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善莉 《科技信息》2009,(28):I0004-I0005
七顶山黄土地球化学元素测试结果显示:与西北黄土、中国东部各地黄土的化学组分含量相差不大,表明各地黄土在物源上具有一致性,只是沉积后期的环境对地球化学元素含量产生影响,因此各地黄土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存在差异。本文通过硅铝率、硅铝铁率、风化淋溶系数、氧化系数、镁铝比值和退碱系数对比分析,指示本区气候经历干冷一温湿和淋溶强弱多次旋回波动,同时伴随成壤程度、氧化还原和风化作用强弱多次波动旋回。七顶山黄土地层中的CaCO3含量与各地黄土剖面对比也很低,但符合自西北向东南,随降水量的增多,黄土层的CaCO3含量逐渐减少的规律。说明七项山黄土沉积时气候比同属于中国东部滨海黄土的各地黄土形成时的气候要干冷。相应研究成果可以为大连地区旅游提供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结合光释光测年和文化遗迹的断代技术,在系统测试甘肃天水师家崖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磁化率和粒度基础上,分析天水黄土-古土壤的沉积学特征和成壤演化特征,揭示天水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师家崖剖面是典型的风成堆积的黄土剖面,全新世剖面中粒度组成主要以粗粉砂(16~63μm)和细粉砂(2~16μm)为主,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54.9%、20.3%,其次为黏粒和砂粒;粒度参数显示,粒度组成较均一,分选性较好,峰态呈中等,偏度属正偏型.黏粒、细粉砂、黏粒/粗粉砂和磁化率在古土壤层出现高值,在黄土层为低值;而粗粉砂变化趋势相反.天水地区全新世时期气候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全新世早期(11 500~8 500 aBP)气候温凉;全新世中期(8 500~3 100 aBP),气候总体上温暖湿润,但并不持续稳定,其中7 000~6 000 aBP出现气候波动;全新世晚期(3 100 aBP以来),气候又进入一个相对温凉少雨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通过钻孔取样、野外考察、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山东小清河流域浅层的沉积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清河流域南部浅层沉积物以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为主,富含钙质结核和蜗牛化石等黄土标志物,发育明显的黄土-古土壤沉积旋回;南部粒度特征与青州黄土、北京降尘、西峰黄土等典型的风成沉积物相似,具有中国黄土的典型双峰特征,粒度分布明显粗于北京降尘和西峰黄土,而与邻近的青州黄土相似或较其稍粗,体现近物源的特性;末次冰期时裸露的渤海陆架是研究区黄土的主要物源区,中国东部季风和流域以南的山脉为黄土的形成提供搬运动力和地形条件;流域最北端发育古河道沉积,黄土与古河道间存在一个过渡带,沉积特征的差异和流域内南高北低的地势致使南部潜水面深度远大于北部,最终导致油气地震勘探中北部的地震激发效果明显优于南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关中东部渭河右岸晚更新世以来黄土在粒度、厚度、湿陷性等方面与渭北及关中其它地区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在研究区从东向西选择2条近南北向断面共6个黄土剖面,对黄土地层进行野外实际观察,并采集样品380件进行室内粒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东向西、由北向南,黄土地层厚度逐渐变小,黄土粒度组成上砂粒含量减少,粘粒含量增加。说明区域黄土是由近源粉砂(东偏北风搬运)与远源粉尘(西北风搬运)共同堆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青海东北部黄土分布规律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研究了青海东北部黄土的分布规律与特征。本区黄士有分布不均匀,分布海拔高、粒度粗、厚度大、地层较全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东海浪岗山岛屿黄土的系统采样和粒度测试分析,并与其他地方黄土充分对比,讨论了浪岗山第四纪风尘沉积的粒度特征.浪岗山黄土剖面粒度垂向变化不大.小于5 μm颗粒平均含量为24.9%.10~50 μm粒组富集,分布均匀,符合黄土的风成特性.但粗颗粒(>50 μm)含量均超过10%,高于西部黄土的粗颗粒含量.显示该剖面除了接受来自西北内陆的远源风尘物质外,还接受来自沉积区附近的“近源”风尘物质.  相似文献   

