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霈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87-89
作家创作总是带着感情色彩,用尽种种办法使得所表达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感情需要——这种创作倾向即遮蔽和彰显。《三国演义》的作者抱着坚定的要为正统立言的目的,这种遮蔽和彰显尤其严重。为衬托诸葛亮的神奇,魏延成了牺牲品,成为极端丑化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倘以唯物,这世界有正亦有反;倘以唯心,正反,只是参照不同而已…… 是非对错,我们何以判断? 成者为王败者寇,历史演遍情节,因正成反称为“叛”,因反成正称英明;过往千年争端事,王侯将相定为书,多少英才困于忠? 木有根本,繁盛取于此,人有性格,命运决于此。 一种植物,气候不同,地质不同,味道也不同;一幕戏剧,情节很多,角色很多,结局也很多。 这里包含一种角色,因为性格,也因为环境;这里有一种去留,缘于取舍,也缘于勇气。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离开束缚就是自由,多走一步另是一番天地。他们因追求理想选择放弃,他们为尝试成功离开成功。他们有着勇气,有着创造,有着洒脱,也有着沉重。成也好,败也好,赞也好,骂也好,都已在他们的选择中,变得遥远,变得淡然…… 历史少不了他们,世界少不了他们,他们是生活百态的必然产物,他们是历史前进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一块棱角分明的岩石,慢慢凸现…… 我们在这里记下这现象,当然不是鼓吹,不为煽动,为的是明了。 我们在这里记下他们,不加褒贬,不添花哨,只因存在。 但,留下的疑问和答案,该是你慢慢体味的了……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蜀汉的杨仪与魏延矛盾日深,形同水火,终于兵戎相见,酿成了一场大祸:魏延被杀,杨仪自杀。这其中固然有杨仪、魏延自身的弱点,而作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对悲剧的发生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程树德 《海峡科学》2007,(3):F0002-F0002,F0003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戎马半生,仍然寄人篱下,于是到南阳卧龙冈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孔明早已设计好了一个蓝图,他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刘备大喜,遂依这隆中对而行,多年以后果然创造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张超 《当代地方科技》2009,(10):174-174
诸葛亮弃用魏延的子午策,不是因其不能实现,是其不符合北伐的总体战略。弃用子午策是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北伐的战略、战术而做出的审慎决定。  相似文献   

6.
刘备的出身比较特殊。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但从小"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所以刘备的出身,既非"贫贱"又非"富贵"。这就使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士族和寒门两方面都受欢迎。刘备这样出身"贫寒"的人,骨子里是不会喜欢那些士族和名士的,尤其不会喜  相似文献   

7.
随着《三国志演义》影响的深入 ,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演绎逐渐变为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 ,加  上一些研究者对《三国志》及裴注等早期史料了解不够全面 ,往往以传统的求贤方式去解释刘备的“三顾茅  庐” ,将丰富、生动、复杂的历史事件纳入程式化的框架之中 ,既不能逻辑地解释刘备生前与诸葛亮的关系  史 ,更不利于深入地揭露三国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刘备流亡集团纵横抵 ,完成荆州化过程的考察 ,  力求得出更加接近于事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庞统之死     
诸葛亮和庞统并称为一"龙"一"凤"。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  相似文献   

9.
王墨洋 《少儿科技》2014,(12):39-3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有人背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总能勾起我的"馋虫",让我想要再读一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许多人物,有多谋、多疑的曹操,有仁义、善良的刘备,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气量狭小的周瑜……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里有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关羽、张飞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可是诸葛亮正在午睡,三人只好耐心等待。诸葛亮是有意在考验来访者吗?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很懂养生,确实在午睡。当时他是"卧龙",当然要"草堂春睡足。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蜀志褚葛亮传载:「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早孤,从父玄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曾汉创更选木皓,代玄,立案与荆州刘表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日比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依此段记载  相似文献   

1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游走于历史长河之中,穿行在文史笔墨之间,品三国乱世峥嵘,观英雄龙争虎斗,析天下成败权谋。  相似文献   

13.
《华阳国志》云 :诸葛亮为夷人作图谱 ,之后 ,在记述哀牢夷九隆神话时又说 :“南中昆明祖之 ,故诸葛亮为其国谱也。”因此 ,许多学者都主张昆明夷就是哀牢夷。本文认为 ,二者不应该是同一回事。并从诸葛亮作图谱的可能性、真实性 ,以及常璩所言图谱的内容与九隆神话的差异方面 ,论证图谱实为虚有 ,昆明夷与哀牢夷之九隆神话并不相关  相似文献   

14.
巴蜀地区,以今重庆与四川成都地区为中心区域。三国时的诸葛亮形象经《三国演义》传播后,以“鞠躬尽瘁”、忠君、机智和善用人才等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并且有神化的趋势。由于蜀汉政权建都巴蜀地区政治中心成都,故而在巴蜀地区形成较有特色的诸葛亮崇拜。《蜀中广记》中有诸多关于诸葛亮的记载,梳理相关内容,可以考察巴蜀地区的诸葛亮崇拜现象,及相关民风民俗,进而研究诸葛亮崇拜对巴蜀地区本土及流寓巴蜀文人的影响,对巴蜀地区的物质文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字国,学术界将其拆分为“ 、九、殳”三部分而释为“ ”,认为它是殷商之傩。这种解释不能解决同一甲骨文献中,既有以武力驱逐,又有用牺牲献祭以祈神、媚神这一温和的方式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将此甲骨文拆为两部分即“ 、 ”或“一、役”,字形释如“”,这个矛盾可迎刃而解。甲骨文中有“伇”字,其字形与国字下方的字形相同,其义有三种,笔者倾向于“疾患”的释义,则喻之义可释为“室中人患病”。那么,国就不必释读为寓而释为殷商之傩。至于其与“寝”字连用,可释为于寝庙中祭祖,以借先祖之力消除疾患,而不必用周代傩之索室驱疫来附会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诸葛亮智慧文化的内涵、智慧文化体育旅游开发机遇的论述,提出对智慧文化的代表:木牛流马、损益连弩、草船借箭、八阵图等蕴涵诸葛亮智慧文化的项目进行体育旅游开发的策略,为南阳卧龙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思路,提升南阳卧龙岗文化旅游内涵,打造南阳卧龙岗智慧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地方著名人物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原则及优势,介绍了《诸葛亮研究》全文数据库的特点,并探讨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宽仁、长厚、谦卑、柔顺的仁君.这一形象特征的构建与中国古代小说书写社会人生的创作模式、善善恶恶的审美特质、对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接收密切相关.同时,这一形象在乱世中求生存自保的策略、作为弱者求发展的手段以及时隐时现的图王之志无疑对其仁德的品性起到了消解作用.刘备仁君形象构建与消解的辨证过程使这一形象蕴含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更具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元时期刘备故事具有了相当完整的情节,主要表现为《三国志平话》一书的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之前的有关三国及刘备故事都是零散、片段式地见于典籍,《三国志平话》最大的意义是以编年的方式连缀了较为完整的三国及刘备故事。刘备在《三国志平话》中被塑造成一位平民化的草莽英雄和理想化的仁德之君。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宽仁、长厚、谦卑、柔顺的仁君,这一形象特征的构建与中国古代小说书写社会人生的创作模式、善善恶恶的审美特质、对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接收密切相关。同时,这一形象在乱世中求生存自保的策略、作为弱者求发展的手段以及时隐时现的图王之志无疑对其仁德的品性起到了消解作用。刘备仁君形象构建与消解的辨证过程使这一形象蕴含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更具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