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技术实践的生态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技术实践是人类所从事的改造自然、重塑或创造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有组织的活动。在工业社会中所形成的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以大量生产获得高GNP为目的的技术实践观面临变革,一种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的,以生态学、生态伦理学思想观念出发的技术实践观亟待树立。作为技术实践观变革的基础,是产业的高新技术化,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获取最大的产业效益,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且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一基本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业技术观批判的生态技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观的神化、西化和简单化,是工业技术观的主要偏颇,也是种种技术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批判工业技术观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技术观,是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生态技术观具有绿色化、低熵化、整体化和理性化等特点,也具有自省性、修正性和自救性等功能,体现立体远距离伦理,适中的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彼此平衡的诉求.生态技术观取代工业技术观,有赖于"社会技术"及内涵生态意蕴和弱熵功能的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工业社会主导性技术实践价值观模式及其批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结合著名技术哲学家A.佩斯关于技术实践价值观的思想,对工业社会主导性技术实践价值观模式给予辩证的分析,试图确立正确的技术实践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揭示生物种群进化规律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从进化的视角出发,技术进步策略由于其所具有的多样性、延续性和社会选择性等特点而使其演化过程具有进化色彩。考察技术进步策略的进化机制得出:在群内,由于自主创新策略要耗费较多的研发成本,从而其适应性劣于技术引进策略而遭淘汰;在群间,自主创新策略却由于能够为其他技术的研发带来间接效用而使整体适应性得到增强,从而获得选择。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的今天,中国自主创新策略的选择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技术评价的意义和社会背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评价起源于从社会的角度上关注技术发展,它通过系统的收集、调查和分析有关技术及其可能产生的广泛影响,为制定科技政策提供客观的信息支持.随着公众对技术的越来越多的争论,传统技术评价面临很大的挑战,这导致了参与式评价方法在技术评价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公众参与技术评价方法被认为是针对现代社会中不确定、不平等问题的一种新的互动式解决途径.本文对这种评价范式的意义和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观在"科学救国→科学兴国→科学发展"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的"知识→价值→文化"的逻辑转换。这个逻辑转换与人的观念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展现了"人的发现",凸显了人的完整性,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彰显出中国科学观演进的人学向度。  相似文献   

7.
多样性的再发现:从技术社会到生态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最终要求我们放弃"技术社会"的发展模式,走向以尊重、保持和发展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社会".技术社会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生态社会的出现则是人类主体选择的结果.从技术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换,将标志着人的文化进化的一种成熟以及理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传统技术政策中的“供给偏向”容易造成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并陷入技术控制困境,社会建构论对嵌入于技术(创新)中社会过程的分析则内在展现了技术政策的新视野。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采取了积极管理技术的态度,强调技术的社会整合,其在实践中体现为建构性技术评估的战略与工具,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一技术政策观中蕴含了技术民主化的思想,并提供了技术民主化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分享技术是促进信息、知识迅速流动,具有叙事、承载和创新意向的技术或技术人工物。古今中外技术史表明,分享技术既古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分享技术随着人类文明产生而产生,包括书写记录技术、造纸印刷技术以及以自媒体为主的现代分享技术。分享技术的认知结构包括技术主体的存在和扩展、技术规则的构建和修正以及技术语言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基础上的规约和创新功能是分享技术的实践取向。在分析分享技术认知结构和实践取向基础上引出分享技术的社会本质,即在"人—分享技术—人"理论框架下深化和发展传统的社会交往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0.
新技术社会学于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诞生,这一理论认为技术是社会型塑(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简称SST)的.笔者精选了若干案例,对社会型塑技术的主要参与者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行了简评,意在启发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电子纸"的技术进展及其社会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纸"技术是一个涉及电子、有机化学材料、计算机、显示与识别的高科技,目前正面临重大的技术突破.现代"电子纸"将不仅终结传统的"木材纸",而且可以在其屏幕上实现"手写工作模式",从而能够大大降低亚洲人进入信息社会的门槛.因此,"电子纸"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与数学及经济学应用数学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三百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经济研究中运用算术方法发轫,到今天以数学为工具的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数学方法的应用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可以说无所不在。与此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使得经济学研究对数学的过分依赖,连同经济学中数学方法的错误使用或滥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使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学问远离了客观经济实际。由此,研究和分析经济学如何正确的应用数学,经济研究中如何辩证地看待经济学与数学二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3.
试析社会科学中的规律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为社会科学中存在规律的可能性作一辩护,通过分析反驳社会科学中存在规律的理由,得出结论:按当代科学哲学的新规律观,社会科学中存在的规律本质上与自然科学规律没有不同,并且与社会科学中的规则无法严格区分,因此我建议将规律与规则看作处在同一连续统中,规则处在规律保护带的边缘,社会科学的目标是逐渐地尽可能地改善和精确化那些不同范围内的规则,使之成为在该范围内更具解释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王哲  刘兵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6):92-95,104
1985年,《利维坦与空气泵》(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一书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大多集中在对社会因素的关注上,而本文作者则着重分析了此书的科学编史学意义,并对书中涉及的相关主题进行编史学意义上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库恩时代的科学论的进展是从科学的社会研究走向科学的文化研究,其实质是科学观念的变迁,即以实践的科学观取代表象的科学观。宏观上对科学论的进展作出描述,提出科学的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难题以及解决进路,即强调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与反思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于文化的研究一直都存在雅与俗、良与莠、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等一系列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也不应该有所例外。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缺少辩证分析的色彩。本文重申了辩证分析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必要性,阐述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反生态思想的概念、特征及区分标准等,分析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反生态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其消解途径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网络虚拟实践社会价值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辩证的观点对网络虚拟实践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指明网络虚拟实践的社会价值与影响,现在虽处于初露端倪的阶段,但它将成为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新钥匙。必须以辩证的眼光认识它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构主义的直接批判对象是自主性的科学观,即认为科学知识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它以某种形而上学的存在为基础,或者是先验的理性逻辑,或者是先验的认识能力,它们使得科学世界和人类的其他领域区分开来。因此,自主性的科学观是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区分为前提的。社会建构主义通过将科学的基础还原为历史性的存在,超出了这种形而上学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社会建构论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技术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困境,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强调从微观技术入手,深入到技术内部,从而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就是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把批判理论从传统的社会批判转向技术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在科学的社会影响加大,科学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互动增强情况下,由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提出来的。在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反映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