7.
西安城郊表层黄土的粒度组成及其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西安地区表层黄土的粒度组成与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与沙尘暴发生时沙尘颗粒的来源、起动机理与迁徙过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筛分析法和密度计法,对西安城郊表层黄土土样进行了粒度组成分析,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对颗粒的赋存形态加以考察。结果 西安城郊表层黄土属级配良好土,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细沙和粗粉沙为主,沙粒尤其是粗沙粒的含量较表层以下的正常黄土偏大;土壤粒度分布曲线具有典型黄土粒度分布的双峰式特征。结论 西安地区发生的沙尘天气,与地表黄土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地区的巫山黄土是中国黄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具有重要的古气候环境意义.文章对三峡地区巫山黄土剖面先后进行野外考察、系统采样和光释光定年、粒度测试等工作,其中年代数据显示研究区黄土属于晚更新世黄土.巫山黄土的粒度组成特征与河流沉积物及同时期马兰黄土对比显示,巫山黄土与河流沉积物粒度组成明显不同,而与典型风尘黄土相似;粒度象显示巫山黄土与河流沉积物成因不同;频率累积曲线显示巫山黄土风积物特征.巫山黄土平均粒径与马兰黄土平均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步变细的空间分布不相符合,可能与气候及地形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洛川黄土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洛川剖面12个层位的锆石粒度分析测量,探讨洛川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反应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方法 利用Quanta400 FEG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并用Scandium软件对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进行粒径测量.结果 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存在大量碎屑锆石,除L24层黄土外,其余黄土层中的锆石粒度均显示出相似的分布特征,主要粒级分布于20~60μm之间,与全岩粒度相比,其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均有差异,但L9与L15层中锆石中值粒径与全岩差异最小,红黏土中差异最大.结论 成壤作用对粉尘沉积物全岩粒度分析结果影响较大,而对稳定重矿物锆石粒径影响较小.第四纪黄土L9与L15层全岩粒度分析中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应归因于此时粉尘沉积物土壤化过程中成壤作用减弱.新近纪红黏土粗颗粒锆石百分含量的增加,并不预示着此时冬季风的明显加强,而是与周缘裸露的基底岩石提供了近距离的物源有关.L24层黄土在各项粒度指标均显示出其特殊性,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大连七顶山黄土剖面的光释光(OSL)年代、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粒度特征等数据,综合分析辽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相当于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的堆积形成时代为距今125ka。在末次冰期早期(MIS4-5d),86-113ka,沉积物质量磁化率介于6.97-24.14×10-8m3kg-1之间,平均值为14.699×10-8m3kg-1;颗粒粒径较细(3.89-5.22准);硅铝率平均值6.756;风化淋溶系数0.4-0.73之间;退碱系数均值0.333;镁铝比均值22.901。与末次冰期晚期相比,质量磁化率值较高,化学元素各项指标值较低,明了该阶段辽南整体气候环境较为干冷,但并未达到末次冰期晚期程度。而在末次冰盛期时(22-31ka,MIS2),磁化率平均值为6.974×10-8m3kg-1,明显低于末次冰期早期,粒度均值处于3.47准-4.77准之间,主要以颗粒较粗的细砂、粗粉砂为主,粒度明显变粗,硅铝率平均为6.998;风化淋溶系数均值为0.829,退碱系数值0.66,镁铝比值均值28.725,各参数比较一致地表明该阶段研究区整体处于干冷的气候环境之下,堆积作用较活跃。而在末次冰期中期(MIS3)时,OSL年代31-86ka,该区气候条件以温暖湿润为主,黄土遭到侵蚀。  相似文献   

11.
西宁地区黄土的粒度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分析了西宁黄土的粒度组成特征和粒度组成统计参数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小于6(?)的粒度含量55%,大于8(?)的粒度含量22%,K(?)2.5、SKI、M(?)6.1(?)均可作为黄土、古土壤的分界指标.2.黄土的物质来源:一是青藏高原内部,其二是亚洲内陆干旱区.  相似文献   

12.
西安黄土显微结构类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土的显微结构是在黄土物质堆积、成土作用过程中形成者。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解决黄土成因、黄土工程地质性质等有关的理论与生产问题。根据扫描电镜和偏光镜下的观察分析,西安不同时代黄土显微结构特征按照碎屑颗粒的结构,粗颗粒的接触关系及胶结类型大致归纳为五种常见的主要类型:①粉砂细粒支架薄膜胶结类型。②粉砂细粒支架—镶嵌孔隙胶结类型,③粉砂细粒镶嵌一支架孔隙—斑状胶结类型,④粉土微粒分散—镶嵌斑状胶结类型及⑤粉土微粒分散基底胶结类型。  相似文献   

13.
新疆博乐黄土岩石磁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位于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博乐黄土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和粒度测量.结果表明:博乐黄土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含有少量针铁矿和赤铁矿.亚铁磁性矿物主要以多畴、假单畴颗粒为主,反映了这一地区极弱的成土作用.磁化率与粒度呈现良好正相关关系,与黄土高原的情况相反,说明干旱地区的黄土磁学性质主要受原生磁性矿物控制,磁化率可作为搬运风力和源区变化的代用指标.黄土磁化率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环境意义,在将之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时需要非常谨慎.  相似文献   

