、40%,与健康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LA发生率为23.3%,无差异性(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伴发LA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重于其它三组。结论脑白质疏松症与脑血管病,特别是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丘脑性失语症的临床特点和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选择近3年来收住院的丘脑出血和梗死的62例患者,进行失语症检查,判断有无丘脑性失语。同时,根据头颅CT图像标准化处理,判断丘脑性失语症与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共检出26例丘脑性失语症患者。其中,左侧丘脑病变患者25例,而右侧丘脑病变患者中仅有1例。左侧丘脑出血的21例患者中19例有丘脑性失语;而左侧丘脑梗死的18例患者6例有丘脑性失语,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丘脑外侧病变导致的失语较无丘脑性失语组有非常显著差异性;而丘脑后部病变较无丘脑性失语组有显著差异性;丘脑内侧病变极少引起丘脑性失语。结论丘脑性失语症主要发生于左侧丘脑出血,多是影响到左侧丘脑外侧部和后部两个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行MRI检查者13例。结果:脑裂头蚴病CT表现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状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曼氏裂头蚴抗体阳性。本组15例中11例在CT定位下行立体定向活检,4例经开颅手术预后均良好。结论:多数脑裂头蚴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血清免疫学检查在诊断脑曼氏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复习我科住院且有完整资料的脑血管病人,分为脑出血、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并与健康正常组比较,通过头颅CT检查判断有无脑白质疏松(LA),统计LA发生率和分级情况.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白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较健康正常人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08),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LA发生率分别为53.3%、40%,与健康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LA发生率为23.3%,无差异性(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伴发LA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重于其它三组.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与脑血管病,特别是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塞临床特点.方法对大同市三医院102例无症状脑梗塞患者与98例有症状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卒中家族史、嗜好烟酒等多项因素以及血液流变、血脂、血糖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梗塞灶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病变部位直接影响脑梗塞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结论高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SCI和有症状脑梗塞共同的易发因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直接参与动脉血管病变.大多数SCI患者梗塞灶位于皮层下白质,很少累及运动通路,故临床症状轻微.  相似文献   

15.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脑干,直径约2—15mm的缺血性梗塞。梗塞灶呈圆形或卵圆形,多发于基底节和内囊区,因为这些部位供血动脉大多远离动脉主干,行走弯曲,易要缺血影响。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13例,糖尿病病史者4例,发作者曾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3例。1.2、临床表现根据本组病例临床表现分以下几种类型:1.2.1、纯感觉障碍型。表现为一侧面部及肢体麻木,但无肢体力弱、偏盲、失语等症状。肢体麻木呈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与MRI扫描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与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两种检测手段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效果.结果 3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肿块型发生率明显高于腔内生长型、浸润狭窄型、不明确型,64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质量(Ⅰ级29例、Ⅱ级5例、Ⅲ级0例)明显好于MRI扫描(Ⅰ级16例、Ⅱ级14例、Ⅲ级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状不规则肿块型发生率高于圆形与类圆形肿块型发生率,结节状腔内生长型发生率高于菜花状腔内生长型发生率,片状浸润狭窄型发生率高于星芒状浸润狭窄型发生率,64层螺旋CT扫描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均高于MRI扫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与MRI扫描均是胆管细胞癌的有效诊断方法,64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更为清晰,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中毒性脑病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急性中毒性脑病18例,回顾性分析其脑部CT表现特点.结果CT表现:脑水肿18例,脑实质密度减低,脑室及脑池受压变小,严重者全脑密度呈均一性减低;蛛网膜下隙出血14例,表现为后纵裂池及天幕等处条片状高密度影;脑内出血2例,呈斑片状高密度影.结论CT能够反映中毒性脑病的病变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对临床及时正确诊治,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脑电图、诱发电位、脑彩超及CT在诊断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病人分成TIA组,腔隙梗塞组脑梗塞组及脑出血组。分别进行脑电图、诱发电位、脑彩超及CT检查。结果:CT检查TIA阳性率最低,仅4%,对脑电图、诱发电位、TCD三者检查结果比较,异常率依次为诱发电位>脑彩超>脑电,诱发电位检测TIA意义最大。结论:电生理检查对脑血管病的检测有相对特异性、敏感性及重要性,是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重症脑卒中后高钠血症的发生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72 h,72 h~1周内,高血钠的发病率、病灶部位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出现高钠血症30例,发生率18.3%:其中发病后72 h内发生高钠血症19例,血钠升高多为医源性,以轻中度为主,易纠正;72 h~1周内发生11例,大多为中高度升高,常规治疗不易纠正。高钠血症与卒中部位、病情轻重和预后有相关性。结论医源性因素,丘脑、脑干损伤是引起重症脑卒中后高钠血症的主要原因;高钠血症可作为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病情越重,血钠越高,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一种新型松质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观察和评价新型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对该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成年中国青山羊双侧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制备腔隙性松质骨缺损(直径10 mm、深20 mm),以颗粒型多孔β-TCP(A组)、粉末型多孔β-TCP(B组)进行修复,同时设立冻干异体骨(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术后4周、12周、24周进行X线片、CT及组织学以观察和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表明D组不能自行愈合;X线、CT示24周时A、B、C组均骨性愈合,图像数据分析示A组和C组、B组和C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示A、B、C三组4周新骨开始长入,24周骨缺损基本修复,4周、12周、24周三组新生骨面积比分别为(6.82±0.84)%、(6.68±1.13)%、(19.98±1.32)%,(16.32±2.21)%、(16.88±2.43)%、(38.63±3.31)%,(37.67±5.52)%、(39.11±6.43)%、(55.67±4.38)%,统计学分析示C组修复效果好于A组、B组(P<0.05),A组、B组间无差异(P>0.05).该骨缺损模型稳定、可靠,可较好得模拟一些临床中的腔隙性骨缺损环境;新型多孔β-TCP可良好修复该腔隙性松质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