14.
在新疆伊犁河谷察布查尔县农业示范区采集17个土壤剖面合计119个样品,进行土壤粒度分析和综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类型土壤砂粒(>50μm)、粉砂(2~50μm)和粘粒(<2μm)含量差异较明显.多数耕作土壤样本的粉砂含量低于天然荒地,而砂粒含量要高于荒地土壤.2)各种类型土壤剖面粘粒和砂粒组分含量的变异均大于粉砂含量的变化,其中耕作土壤各粒级含量的变异系数要大于荒地土壤,各类土壤表层和下层粒度变异系数也不同.3)不同土地类型土壤的粒度参数存在差异.耕作土壤的平均粒径小于荒地土壤,且前者的分选性要比后者差,这与不同人为耕作方式对土壤粒度组成的扰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汉江上游谷地黄褐土粒度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汉江上游谷地河流一级阶地上黄褐土的粒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剖面下部黄土的粒度参数数值(σ=1.72,Kg=1.03,S=1.15)和粒度分布曲线与古土壤的参数(σ=1.73,Kg=1.03,S=1.15)和曲线一致,而与区内典型洪水滞流沉积物洪水SWD(σ=1.9,Kg=1.10,S=1.20)不同;在粒度成分三角图中,黄土和古土壤集中落在小的区域内,而洪水SWD呈分散分布;黄土的Y值均小于—2.741 1,而洪水SWD大多数样品Y值大于—2.741 1.这证明汉江上游谷地古土壤S0继承了黄土的基本特征,两者具有风成堆积物的特性.与渭河谷地典型黄土对比,汉江上游谷地的黄土粒度与其十分相似,说明二者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16.
古环境中沉积物粒度组分分离的数学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陆相沉积物一般由多个粒度组分叠加组成,根据粒度分布曲线的特征可确定组分数、分布类型以及设定粒度分布函数,用设定的分布函数对实测粒度数据拟合可计算出函数的各参数,并获得各组分的百分比和分布函数,从而从数字特征上分离各组分.对流水和风成沉积物研究表明,河流沉积物由细粉砂级悬移组分和中砂至细砂级跃移组分叠加组成;封闭湖的碎屑沉积物主要是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搬运的细粉砂级悬移组分;风成砂由高度分选的近源跃移砂组分与细粒大气背景粉尘叠加组成;黄土由低空近源的悬移粉砂组分与高空远源悬移细粒组分叠加组成;北太平洋粉尘只有高空西风搬运的悬移细粒组分,该组分的粒度在中国沙漠、黄土高原和北太平洋的风成物中表现出一致性和成因上的内在联系,是该系统中高空悬移并分散于大气中的背景粉尘.  相似文献   

17.
黄土是第四纪的典型沉积物,与其气候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气候与环境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以大连七顶山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黄土剖面中的CaCO3含量。并将其与黄土高原地区等地的黄土中的CaCO3含量进行对比,以此分析探讨第四纪时期辽东半岛的环境变化,推测出辽东半岛马兰黄土形成时比离石黄土形成时的气候较干冷等特征,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辽东半岛的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做铺垫。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粒度分析法,分别对东北地区的中部和南部的黄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部辽东半岛的黄土有两个物源:近地面西北季风吹来的滨海沉积物组成黄土中的粗粒组分;中纬度高空西风带来的中亚地区沉积物主要构成黄土中的细粒组分,且以近源搬运为主。中部长春的黄土则为河流洪积、冲积物原地风化而成,颗粒较细。本文对东北地区黄土的研究丰富了我国黄土类型的研究内容,同时为恢复东北地区第四纪环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五龙峰黄土剖面,在短短12万年内沉积了66 m厚的黄土,大大超过了黄土高原地区,这是本区地层沉积的一大特点.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地层古生物化石、粒度、磁化率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了五龙峰黄土剖面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自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中期该区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该研究成果为当地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地质考察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为该地质公园的地质科普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选择了缙云山的5个不同剖面进行粒度测试,在每个剖面上的A、B、C层分别取样,其目的在于探讨其土壤的质地类型以及该地区是以本土风化成壤还是以风力搬运沉积为主,研究表明:根据"砂粒组-粉砂组-粘粒组"三因分类法的三角图解,缙云山的土壤剖面粒度分布主要以粘粒部分较为集中且少部分分散在靠近粉砂的一侧,表明该地属于粘土质粉砂,小部分的土壤来源于远源尘土的搬运;剖面上主要呈现单峰态,除此以外还存在一些拖尾,进一步地显示地方性与远程两个来源,而远程来源占有很小的一部分;通过比较发现各土壤剖面的各个粒级的数值与嵊山黄土是最为接近的,特别是众数粒级组10~50μm和<5μm的数值相近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冬季风的作用下将位于浙江的嵊山黄土有小部分经过远程搬运而来到缙云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